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坪民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西坪民歌,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西坪民歌起源於漢朝,綿延不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西坪民歌內容豐富、個性獨特,包括大對花、小對花、陪郎、留郎、拜年調、繡荷包、採茶曲、石榴燒火、四六句等三十多個調門。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為主,具有獨唱、二人唱、多人唱、齊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將演唱與高蹺、花轎等眾多民間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表演也是西坪民歌的主要特徵之一。其中含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説等各種題材的民歌近千首,樂器伴奏有無均可,在中原地區不多見。 [1]  [13]  加強保護和研究西坪民歌,對弘揚民族民間藝術有着很高的文化價值。 [11]  西坪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有《我在房中繡絨花》《批花線》。 [2]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西峽縣申報的“西坪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80。 [3] 
中文名
西坪民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遺產序號
Ⅱ-80
保護單位
西峽縣人民文化館 [2] 

西坪民歌歷史淵源

西坪民歌剪紙 西坪民歌剪紙 [4]
西坪居於交通要道,歷來人員交往不斷,商賈人馬雲集,邊貿交易活躍。為了便於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園關設巡檢司,專職管理邊境貿易與社會治安。中華民國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園關,西坪街屬於政治中心,新中國建立後集市貿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下遷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羣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產生了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鎮從很早以前就有“唐將”班子在一起幹活的習俗(就是換工班子)。傳説李世民建唐後,怕有功的兵將居功自驕、造反,就把他們集體留在河南西部和陝西東部的深山澗裏開荒種地,生活單調苦燥,於是他們就在勞動時唱歌、打啞謎、打落號嗨,以消除疲勞,解除苦悶。特別是明末清初因天災人禍因素,人口鋭減,赤地千里,為新移民遷入提供了機會。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遷徙中,有來自於北方洪洞大槐樹下(含山西、陝西、河北等省)人羣、也有來自於江南(今安徽、江蘇、湖北等省)的人羣。在這些不同地域的人羣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異,也有漢民族南北方人羣習俗的區別。在西坪鎮境內有5個民族:漢、回、苗、蒙、土家,雖然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習俗接近,但因民族差異形成的獨特文化仍然保存,這為西坪民歌的產生提供了人文條件。 [12] 
據考證,漢時西坪地區民間已有歌謠傳唱,到了代開始盛行。明末清處時,六次安排移民到西坪地區,使各種文化雜交、碰撞,南北文化相融,互鑑互補,形成了有多元素特點、地方特色濃郁的西坪民歌,其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綿延不斷傳唱至今。 [4] 

西坪民歌基本特徵

西坪民歌表演類別

類型
西坪民歌的類型有山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愛情歌、兒歌、歷史傳説等多種,其中,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濃郁。 [5]  [13] 
調門
西坪民歌包括大對花、小對花、陪郎、留郎、拜年調、繡荷包、採茶曲、石榴燒火、四六句等三十多個調門。 [13] 

西坪民歌演唱特色

採茶撲蝶 採茶撲蝶
西坪民歌音樂的演唱形式分為獨唱對唱、合唱三種,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為主。 [13]  其中絕大部分民歌以個人獨唱為主,少數民歌以對唱、合唱形式出現。另外,在演唱中有時加入簡單的饒鈸等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起到穩固節拍速度、歌手換氣、渲染氣氛、助興等作用。除此之外,西坪民歌還與西坪“彩雲舞”“採茶撲蝶”“抬花轎”“髙蹺”“滾擋子”“鶴蚌舞”竹馬”等數十種民間廣場藝術形式組合,尤其在重要節日廟會、慶典活動中進行集體演出。 [4]  將演唱與高蹺、花轎等眾多民間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表演也是西坪民歌的主要特徵之一。 [13] 

西坪民歌音樂特色

譜例,陪郎陪姐 譜例,陪郎陪姐
西坪民歌音樂的曲式結構,基本為段曲式的分節歌與通譜歌兩種形式。這點符合民歌的主要曲式特點,並與我國其他省份大部分民歌曲式特點相似。分節歌由一段旋律、多段歌詞反覆演唱,有的反覆多達數十次。例如:民歌《陪郎陪姐》《十恨》等,在西坪民歌曲式結構當中大都屬於這一結構形式。另外,段多樂句的形式,僅從頭唱到尾不重複為通譜歌。例如:民歌《高高山上一枝梅》僅有短小的四個樂句構成,《有事沒事去放馬》則由複雜的多樂句構成。在西坪民歌缺少對比因素特點的一段曲式結構當中,少數民歌帶有襯詞和道白,從而起到烘托情趣氣氛和產生唱與説的對比,來彌補一段體生硬單調的反覆和缺少欣賞理解趣味之感。 [4] 

西坪民歌演唱內容

民歌歌手利用這些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走村串户,唱生活、唱愛情、唱歷史。傳承歷史與文化、科學與生活、勞動與經驗,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樹蔭下、火爐邊、廟會上等人民聚集的場合,西坪民歌愛好者都會大放歌喉。 [5]  有的勞動歌形象表達了勞動的辛苦還不乏幽默感。西坪民歌裏的情歌,表達方式樸素、生動、幽默、風趣,頤具畫面感和形象感,無論是抒發愛情的熾熱、相思的纏綿,還是別離的婉和對愛情的渴望,都表達直率,情真意切。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對歌形式較多。其中僅對花系列就有《大對花》《小對花》《對花》等。 [14] 

