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馬雞

(雉科馬雞屬鳥類)

鎖定
褐馬雞(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雉科、馬雞屬鳥類。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體高約60釐米,體長1-1.2米,體重5千克,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豔紅色,尾巴高高豎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
褐馬雞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生活在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留鳥。集羣,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機警。主要以喬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葉、嫩莖、幼芽、花蕾、漿果、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分佈範圍小,僅見於中國山西、河北西北部、陝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其中山西沁源縣是褐馬雞種羣主要棲息繁衍地之一。
(概述圖參考來源: [9] 
中文名
褐馬雞
拉丁學名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雞形目
雉科
馬雞屬
褐馬雞
亞    種
無亞種 [10]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 1863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  [8] 
外文名
英文 Brown Eared-pheasant, Brown Eared Pheasant, Brown Eared-Pheasant, Manchurian Eared-pheasant
西班牙文 Faisán Orejudo Pardo, Faisán Orejudo de Manchuria

褐馬雞動物學史

褐馬雞是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古稱“鶡”。《禽經》中記述:“鶡”,毅鳥也。毅不知死。”三國魏詩人曹植在《賦》序中寫道:“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明末張自烈撰的字書《正字通》曰:“鶡”,鳥名,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往赴鬥,雖死不置。”清朝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也有:“鶡”者,勇雉也,其鬥時,一死乃止。”的説法。這是因為褐馬雞的雄鳥在每年的繁殖期間,都要為奪雌鳥而發生激烈的爭鬥,據説有時達到鬥死方休的地步。所以,從戰國時趙武靈王起,歷代帝王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稱為“冠”,用以激勵將士,直往赴鬥,雖死不置。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清朝時改為藍翎和花翎,藍翎純為“鶡”羽,品級較低者戴之;花翎則外部為“鶡”羽,內部為孔雀羽,高級官員配戴,並且以翎眼多少來區別官員的高低。 [2] 
馬雞還是一個古老的類羣。在四川萬縣鹽井溝曾發現更新世(距今約二百萬年)的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發現更新世的馬雞化石,它們被認為分別與藍馬雞和褐馬雞有較接近的親緣關係。從這些化石資料推測,馬雞的分佈要比如今分佈範圍廣,很可能在古遠的年代時,呈連續分佈,由於地理環境的變遷,物種的進化和變異,形成這樣的狀況。 [2] 
歷史上褐馬雞曾在中國廣泛分佈,範圍可能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甚至長江以南,而主要分佈於華北的廣大地區,分佈區大而連續,與當時的人類生活有諸多聯繫,是人類周圍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歷史的變遷,使褐馬雞成為瀕危動物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過度獵捕、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經濟生活的影響。 [2] 
為取其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而獵殺褐馬雞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非常嚴重,到了近代,由於褐馬雞的羽毛作為裝飾品在歐州市場上的高昂價格,更使它成為亂捕濫獵的對象。60年代曾有人一個月就捕殺褐馬雞300餘隻。1972年,準備從天津海港出口而被海關截留的褐馬雞,一次就達200多隻。直到中國頒佈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這種大規模獵殺褐馬雞的現象才被遏止。然而偷獵還時有發生,1990年春天,北京門頭溝區齊家莊鄉洪水口村一村民即因為在該村附近的東靈山大榆木溝獵殺了一隻褐馬雞,被依法懲處。 [2] 
山地森林是褐馬雞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華北地區在金代(約公元十一世紀)以前,植被茂盛,廣佈着良好的山地森林。後來由於封建皇族權貴們大興宮殿陵墓、府邸宅第,木材需要量劇增,森林開始被大量砍伐,加上人口薈集,墾荒造田,戰爭破壞,更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壞以致喪失,倖存的林地已經很少再看到原生植被。 [2] 
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也給褐馬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壓力。在山西,沙棘的漿果是冬季降雪封山以後褐馬雞的主要食物,由於人們對沙棘的開發利用,造成了人與褐馬雞爭奪沙棘的現象,有的地方甚至亂砍沙棘林,長此以往勢必威脅褐馬雞的食源。在褐馬雞的棲息地內一年四季放養馬、牛、羊等牲畜,踐踏山林,污染環境,也嚴重驚擾褐馬雞的正常生活。每年春末夏初是褐馬雞的繁殖期,也正是當地村民上山採藥、砍柴、割條、挖菜等經濟活動頻繁的季節,許多村民在叢林中發現褐馬雞的巢就連窩取走,或追逐驅趕孵卵的雌鳥,使它的繁衍生息受到威脅。 [2] 

