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陽路

(蒙元時期行政區劃)

鎖定
襄陽路,隸屬河南江北行省倚郭襄陽縣,領有縣六,分別是襄陽縣南漳縣宜城縣,谷城縣光化縣;州二,均州(領武當縣鄖縣)、房州(領房陵縣竹山縣)。治平二年(1352年)被孟海馬攻取,治平三年(1353年)被答失八都魯攻陷。治平五年(1355年)被徐宋攻克,不久又失。龍鳳五年(1359年),陳友諒派兵攻克襄陽。龍鳳十一年(1365年)五月二十二日,韓宋常遇春攻取襄陽路,改為襄陽府 [1-9] 
中文名
襄陽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江北行省
下轄地區
縣六、州二
政府駐地
襄陽縣
總户數
5090 户 [1] 

襄陽路建制沿革

夏代,天下分為九州,今境分屬荊州、豫州。
商、西周時期,今境先後建有楚、鄧、鄀、羅、盧(廬戎)、谷、陰等諸侯國。
東周時期,今境盡為楚地,設置鄧、鄀、廬、陰、鄢等縣(邑),並在今襄陽城西設置北津戍。
秦代,今境大約以漢江為界,北屬南陽郡,南屬南郡,設10縣。
兩漢時期,今境政區設置基本沿用秦制。西漢初年新置襄陽縣,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相陽縣,建武元年(25年)複名襄陽縣。
三國時期,今境分屬魏荊州襄陽、南鄉、南陽、義陽新城5郡,設縣15個。
兩晉時期,今境先後分屬荊州襄陽、順陽、南、隨、義陽、新城、新野7郡,設縣17個。太元十四年(389),今境僑置雍州,並僑置郡、縣。
劉宋時期,今境分屬雍、司、梁、荊4州,共有屬縣30餘個。
齊代,今境仍分屬雍、司、梁、荊4州,設郡增至20多個,設縣增至60多個。
梁代,今境分屬4州不變,且部分時段尚有部分地區分屬北朝北魏南荊、南雍兩州,置郡有20多個,置縣60多個。
西魏時期,雍州盡歸西魏,改名襄州。此時,今境分屬襄州、蔡州、昌州,領縣近30個。
北周,今境仍分屬襄、蔡、昌3州,領縣近20個。
隋代,今境除棗陽及保康大部外,基本歸屬襄州。襄州治襄陽,屬縣12個。
唐朝貞觀初,分全國為10道,今境大部屬山南道。開元二十年(733),分全國為15道,其中山南東道治襄州,監察襄、鄧等17州。至德二年(757)山南東道正式設置節度使節制,節度使兼襄州刺史,統轄襄、鄧等9州。唐末文德元年(888),山南東道改名忠義軍,元佑元年(904),複稱舊名。
五代,今境政區設置大體沿用唐制。
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15路。今境大部屬京西路襄州,設置6縣:襄陽、鄧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廬。熙寧五年(1072),全國由15路而演變為23路。政和元年(1111),京西南路治襄州,統轄襄、隨、房等8州與光化軍。
南宋紹興四年(1134),岳飛收復襄陽府,隨、郢、唐、鄧4州,信陽軍,置襄陽府路,治襄陽。紹興六年(1136),襄陽府路複名京西南路
鹹淳九年(1273年),襄陽之戰結束,呂文煥投降蒙元,蒙元撤銷京西安撫司,鹹淳十年(1274年)升襄陽散府為襄陽路總管府。至順年間有5090户人。 [1]  [2] 
治平二年(1352年)正月三日,孟海馬的竹山縣義軍攻克襄陽路(今襄陽市),斬總管柴肅。 [3] 
治平三年(1353年)十二月三日,答失八都魯攻陷襄陽。 [4] 
治平五年(1355年)三月七日,徐宋再次攻克襄陽路。 [5] 
五月七日,元軍再次攻陷襄陽。 [6] 
龍鳳五年(1359年)三月一日,陳友諒派兵攻克襄陽。 [7] 
龍鳳十一年(1365年)五月二十二日,韓宋常遇春攻取襄陽路,改為襄陽府。 [2]  [8-9] 

襄陽路行政區劃

縣六: 
襄陽縣,下縣,是路政府所在地。
南漳縣,下縣。
宜城縣,下縣。
谷城縣,下縣。
光化縣,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南侵,景炎二年(1277年)設官置縣,屬南陽,1282年來屬襄陽路。
棗陽縣。景炎二年(1277年),屬南陽,1282年來屬襄陽路。 [1] 
均州,是下州,唐初為均州,又為武當郡。宋為武當軍。德祐元年(1275年),江陵被蒙元佔領,割隸湖北道宣慰司1282年還屬襄陽。領二縣:
武當縣,下縣。兵亂遷治無常,景炎二年(1277年)復置。
鄖縣。下縣。兵後僑治無常,景炎二年(1277年)復置。 [1] 
房州,是下州。唐初為遷州,後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軍。德祐中,知州黃思賢降元,蒙元命千户鎮守,仍令黃思賢領州事。1282年,隸襄陽路。領二縣:
房陵縣,下縣。
竹山縣,下縣。 [1]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五十九》:襄陽路,唐初為襄州,後改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陽守臣呂文煥降,罷宋京西安撫司,立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更襄陽府為散府,未幾罷省。十一年,改襄陽府為總管府,又立荊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立荊湖行中書省,後復罷。本府領四縣、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棗陽二縣來屬。抄籍户口數闕,至順錢糧户數五千九十。領司一、縣六、州二。州領四縣。 錄事司。 縣六:襄陽,下。倚郭。南漳,下。宜城,下。穀城,下。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設官置縣,屬南陽,十九年來屬。棗陽。至元十四年,屬南陽,十九年來屬。 州二:均州,下。唐初為均州,又為武當郡。宋為武當軍。元至元十二年,江陵歸附,割隸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還屬襄陽。領二縣:武當,下。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鄖縣。下。兵後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房州,下。唐初為遷州,後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軍。德祐中,知州黃思賢納土,命千户鎮守,仍令思賢領州事。至元十九年,隸襄陽路。領二縣:房陵,下。竹山。下。
  • 2.    建制沿革  .襄陽市人民政府.2023-03-30[引用日期2024-01-24]
  • 3.    《元史卷四十二》:戊申,竹山縣賊陷襄陽路,總管柴肅死之。
  • 4.    《元史卷四十二》:十二月壬寅,答失八都魯復襄陽。
  • 5.    《元史卷四十四》:癸巳,徐壽輝兵陷襄陽路。
  • 6.    五月壬辰,復襄陽路。
  • 7.    《元史·卷四十五》三月癸巳朔,陳友諒遣兵由信州略衢州,復遣兵陷襄陽路。
  • 8.    《元史卷四十六》:己卯,大明兵破襄陽路。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五月 二十二日》:己卯,常遇春至襄陽,守將棄城遁,遇春追擊之,俘其眾五千,獲馬一千八百餘匹,糧八百石,元僉院張德山羅明以穀城降,遇春遣人送德山等赴建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