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鎖定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是為充分發揮相關資源與學科優勢,推進統籌城鄉建設研究和實踐,為承接豐富的歷史資源與文化影響,強化鄉村建設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擴大中國鄉村建設的國際國內影響,提升西南大學的國際性和知名度而建設的學院,掛靠西南大學教育學部。並引進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温鐵軍擔任院長。
中文名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簡    稱
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創辦時間
2012年12月8日
類    別
研究機構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成立背景

校門口 校門口
副校長周常勇和温鐵軍教授出席會議,學校黨辦、校辦、宣傳部、教務處、人事處、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科技處、社科處、國際合作處、財務處、國資處、校地合作處、教育學部以及盧作孚研究中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蔘會。會議由科技處肖亞成處長主持。
周常勇副校長首先介紹了“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設立的初衷與定位,以及鄉建院各項工作進展,希望鄉建院深入思考學院發展規劃,積極與相關學院和職能部門對接,推動學院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温鐵軍教授介紹了鄉建院已有優勢資源,以及通過鄉建院提升西南大學國際化水平的工作思路。
參會人員圍繞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揭牌儀式、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經費管理與使用等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初步商定,揭牌儀式與“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在今秋適當時候同步舉行。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建設背景

1.鄉建文化是北碚獨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盧作孚與晏陽初、梁漱溟被稱為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三傑”。盧作孚在重慶北碚推行的“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運動”享譽海內外,為今天的北碚成為國家綜合發展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戰期間,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這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匯聚北碚辦學,進行鄉村建設,並留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勉仁書院、育才學校、兼善中學等遺址。這是一筆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2.“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歷史沿革。
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由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創建於1940年,地址在北碚歇馬鄉大磨灘(當時屬巴縣地界),原名“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晏陽初任院長,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培養鄉村人才的高等學校,1945年改名“中國鄉村建設學院”。1951年該院被接管,改名為“川東教育學院”,翌年院系調整,併入西南師範學院等校 [1]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建設意義

成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是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落實國家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需要(鄉建學院着重於中國鄉村建設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是服務於學校內涵式發展,提升我校在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與鄉建學院建設相匹配的體制機制改革,將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新思路、拓展新平台。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辦學宗旨

秉承先賢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着力開展中國鄉村建設文化,以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創新實踐,探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目標定位

把鄉村建設學院建設成為一個研究機構,重點開展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養。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正式揭牌

2012年12月8日,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在西南大學隆重開幕,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2]  也在開幕式上正式揭牌成立。
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由西南大學校長張衞國擔任院長,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温鐵軍教授擔任執行院長,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擔任常務副院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德全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釗擔任副院長。盧作孚梁漱溟晏陽初三位中國鄉建運動先驅的後人盧國紀梁培寬、晏鴻國擔任名譽院長,盧國綸、盧曉鍾、鄧文媛、盧國模、梁培恕、黃光祖、盧曉蓉等擔任顧問。
中國鄉建學院將嘗試通過農村區域發展、鄉村建設與鄉村教育等平台建設,充分發揮西南大學地處民國鄉村建設遺址羣的地理優勢、已有鄉村建設歷史資料整理研究的資源優勢、擁有包括教育及農科在內的各學科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入開展當代鄉村建設研究。同時,結合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實驗區的特點,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鄉結合、鄉村建設實踐的工作方法。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主要工作

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海內外鄉村建設的多樣化實踐經驗,開展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研究及推進國際國內交流合作;開展鄉村建設與三農研究領域的海內外人才培養,以及相關教材與專著的整理、編撰出版;結合歷史與當代研究,深化鄉村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實踐工作;貫徹高校服務於地方發展需求的職能,發掘重慶北碚地區自然、歷史與人文資源,推動鄉村建設文化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