褐馬雞形態特徵

褐馬雞頭頂羽毛呈絨狀,黑褐色,頸亦為黑褐色,枕後有一不甚明顯的白色狹帶,額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後緣、耳羽白色。耳羽成束狀,並向後延長和突出於頭頸之上,形狀像一對角;頭側裸出,赤紅色,滿布以細小的疣狀突;上背、兩肩棕褐色,並具光彩,羽端分散呈髮狀;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銀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屬紫藍色光澤。最外側兩對尾羽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內的7對外翈羽支均分散如發,形長而稍曲,內翈和羽端仍完整不分散;中央兩對內外翈羽支幾完全分散如發,僅羽端有一小塊完整,狀如匙狀。此2對中央尾羽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狀如馬尾,覆蓋在整個尾上。兩翅表面棕褐色,飛羽稍淡,且具濃棕褐色羽幹紋。頦、喉白色,前頸濃棕褐色,往後逐漸轉淡,至尾下覆羽為棕灰色。 [3] 
虹膜橙黃色至紅褐色,嘴粉紅色,腳、趾珊瑚紅色,爪角色。雄鳥跗蹠具距。 [3] 
翅短,不善飛行,只能從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頭頂長着黑色的絨毛。嘴巴粉紅,臉部鮮紅,眼睛後面有一白色頸圈,兩簇雪白的絨毛突出於腦後,像對白犄角,尾巴蓬鬆上翹,很像馬尾,泛着紫藍色光亮;喙短而尖。因而有得名“角雞”。 [4] 
大小量度:體重♂1650-2475克,♀1450-2026克;體長♂985-1074毫米,♀830-1050毫米;嘴峯♂41-42.5毫米,♀37.5-42毫米;翅♂270-312毫米,♀265-290毫米;尾♂518-582毫米,♀447-576毫米;跗蹠♂92-101毫米,♀89-97毫米。 [5] 

褐馬雞棲息環境

褐馬雞是山區森林地帶的棲息性鳥類。它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動於灌草叢中,夜間棲宿在大樹枝杈上,冬季多活動於1000-1500米高山地帶,夏秋兩季多在1500-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裏活動。 [3] 

褐馬雞生活習性

褐馬雞習性

集羣,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機警。留鳥。褐馬雞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11月,褐馬雞準備越冬。這時,產的防寒,抗逆本領顯著增加,並能適應一般的環境獨立生活。從12月至翌年的春季,為了適應較為複雜的環境和防禦外來天敵的侵害,褐馬雞始終進行羣體活動。
除繁殖期外,常成羣活動,特別是冬季,有時集羣多達30餘隻。主要在地面活動,尤其喜歡林間空地或林緣草地。晚上棲息於松樹或樺樹上,每日活動多數時間均用於覓食,僅中午休息和進行‘沙浴’,通常活動場所和棲息地較為固定。天亮下樹後,常沿固定的路線,成不整齊的縱隊向覓食地進發。受驚後則往山上奔跑,即至到達嶺脊高處,才又振翅飛起,然後滑翔至山谷或對面山坡上。 [5] 

