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陽城牆

鎖定
襄陽城牆位於現襄陽市襄城區境內,起初築於漢初(具體年代無考),屢經整修(從城牆磚上有“鄧城”,“太平興國”、“嶽”、“光緒”等字樣可證),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衞國公鄧愈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並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詳見《縣城集鎮》部分),各建城樓一座(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今僅存小北門,大北門和襄陽公園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灩,儼若平湖(今襄陽公園用以供遊客泛舟),全國罕見。由於城高且固,濠寬且深,加之漢峴天設,山川環衞,是以號稱“鐵打的襄陽”。
2001年6月25日,襄陽城牆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襄陽城牆
位    置
現襄陽市襄城區境內
性    質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    理
三面環水,一面靠山

襄陽城牆歷史沿革

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陽城西北的漢水邊,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宋時由土城改為磚城,並將直進直出式城門改為屯兵式的甕城門。明洪武初年,漢水南岸北移,為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遂將城向東北擴展,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城牆堅固,護城河最寬處達250米,易守難攻。
建築特點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於代所建,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除了六個城門之外,另有四座角樓,名曰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三座角樓皆已頹圮,唯於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樓)。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處有鼓樓(昭明台),於南街設有譙樓,城內建築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備的古代城池功能整體。
順治二年,知縣董上治再題額:東門曰"保釐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風雨災害而傾頹,但整體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重大事件
東漢初平三年:孫堅圍襄陽,後中箭重傷而亡 378年-379年東晉襄陽保衞戰 1267年-1273年襄樊之戰1643年李自成攻克襄陽後,自稱“新順王”,並改襄陽為“襄京” 1948年7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襄陽城,並俘虜第十五綏靖中將司令官、立法委員康澤,襄陽城牆起初築於漢初,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內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城北以漢水為池。2001年6月25日,襄陽城牆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襄陽城牆城牆位置

襄陽城牆 襄陽城牆
襄陽城牆位於現襄陽市襄城區境內,屢經整修,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衞國公鄧愈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並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詳見《縣城集鎮》部分),各建城樓一座(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今僅存小北門,大北門和襄陽公園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灩,儼若平湖(今襄陽公園用以供遊客泛舟。由於城高且固,濠寬且深,加之漢峴天設,山川環衞,全國罕見。
2001年6月25日,襄陽城牆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城牆城牆簡介

位於漢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襄陽城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這裏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着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着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公。”
明洪武初年,衞國公鄧愈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並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闢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詳見《縣城集鎮》部分),各建城樓一座(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後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築,外用大塊青磚壘砌(今僅存小北門,大北門和襄陽公園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灩,儼若平湖,全國罕見。由於城高且固,濠寬且深,加之漢峴天設,山川環衞,是以號稱“鐵打的襄陽”。  2001年6月25日,襄陽城牆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城牆文物保護

2021年11月,實施襄陽城牆等一批維修保護工程,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