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大灘村

鎖定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鳳城街道西大灘村,是一個自然行政村,該村位於大嵩衞西廣闊的海灘上,故命村名西大灘。後有王、張、李姓等自外地遷此定居。 西大灘村位於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鳳城街道,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43′。東與中房村相交,北與趙家莊接壤,西與柳樹莊相連,南鄰黃海,東距鳳城5公里,北距市政府駐地7公里,原屬鳳城鎮。2001年12月劃歸經濟開發區管轄。 [1] 
中文名
西大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鳳城街道
面    積
3 km²
電話區號
0535
郵政編碼
265100
人口數量
1530人
機    場
煙台蓬萊國際機場
火車站
海陽北站
車牌代碼
魯F

西大灘村基本概況

煙台市海陽市西大灘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3.33公頃,鹽鹼地(非耕地)133.33公頃,適宜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蔬菜等。 2002年,該村550户,1530人,有徐、王、張、李、吳、孟、黃、呂、姜、董、唐、榮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徐姓。 195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5.75萬元。1978年,該村經濟總收入56萬元。2002年,該村經濟總收入30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佔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2%、6%、22%,人均純收入2500元。

西大灘村歷史事記

1929年該村業餘劇團--子弟班成立,經久不衰,全市聞名。
1942年秋膠東軍區某部進駐該村,該村解放。 同年冬該村第一個股份制企業--西大灘合作社(村社)成立。主要經營油坊、織布等,有手工業者27人,營業10餘年。
1949年8月28日(農曆七月初五日)發生海嘯,淹地46.67公頃。受災户200餘户,佔全村總户數的2/3。
1955年冬該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旭光社成立。
1998年8月遭龍捲風襲擊,受害户100餘户,直接經濟損失10多萬元。
1999年11月13日集體投資50萬元,在該村開設市集,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設攤位300餘個。
2000年集體投資20萬元,修建大口井1座,水渠1000米。 [1] 

西大灘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3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5公斤,總產81萬公斤。1983年,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90公斤,比1978年增長185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800公斤,總產160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61公斤,總產64萬公斤。 1978年,村黨支部發動羣眾在村南改造鹽鹼地,栽植蘆葦33.33公頃。1990年發展桑園26.67公頃。1993-2000年,發展蔬菜大棚100個。
1994-2000年,發展畜牧養殖小區1個,佔地3.33公頃。1998年,改造海水養蝦池36.67公頃,淡水養魚池10公頃。2000年,該村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總收入890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215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46萬元,畜牧業收入550萬元,漁業收入96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該村工業僅是小手工業,只有織布、燒豆腐鹽、鐵匠鋪、麪粉廠、油坊、粉坊等。
從業人員不足百人,收入僅能自給。1965年,建立草制藝品廠,參加編提籃的青年婦女80餘人,帶動起村內280餘户。1981年,收入12.6萬元。 1998年開始,在村黨支部積極引導下,部分村民自籌資金,辦起了羊毛衫加工業。2002年,有各種針織機械60餘台,從業人員200餘名。
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193萬元,其中工業收入50萬元,建築業收入143萬元。 第三產業新中國建立後,該村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等,但規模較小,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羣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理髮店和電氣焊及修理業等。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50人,收入65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20萬元,服務業收入190萬元,商飲業收入340萬元。 [1] 

西大灘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3年,成立西大灘育民小學。1942年解放後,設初級小學,公派教員。1954年,成立完全小學,周圍四個村的高小學生均在本村讀書。1959年完小撤銷,改為初級小學。1968年,學校實行7年制。1970年,中學班併入中房聯中。村支部歷來重視教育工作,先後於1970年、1977年投資10萬元,兩次修建校舍。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5人。 該村的秧歌是海陽大秧歌主要流派之一。
該村的業餘劇團--子弟班,自1929年成立以來,所演京劇深獲羣眾喜愛。每逢年節,遠近村莊多登門邀請;所到之處,均受歡迎,歷久不衰,全市聞名。 村支部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2002年,有1人獲高級農藝師職稱,5人獲助理農藝師職稱,25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該村是遠近聞名的貧窮村,素有72根討飯棍之説。
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50萬元。2000年,該村收入1619萬元。2002年,該村人均存款26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20輛,摩托車240輛,電話200部,彩電300台,電冰箱8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全村無一間瓦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0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及房屋建設。1999年,整修街道1000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4年,村衞生室建立。1970年,實行合作醫療。1978年以來,隨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80年初,集體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1年,投資10萬元,修建了自來水蓄水池,村民免費用上了自來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部,自放電影。1992年,村集體投資重建醫療站,方便了羣眾的防疫和治病。 [1] 

西大灘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2年10月,徐汝航(徐立武)在石馬灘頭小學由張靜源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成立黨支部,徐泮智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黨組織和黨員身份公開,時有黨員21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3名。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徐宗身、呂明鈞、徐賢、李世瑞、王田、張山、李義、徐泮芹、徐聖言、吳克江、王鎮、徐聖言。徐聖言任黨支部書記期間,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台市委和海陽市(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0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徐泮、張元、徐賢、黃令譽、呂明鈞、徐致起、姜春鐸、李義、姜元德、王田、徐桂梓、吳克江、徐良朋、吳克江、徐悦忠。1999年4月8日,黨支部書記徐聖言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 

西大灘村當地人物

徐慶儉1921年生,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1954年,任中共江西省上饒縣委書記。1978年起任江西省上饒地區郵電局局長,行政13級。
徐廣傑1924年生,1943年參加八路軍。曾任排長、營長等職。1978年任廣西欽州軍分區參謀長,行政12級。
徐惠章1924年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四川省公安廳副廳長。
李世琨1929年9月生,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1945年10月在本村教學。1947年7月參加解放軍,曾任文書、營部書記、組織科幹事、組織股長,濟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幹部處幹事,山東省總工會組織部科長,煤炭工業局政工科長、辦公室副主任、紀檢副組長等職。曾立四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解放獎章1枚,被評為山東省優秀
紀檢幹部。
徐宗太1937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畢業,曾任中學教師,淄博市教育局科長,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91年獲國家教委、計委、勞動部、財政部、人事部五部委授予的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淄博市給予記一等功1次。任職期間主編了《淄博百校》、《耕耘與收穫》、《來自中學生的報告》等書。
徐聖言1948年生。197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本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8月,調鳳城農業技術推廣站任站長。1998年7月,中共鳳城鎮黨委委派其任本村黨支部書記。任職期間,村集體多次被評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模範村、文明村,他個人多次受到省、市黨委、政府的表彰。
徐延鵬1949年生,1969年參軍。曾任後勤處處長、後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後勤部部長等職。 [1] 

西大灘村行政區劃

地址位於:煙台市海陽市西大灘村
參考資料
  • 1.    西大灘村  .海陽市43個省定貧困村客運站點建設收官.2017-12-06[引用日期201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