褐馬雞食性

主要以喬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葉、嫩莖、幼芽、花蕾、漿果、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所吃植物種類多達80多種,動物性食物18種,其中主要食物為沙棘、莎草、龍膽、灰栒子、野蒜、柴胡、車前、黃刺玫、刺李、大花韭、野豌豆、遠志、米口袋、蒲公英、堇菜、柳、野首蓿等。覓食活動主要在早晨下樹後和傍晚上樹棲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叢中休息或沙浴,也有在樹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鬆散的集羣覓食,或邊走邊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也啄食或跳躍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漿果或昆蟲,有時也上到樹的低枝上啄食。 [5] 

褐馬雞分佈範圍

褐馬雞為中國特產鳥類,為華中北部特有,分佈於山西呂梁山、河北西北部山區、北京西部的零星地區 [12]  ,1998年在中部小範圍內也有發現。陝西東部(宜川縣、黃龍縣和韓城市不少於1,500只),這可能代表了一個孤立的種羣(何芬奇 2012)。2006年在河北省林業廳的證據擴大了已知物種的範圍,證實它們也出現於淶源縣和淶水縣。
褐馬雞分佈圖 褐馬雞分佈圖 [1]

褐馬雞繁殖方式

褐馬雞的生活很有規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進行交配繁殖。每到這個時期,雄鳥之間常常為爭奪配偶而進行殊死搏鬥。其間,雄雞為了顯示它的威風,叫聲特別粗重而宏亮,遠在兩公里之外亦隱約可聞。它鳴叫時昂首伸頸,尾羽也高高翹起,煞是好看。然後,雌雄追隨,離羣交尾,並尋找藏密的林下或灌叢間地面佔領巢區。 [3] 
4月份,將巢內略鋪一些乾草枯葉,即偎窩產卵。褐馬雞一次產卵4-17枚,多達19枚。卵殼呈灰褐色,長50.6毫米,直徑42.1毫米,約重56.3克。5月,其卵開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雛雞出殼,由成雞尋食哺育。7月,成雞帶領幼雛活動,進行避暑、換羽。8月,幼雞能獨立覓食。這時家庭之間開始混合成羣,由高處地段逐漸轉移到低處生棲。9月,幼雞基本長成,活動能力增強,遊蕩範圍擴大,隨之羣體數量也逐漸增多,且多以羣居。 [3] 
通常營巢於海拔1800-25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巢多置於林下地面灌叢間、枯枝堆或倒木下,也有在岩石腳下或樹椿旁邊營巢的。巢甚簡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處,內墊以草葉、樹葉、草莖和羽毛即成,巢呈碗狀或長盤狀,大小為28.6(23-33)釐米×32.7(28-40)釐米,深9.9(8-14)釐米。領域性極強,通常每對佔領一個山坡,雄鳥全力保衞的領域面積通常為0.7-1.3公頃,對入侵的同種個體,雄鳥奮力驅趕,有時甚至毆鬥,直至將入侵者趕走。4月初即有個體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17枚,多為6-9枚,通常間隔1-2天產1枚卵。卵呈橢圓形,淡赭色、鴨蛋青色或魚肚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362枚卵的測量為59.9(54.9-63.7)毫米×43.8(42.7-46.8)毫米,重58.8(54.8-63.4)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警戒,孵化期26-27天。雛鳥早成性,出殼後第二天即離巢隨親鳥活動。 [3] 

褐馬雞保護現狀

褐馬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易危(VU)。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8] 

褐馬雞種羣現狀

1999年,據估計,褐馬雞的全球物種數量約為5,000-17,000只,相當於約3,300-11,000只成熟個體。中國的種羣數量為<C.100對。根據野外調查結果,山西境內的褐馬雞總數約為3000只,河北為1500只,而北京東靈山約有500只,估計中國褐馬雞總數為5000只左右。 [6]  [1] 
由於它的分佈區已成為不連續的島嶼狀,各棲息地之間基因相對封閉,很可能導致種羣繁殖力的退化,成為導致褐馬雞絕滅的又一個因素。雖然中國已經建立了一些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但偷獵和拾取鳥卵的現象尚未杜絕。由於褐馬雞棲息的海拔高度很低,更接近人類生活區域,因而人為干擾更為嚴重。中國正處在一個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時代,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使這些稀世珍寶免遭滅頂之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6] 
趨勢證明:該物種被懷疑以適度的速度下降,原因是其棲息地的持續喪失和破碎,特別是在保護區之外,以及人類干擾後繁殖成功率降低。 [1] 

