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大街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境內道路)

鎖定
西大街(West Main St.),是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境內東西向道路,連接西安鐘樓和西安城牆安定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是最古老的街道之一 [1] 
西大街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隋唐時期西大街在屬皇城中心大街順義門內第四橫街,為東西通過皇城的中心大街,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該街被命名為西大街 [1] 
西大街東起鐘樓盤道,西至西門盤道;線路全長2088米,寬60米;路面為雙向四車道 [1] 
中文名
西大街
外文名
West Main St.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始建時間
582年
長    度
2088 m
寬    度
60 m
車道設置
雙向四車道
起止位置
鐘樓盤道、西門盤道
管理機構
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西大街歷史沿革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西大街始建 [1] 
隋唐時期的西大街 隋唐時期的西大街 [1]
隋唐時期,西大街屬皇城中心大街順義門內第四橫街,為東西通過皇城的中心大街,唐王朝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位於這條街上。尚書省居於皇城中心,正門即約在今日鼓樓處。今北院門北段是當時尚書省都堂(中堂),唐初李世民任尚書令即坐鎮於此,因而尚書令亦有“中堂”之名。今鐘鼓樓廣場北側為尚書省下轄的史(似為“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各種辦事機構從今北廣濟街口至鐘樓一字排開,各國使節和國內各進京拜見的官員,穿着各色服裝,車來人往,構成一片繁華景象 [1] 
唐後,宋、元、明、清、民國的地方首府永興軍路、奉元路、京兆府、西安府、民政府(廳)、長安縣署等重要衙署均設在西大街北側,它的名字也隨歷史變遷而多次變化。因隋唐皇城相對宮城又稱子城,唐後至南宋仍稱子城廂正街。中段又稱指揮街。元代東西兩端分稱東西指揮街。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該街被命名為西大街。明清重建西門後,西段稱為西門大街,鐘樓西側稱西大街。民國初,西門大街、西大街統稱西大街 [1] 
20世紀的西大街
20世紀的西大街(3張)
1953年,西大街裝鋪水泥路面 [1] 
1966年,西大街改名為反帝路 [1] 
1972年,西大街恢復原名 [1] 
2001年至2005年,中國共產黨西安市委員會、西安市人民政府對西大街實施全線拓寬改造 [1-2] 
2002年8月,西安市西大街馬路拓寬改造過程中,在廣濟街南一工地發現了一口直徑約1.2米,距地表約8米深的古井,井中發現了一套共計20件泥塑文物 [12] 
2003年7月11日,西大街公交專用道啓用 [3] 
西大街路牌

西大街線路設計

西大街線路走向

西大街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境內,東起鐘樓盤道,經竹笆市、北院門、正學街、南廣濟街、北廣濟街、大學習巷、琉璃廟街、橋梓口、大麥市街、貢院門街、夏傢什字、牌樓巷、南馬道巷、北馬道巷西至西門盤道 [1]  [10] 

西大街線路互通

路口名稱
所屬區域
對接線路
鐘樓盤道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
西大街與竹笆市路口
西大街與北院門路口
西大街與正學街路口
正學街
西大街與廣濟街路口
西大街與大學習巷路口
大學習巷
西大街與琉璃廟街路口
琉璃廟街
西大街與橋梓口、大麥市街路口
西大街與貢院門街路口
貢院門街
西大街與夏傢什字路口
夏傢什字
西大街與牌樓巷路口
西大街與馬道巷路口
南馬道巷、北馬道巷
西門盤道
西關正街、環城西路
參考資料: [10] 

西大街線路參數

技術標準
車道設置
雙向四車道
道路長度
2088米
道路寬度
60米
機動車道寬度
15米
非機動車道寬度
7米
隔離帶寬度
2米
人行道寬度
8.5米
佔地面積
32.7公頃
建築面積
5860000平方米
參考資料: [11] 

西大街運營情況

西大街票制票價

截至2024年3月,西大街為市政道路,實行免費通行 [1] 

