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農民銀行

鎖定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設立的銀行。1940年2月在晉西北召開行政會議,成立了晉綏行政公署。同年5月以原興縣地方農民銀行為基礎,建立了西北農民銀行,首任行長劉少白。發行西北農民銀行幣,簡稱西農幣。
中文名
西北農民銀行
創建於
抗日戰爭時期
成立時間
1940年5月
西北農民銀行紙幣
西北農民銀行紙幣(7張)
晉綏邊區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財政收入少,西農幣的發行,大部分用於解決財政困難。 1943年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西北農民銀行發放大量貸款,支持羣眾開荒生產,1944年採取緊縮發行的方針,但因財政入不敷出。1945年後財政性發行又逐步增加。總計1940~1945年6月財政用款佔發行總額的65.4%,用於農業貸款佔19.1%,用於貿易投資佔13.5%。解放戰爭期間,隨解放區擴大,財政經濟情況逐步好轉,財政透支下降。1946年11月至1947年底,西農幣發行中財政透支佔51.4%。
西農幣發行初期,市場流通的貨幣主要是法幣、晉鈔(山西省銀行發的票子)和銀元。當時的政策是聯合法幣,禁用晉鈔,取消雜鈔。由於晉鈔自身破產,1940年5月即因跌價迅速不能使用。雜鈔也在短期內被肅清。對法幣的鬥爭,經過兩年反覆,於1942年12月宣佈停用法幣,把法幣排除邊區境外。對銀元的鬥爭則比較艱苦,早在1940年4月頒佈《擾亂金融懲治條例》時,即對法幣、銀元同時禁止流通,但到同年8月卻又用銀元撥付經費,在又禁又用的情況下,法令難以收效。同年11月又頒佈《修正擾亂金融暫行條例》,更明確規定嚴禁銀元使用,但1942年5月,政府為了多回籠西農幣,主動調整銀元價格,由40元調高至80元,等於西農幣貶值80%。同年7月政府又指示:銀元行使在5元以下者可不予追究。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交易自然以銀元為主,銀元成為市場流通的主要貨幣。造成銀元幾年來禁而不止。事實上只要把物價穩住,銀元也隨之穩住。1944年5月採取限期完成公糧變價、税局徵收營業税、貿易商店大量拋售物資、管制貨棧交易作價、機關部隊使用西農幣需通過貿易局等一系列措施,直到1945年9月,在這一年多時間內本幣與銀元比價始終穩定在150~200元之間。抗戰勝利後,對銀元管理又有所放鬆,加之本幣貶值,1946年每枚銀元合西農幣3500元,銀元又恢復流通。1948年經過加強管理,嚴禁銀元流通,才得以制止。
晉綏邊區1940年即提出獎勵開荒,獎勵種棉和獎勵繁殖牲畜。西北農民銀行為促進農副業的發展,從1940年起開始發放農副業貸款。其中1943~1945年三年間共發放1.4億多元。1948年晉綏邊區旱災嚴重,西北農民銀行發放貸款從境外購進糧食1萬多大石,還發動羣眾搞副業、搞運輸,增加收入,生產自救。
1948年10月興縣會議決定陝甘寧邊區銀行與西北農民銀行合併,不久,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西北農民銀行改組為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並用人民幣收回西農幣。 [1] 
參考資料
  • 1.    黃達,劉鴻儒,張肖 主編.中國金融百科全書·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0.第261-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