西坪民歌傳承保護

西坪民歌傳承價值

西坪民歌流暢明快,富有地域特色,是當地多種藝術形式如彩雲舞、採茶舞蝶、花轎、高蹺、竹馬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坪民眾的文化生活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為民間藝術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2] 
西坪民歌是歷代西坪鎮境內及其周邊居民集體創作世代相傳的口頭詩歌,屬於精神產品,對於豐富當地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內容涉及到生產、生活、名勝、物產、人情等。民歌手走村串户,演生活、唱愛情、説歷史,傳承歷史與文化、科學與生活、勞動與經驗。因歌詞流暢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氣息和時代特點,也為廣大羣眾所喜好,樹蔭下、廟會上等人口聚集場合,民歌愛好者都會大放歌喉,抒發情感,寄託希望。既使在山野放牧、田間地頭、勞動間隙都可以隨時隨地的自由吟唱。民歌已經是人們離不開的一種文化生活,已成為傳統節日和日常生活的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人們通過民歌,表達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寄託着個人的情感,抒發着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間解憂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歲頑童急白頭。”西坪民歌成為承載西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是人們不能離開的娛樂方式。
西坪民歌在其長期的傳唱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文化表現形式。
第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性。據考證,西坪民歌傳唱已經有千年時間,經久不衰,傳承不斷,其歌詞、唱腔、曲調不斷豐富和完善,獲得歷代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這是西坪民歌傳承下來的根本原因。
第二,具有較高的價值性。西坪民歌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不同場景的情感體驗創造出來的文藝形式,既有勞動場面的詞調、也有休閒吉慶時的歡愉表達,還有青年男女表現愛慕情感的唱腔,更有對社會、對理想、對英雄人物的讚歌。從已經保留下來的詞和調來看,是歷代傳承人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晶,具有歡愉、慶賀、增智、培德等多項功能,藝術創新度高,使用價值大。
第三,具有民族性。西坪鎮及其周邊鄉鎮內居住的人羣主要是漢民族,也有少量的其他民族,西坪民歌主要以漢民族人羣生活場景為基礎,採用漢語形式來表現,其歌詞、曲調都是漢民族人們聽得懂的表達方式。
第四,具有西坪語音的獨特性。西坪鎮位於豫陝交界處,地處於交通要道,南來北往人羣交往不斷,民族種族種羣雜居,形成了獨特的語音方言區,是安徽潛江、山西洪洞、陝西商南等地方言和西坪方言結合後的地方話,與普通話接近但有差別,具有語音濁重、吐字生硬、拉長腔等特點,可以説是南腔北調的混合語言區,屬漢民族語言北方語系鄭曹片宛方言區。西坪語音是西峽縣五大方言區之一,用西坪語演唱民歌是西坪民歌的一大標誌,是其他地區人們不可能模仿的。
第五,口傳身授性。西坪民歌以口頭演唱形式通過人們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在成員內部集體性地傳播、演繹與發展,其傳承人之間的傳授與交流都體現在口頭語言傳授和體型教授上。
第六,傳承的集體性。西坪民歌在不斷地被境內居民傳播、演繹過程中,受到無數的傳唱者、講述者、表演者、禮儀司職者、手工藝者不斷的琢磨與加工,同時也融入了許多聽眾、觀眾的意見和情趣,從而使民歌文化內涵不斷豐滿。
第七,具有活遺產性。西坪民歌不僅向人們傳遞出西坪地區歷經千年發展而形成的獨特民歌文化傳統信息,而且因為它來自於民間併為廣大農民所喜愛、所傳唱,因而具有世代傳承的可能與必要。 [12] 

西坪民歌傳承狀況

時間進入21世紀,隨着歲月的變遷,原有的農耕生產方式發生了轉變,加上多元文化的衝擊,會唱西坪民歌的人越來越少。西坪民歌雖不容易唱好,但只要有“肯下場的人”,它是會魅力依舊的。 [10] 

西坪民歌傳承人物

魏秀菊,女,漢族,河南省西峽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坪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2]  2008年,她被確定為西坪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又入選西坪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10] 

西坪民歌保護措施

西坪民歌表演 西坪民歌表演
為讓西坪民歌重放光彩,西峽縣採取多種措施,對西坪民歌進行了廣泛的蒐集和保護,系統地整理各種調門和唱詞。魏秀菊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很高的演唱天賦,《西坪民歌100首》和《西坪民歌歌曲集》的整理編印,魏秀菊憑着自己的積累和記憶,出了很大的力,對西坪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做出的突出貢獻。 [10] 
魏秀菊認為保護和傳承西坪民歌,一定要大家一起唱起來。魏秀菊雖然年事已高,魏秀菊和她的學生依然堅持經常性地參加西坪濱河廣場、牧牛嶺新型社區、西官莊常家店等西坪民歌傳承點的傳承示範演唱活動,教羣眾及年輕人唱西坪民歌。她擔任西坪鎮中小學校的校外音樂輔導員,教孩子們唱健康向上、適合中小學生傳唱的西坪民歌 [10] 
2000年來,西峽縣通過整理出書、錄音、制光盤等手段,對西坪民歌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並進行西坪民歌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 [6] 
2008年6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峽縣人民文化館獲得西坪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西峽縣設立了西坪民歌保護基金,對現存老民間歌手進行保護,組建西坪民歌演唱隊,舉辦西坪民歌大賽、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動,培養西坪民歌傳唱隊伍,組織人員在農村燈會、廟會上演唱西坪民歌,在中小學生中教唱西坪民歌 [6]  ,在全縣各旅遊景點演唱西坪民歌,讓更多的人瞭解西坪民歌,演唱西坪民歌。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坪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西峽縣人民文化館評估合格。 [15] 

西坪民歌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1月,西峽縣首屆“農行杯”西坪民歌大賽成功舉辦。 [8] 
榮譽表彰
《小對花》經過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間文藝會演中獲獎。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