西大街通行事項

截至2024年3月,西大街位於西安市限行區域內,實行西安市工作日機動車尾號限行規定 [4] 
西大街

西大街建設成果

  • 榮譽表彰
2007年,西大街被命名為“中國著名商業街”。

西大街文化特色

西大街建築風格

西大街沿線建築在建築單體設計中,結合現代商業、娛樂、公共文化等功能,形成多種處理手法,主體牆身設計為理性的開窗形式,窗外襯以傳統的唐風直稜窗,屋面部分擇其位置、體量以及開間進深的具體情況而異。在重要的城市空間節點處,中心沿街屋頂選用廡殿或者歇山形式,周邊襯以盝頂;外挑的古建檐子與欄杆虛實對比,強化立面構圖。既解決了商業建築需要大進深的問題,又在外在形象上盡展唐風建築大氣的韻味與張力,實現現代商業模式與傳統文化因素有機結合 [2] 
西大街夜景

西大街沿線建築

  •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建於現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昔日樓內懸一口大鐘,每日擊鐘報時,故名鐘樓。鐘樓為磚木結構,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長、寬各為35.5米,四面正中各有高寬約6米的券形門洞。樓的整體為重檐復屋四角攢尖頂的木質結構,每層均施鬥木共裝飾,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是中國古代所遺留下來的眾多鐘樓中修建最好和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是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宏偉建築。鐘樓裏還保存了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詩碑。鐘樓是西安城的標誌之一 [7] 
西安鐘樓
  • 西安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北院門南側,東與鐘樓對峙。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乾隆五年(1740年)先後重修,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風格。樓基總面積1998.9平方米,通高34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四面設以迴廊,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築,各層檐下均施斗栱,層次分明。樓座為長方形,全用青磚砌築,座高7.7米,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南北正中闢有高、寬各6米的拱券門洞,門洞內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條。鼓樓南、北檐下曾懸掛“文武盛地”和“聲聞於天”藍底金字木匾,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西安鼓樓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西安鼓樓
  • 北院門回坊文化風情街(回民街)
1992年,北院門街道實行改造,將瀝青路街道和兩側磚鋪人行道改鋪為青石,兩側按明清風格建2層樓房。1993年9月,建成仿古文化旅遊街。由於此處為回族居民聚集生活之地,故名。回民街主要包括北院門、西羊市、化覺巷、大皮院縱橫4條街,全長1100米;共有餐飲食品店130餘家,可為遊客提供諸如牛羊肉泡饃、灌湯包、清真水餃、臘牛羊肉、烤牛羊肉、酸菜炒米飯、麻醬涼皮、柿子餅、蜂蜜粽子、粉蒸肉、八寶稀飯、八寶玫瑰鏡糕等回族美食。另外,周邊分佈着鐘鼓樓、清真大寺、高家大院等名勝古蹟,沿街有古玩字畫、工藝品和土特產等各類門店。年經營額4000萬元以上,每年吸引各地遊客百萬餘人 [9] 
北院門回坊文化風情街(回民街)
  • 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是明代的三大都城隍廟之一,也是中國僅存的一座都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統轄西北諸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 [6] 
西安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
  • 西安城牆安定門
安定門為西安城牆的正西門,俗稱西門。西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安定門有三重門樓:城樓、箭樓、閘樓。三道城牆,城樓在裏,箭樓居中,閘樓向外。門樓下均有拱券式門洞。城樓與箭樓之間有方形甕城,平時是出入通道,戰時是防守要地。現西門箭樓、城樓雄姿猶存。城樓北側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觀望台一座,供遊客參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門箭樓是中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現城門內為西大街,門外為西關正街 [5] 
安定門

西大街價值意義

西大街,它的文化氣息和精神氣質淌過歷史長河,跨過歲月時空,如薪火相依,延綿不絕,代代傳遞 [1] (西安市蓮湖區人民政府 評)
西大街是古城西安的縮影,也是展示西安的一張名片,她將代表國際化大西安建設中商貿業最潮流的發展方向。如今的西大街雲集商貿、企業、門店近400家,已形成一條區位條件好、定位好、規劃好、前景好的特色商業街區,西大街商業化與國際接軌,成為未來國際化大都市中一處標誌性街區。(中國共產黨西安市蓮湖區委員會宣傳部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