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亭子送李司馬

鎖定
《西亭子送李司馬》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篇作品為送別之作。詩的開頭四句寫登亭,點出亭子“高”的特點;詩的中間五句寫登上西亭後所見景物,由近及遠,用筆自然,深遠的景物中透露着春的氣息;詩的後面六句寫“送”,並以景寫情,流露出友情的深厚。這首詩寫景物語句清新優美,意境深遠開闊。
作品名稱
西亭子送李司馬
作    者
岑參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西亭子送李司馬作品原文

西亭子送李司馬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與雲齊。
盤崖緣壁試攀躋,羣山向下飛鳥低。
使君五馬天半嘶,絲繩玉壺為君提
坐來一望無端倪,紅花綠柳鶯亂啼,千家萬井連回溪
酒行未醉聞暮雞,點筆操紙為君題
為君題,惜解攜。草萋萋,沒馬蹄。 [1] 

西亭子送李司馬註釋譯文

西亭子送李司馬詞句註釋

⑴西亭子: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李司馬:作者友人,生平未詳。
⑵郡城:指虢州。
⑶盤:盤旋。躋(jī):登,升。
⑷使君:對州郡長官的稱呼。五馬:漢時州郡太守用五馬駕車。這裏指虢州刺史的車馬。天半嘶(sī):在半天空嘶叫。形容亭高。
⑸絲繩:指提酒罈的絲繩。玉壺:酒壺。
⑹端倪(ní):邊際。
⑺井:古時八家為一井,引申為鄉里,家宅。回溪:迴環的溪水。
⑻行:行酒。
⑼點筆:以筆點墨。
⑽解攜:別離,分手。
⑾萋萋(qī):草木繁盛的樣子。 [1]  [2] 

西亭子送李司馬白話譯文

高高亭子位於郡城以西,直上千尺與那浮雲相齊。
順着山崖向着山頂登去,羣山向下覺得飛鳥更低。
半天空今馬兒陣陣嘶叫,遊壺美酒本為好友而提;
坐到亭上放眼一望無際,紅花綠柳處處鶯鳥亂啼,千家萬户連着彎彎小溪。
飲灑末醉已聽傍晚雞啼,提筆寫詩送別為友離去;
為君題詩啊,哀傷別離,春草萋萋啊,沒了馬蹄。 [2] 

西亭子送李司馬創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參任為虢州長史。這首詩即是作者於虢州西山亭子送別友人而作的。 [2] 

西亭子送李司馬作品鑑賞

西亭子送李司馬文學賞析

這篇作品為送別之作,描繪西亭景物,抒寫惜別情懷。
詩的開頭四句寫登亭。首句點出西亭的方位及其“高高”的特點,次句承首句以“直上千尺”來直寫其高,以“與雲齊”來陪襯其高。三、四兩句則寫登亭,用“羣山”、“飛鳥”來烘托西亭之高,並點出已登上。
詩的中間五句寫登上西亭後所見景物。“使君五馬天半嘶”,點示主人身份並從側面寫西亭之高,與上面“羣山”,“飛鳥”構成頗為雄壯的景象。“絲繩玉壺為君提”,順便點出“送”字,併為下面“酒行末醉”伏線。接着,詩中使用一“望”字領起,寫登亭後所見。“無端倪”寫總的感受,意境遼闊,很符合登高特點。下面兩句具體寫景物。“紅花綠柳”,以濃郁的互相映襯的色彩寫所見,“鶯亂啼”寫鳥聲的喧嚷,是所聞。這一句描繪出百花盛開,百鳥鳴囀的盎然春意,是西亭子周圍景色。“千家萬井連回溪”是俯望所見,勾劃出寧靜幽美的田野風光,是山下景色。這幾句景物描繪,由近及遠,用筆極自然,深遠的景物中透露着春的氣息。
詩的後面六句寫“送”。先以不覺時間流逝,寫願與友人相聚長久,留戀不忍別離,接着又兩處點出“為君題”,這種復唱的句式,與上文“為君提”一樣,流露出友情的深厚。“惜解攜”,直寫心懷,感情十分深摯。詩的結尾兩句:“草萋萋,沒馬蹄”,是詩人對送別的聯想。友人就要跨馬登程,而路上春草卻要沒過友人的馬蹄。以景寫情,“惜”字從中得到含蓄的表現。
這首詩寫景物,語句清新優美,意境深遠開闊。詩為七言古詩,句句用韻,一韻到底;中間以三句為一節,結尾四句皆用三字句,寫得揮灑自如,自然流暢。結尾以萋萋春草寫別情,既點明題意,又十分優美含蓄。 [2] 

西亭子送李司馬名家評價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首五句詠亭子之高。次四句即宴別望中之景。末因酒闌賦別,不勝芳草王孫之思,忽着短句,峭拔足奇。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飄飄有凌雲之氣,合律應節,無限悽惋。 [3] 

西亭子送李司馬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4] 
參考資料
  • 1.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33
  •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2-285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07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