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周燕國墓葬

鎖定
西周燕國墓葬是位於北京地區境內的墓葬,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的墓葬。
中文名
西周燕國墓葬
建成朝代
西周
建成者
周武王姬發
遺址分佈
北京地區

西周燕國墓葬時期定義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西周共傳12王,歷時275年。另:東周赧王時其地亦分為東西二週。

西周燕國墓葬區域定義

歷史上有很多燕國,但多指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也是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消滅,又稱北燕國;黃帝的後代中有個叫伯儵的,商朝時被封於燕,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別,稱作南燕;西漢、魏、晉時期,燕國曾作為一級地方政區郡、國並行;後又有前燕、後燕、西燕、北燕、南燕、大燕、五代燕及明封國。

西周燕國墓葬遺址分佈

北京地區已發現的西周燕國墓葬有黃土坡墓地(見琉璃河遺址)、白浮村木槨墓和金牛村墓葬等。
白浮村西周墓 西周早期燕國貴族墓葬。位於昌平白浮村龍山腳下。1975年共發掘3座。3座墓均為土坑豎穴,墓位按發現先後的順序排列呈倒品字形。3座墓口均已遭到破壞,殘存有木槨、槨底及槨的四壁板,東西二壁板存2塊,南壁板存2塊,北壁板存3塊,均用方木從下往上壘成,四周鋪填白膏泥。墓底用11根長3米餘、寬0.2米左右的方木縱向排列而成,在槨底板下墊有東西向的方木2根及竹蓆,為橢圓形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品以2號、3號墓較多,1號墓較少,主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陶器、玉器、象牙器以及帶字卜甲等。出土隨葬品400餘件。青銅禮器有鼎、簋、壺及車馬器中的當盧、銅泡等。其形制與琉璃河西周墓中發現的同類器物相同。兵器主要有戈、戟、劍、刀、匕首、矛、盾飾等,其中有鷹首劍、馬首劍、鷹首刀、帶鈴匕首等。在2、3號墓中發現有100餘片人甲殘片,是西周墓葬中最早發現的帶字卜甲。卜甲的背面有方形平底的鑿,排列整齊,並有灼痕,契刻的字體很小。卜骨為圓形平底鑿,骨臼經修整未見契刻。墓葬殷墟中發現的帶字甲骨均為商代遺物,西周帶字甲骨數量較商代少。2號墓保存最好,墓長3.35米,寬2.5米。墓室兩端橫放2條枕木,其上用方木壘出槨室,方木間以榫卯相接。隨葬品均在槨室內,裝飾品在屍骨附近。出土鼎、壺各1件。在人骨左上方發現卜甲數十片,其中有兩小片刻有文字,一片刻有“貞”字,另一片刻有“不止”2字。3號墓出土鼎2件。在槨室右側發現破碎的卜甲殘片百片以上,其中1片刻有“其祀”2字,另1片刻“其尚上下韋馭”。該墓青銅兵器以戈的數量居多,其中尖喙狀銎戈和三角形斜刃四穿戈均為罕見的器形;青銅短劍有的劍格與劍身之間有凹缺,有的柄首作馬頭狀或鷹頭狀;銅刀的柄首也有作鷹頭狀的;另有柄端帶鈴的匕首。
金牛村墓葬 西周燕文化墓葬。位於順義牛欄山公社金牛村。1982年發現。墓葬距地表1米。出土有青銅器8件,陶器4件(當時被丟棄)。這批銅器屬西周初期的青銅禮器,包括鼎、卣、尊、觶各1件,觚、爵各2件。器上皆有銘文,鼎銘2行6字,並鑄有“亞巳+其(上下)矣”族徽;2件銅爵在鋬內鑄有陽文“亞巳+其(上下)矣”族徽;其餘各器鑄有“父己”二字和“亞巳+其(上下)矣”族徽。在8件青銅禮器中,2件銅觚屬北京地區新出現的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