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襟(拼音:jī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指衣服領口相交的部分,又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襟的位置正對胸口,所以又比喻為胸懷,抱負。又指姐妹的丈夫之間的稱呼。
中文名
拼    音
jīn
部    首
五    筆
PUSI [3] 
倉    頡
LDDF [3] 
鄭    碼
WTFB [3] 
字    級
一級(編號:3449) [1] 
平水韻
下平十二侵 [4] 
注音字母
ㄐㄧㄣ
總筆畫
5+13(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
漢字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碼
3429
統一碼
基本區 U+895F
異體字
䘳、衿、𧛛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其形體最早見於西周金文,金文作圖1,外部是“”,作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衣着有關;內部是“金”,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金文字形, 隸定後其實是“”,因為“金”僅為聲旁,其聲符還可以換成“今”“禁”等,其義仍不變。《説文解字》小篆(圖2)將聲旁“金”移至“衣”右部。到了晉代,人們將聲符“金”換為“禁”,將其字寫作“襟”以代“䘳”,《釋名·釋衣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這種寫法後來廣為流行,一直保留到楷書。在楷書階段中,人們又改從“今”聲,造出了一個“襟”字異體“”,與之同用,後來人們將這兩個異體字分工,以“衿”專門表示衣領,以“襟”專門表示衣襟,襟、衿遂分化為二字。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衣服的胸前部分。也指衣的交領。

《莊子·應帝王》:“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
唐·杜甫《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大襟;衣襟;對襟
〈文言〉襟在衣前,因用以借指前面。
front
晉·陸機《贈從兄車騎》詩:“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襟。”

胸懷;心懷。
mind
晉·潘岳《西征賦》:“開襟乎清暑之館,遊目乎五柞之宮。”
周密《玉京秋》詞:“難輕別,一襟幽事,砌蛩能説。”
胸襟;襟懷
〈文言〉禽鳥的前胸。

唐·李白《白鳩辭》:“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
唐·丁仙芝《餘杭醉歌贈吳山人》:“曉幕紅襟燕,春城白項烏。”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的親戚關係。
brothers-in-law


動詞
(如衣襟)屏障於前。
screen
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清·吳偉業《茸城行》:“朝出胥門塘,暮泊佘山麓,旁帶三江襟滬瀆,五茸城是何人築。”

[5-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衣部】居音切(jīn)
,交衽也。從衣金聲。
〖註釋〗①䘳:經典作襟,也作衿。②交衽:徐灝《説文段注箋》:“衣前䘳內外相交,故謂之交衽。” [8] 

説文解字注

“䘳,交衽也”注:《釋器》曰:衣皆謂之襟。孫、郭皆曰:襟,交領也。《鄭風》:青青子衿。毛曰:青衿,青領也。《方言》:衿謂之交。按䘳之字一變為衿,再變為襟,字一耳。而《爾雅》之襟。《毛傳》《方言》之衿,皆非許所謂䘳也。《爾雅》《詩傳》《方言》皆自領言之。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注:袷,交領也。佔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玉藻》:袷二寸。注:曲領也。《曲禮》:天子視不上於袷。《玉藻》:侍於君,視帶以及袷,注皆雲交領也。袷者,交領之正字,其字從合。《左傳》作襘,從會與從合一也。交領宜作袷。而《毛詩》《爾雅》《方言》作衿。殆以衿袷為古今字與。若許雲䘳,交衽也。此則謂掩裳際之衽。當前幅後幅相交之處,故曰交衽。䘳本衽之偁,因以為正幅之偁。正幅統於領,因以為領之偁。此其推移之漸,許必原其本義為言。凡金聲、今聲之字皆有禁制之義。禁制於領與禁制前後之不相屬,不妨同用一字。
“從衣,金聲”注:居音切。七部。漢石經:青青子䘳。 [9]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襟;部外筆畫:13
《唐韻》《韻會》並居吟切,音金。《説文》:交衽也。《廣韻》:袍襦前袂也。《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屈原《離騷》:沾餘襟之浪浪。《釋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亦作衿。《類篇》:又作𧛛。《玉篇》:又作䘳。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①左“木”的末筆捺改點。②“示”第四筆楷體是點。
【寫法】❶“衤”窄“禁”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禁”略低。❷“衤”,㇇(橫撇)與豎相接在橫中線。❸“禁”,“林”“示”等寬;“林”,左“木”的豎在豎中線,下端抵橫中線,右“木”略大於左“木”;“示”,首筆橫在橫中線下側,長橫起筆於“衤”側,左點在豎中線左側。 [11]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l
i̯əm
王力系統
k
ǐəm
周法高系統
k
i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m
擬音/王力系統

k
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m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m

參考資料: [12]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吟切
kje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吟切
kiem
禮部韻略


平聲





居吟切

增韻


平聲





居吟切



去聲





巨禁切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k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飢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清
居吟切
kiə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ʰim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ʰɐm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ʰiɛm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im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im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9]
  • 4.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1]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47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2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29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1]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01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8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