褐馬雞瀕危因素

  1. 天敵:(1)巢被天敵損害高(達43.75%)。(2)被天敵捕食的個體。
  2. 因為貿易被捕獵。
  3. 棲息地破壞:保護區外有零星數量,農業及城市的侵佔是其主要威脅,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導致棲息地退化。
  4. 作為食物被捕獵:日漸最多的取卵為食者在保護區是個嚴重問題。
  5. 種內生物學特點:(1)下野蛋和棄巢不孵。(2)未受精卵佔4.2%。
褐馬雞的雛雞孵出至幼雞生長髮育階段,即6-9月,正是陰雨連綿、降雨過量的季節,這種高濕低温的生態環境勢必影響到雛雞、幼雞(雛、幼雞最怕露水),造成覓食困難、營養不足,死亡率增高,導致種羣數量相應減少。 [7] 

褐馬雞建立保護區

為了保護髮展褐馬雞這一稀有珍貴資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政府於1984年批准將蔚縣小五台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現中國不少動物園和保護區內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馬雞,並積累了成功的繁育經驗。
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在陝西黃龍山的數量10餘年間由最初的100餘隻增至近2000只,韓城市黃龍山褐馬雞保護區也因此於日前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褐馬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雞形目雉科鳥類,因通體濃褐色,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馬鬃而得名。褐馬雞是中國特產鳥類、世界珍禽,中國鳥類學會也以褐馬雞為會標,其被譽為“東方寶石”。褐馬雞在中國分佈範圍小,種羣數量少,屬瀕危物種。
1998年,黃龍縣西北山區發現少量褐馬雞。2001年,經陝西省政府批准,黃龍縣建立了黃龍山褐馬雞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北依秦晉大峽谷,南靠黃河、居河、芝水三河濕地,佔地6萬餘公頃。此後,政府部門投資了170多萬元建成搶救飼養研究中心,開展褐馬雞生活習性觀測及疫情監測、疾病預防等科研活動,並研究其人工繁殖方法。
位於山西西北部黃土高原關帝山一帶的龐泉溝是擁有褐馬雞種羣數量最多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0470公頃,成立於1980年,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地區四季分明,氣候多樣,是典型的華北高原森林物候區,主峯孝文山海拔高度為2830米,坡陡谷深,高差可達1400米,使植物生長在明顯地分為亞高山草甸、華北落葉松、闊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四個植物帶。森林以華北落葉松純林為主,伴生着雲杉、白樺、山楊、油松、遼東櫟、紅柞等樹種。草灌植物生長良好,是暖温帶天然林保存較為完整的少數地區之一。這裏已建立起褐馬雞野外馴養場,進行人工飼養的實驗工作。
與龐泉溝毗鄰的蘆芽山,也是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位於管涔山林區境內,成立於1988年,面積為21450公頃。保護區內,在逶迤千里的崇山峻嶺上,生長着茂密的華北落葉松和雲杉,有的山坡是一片純雲杉林,有的是清一色的落葉松,有的則是落葉松和雲杉的混交林。這裏是松樹的海洋,那挺拔蒼勁的落葉松,那秀麗多姿的雲杉,迎着春風搖來擺去,好象大海的波濤,景色壯觀,令人心曠神怡。
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還有位於河北蔚縣、涿鹿縣境內的小五台山,成立於1893年,面積為22000公頃。它屬於恆山餘脈,因其東、西、南、北、中五台聳立,而又別於山西北部的五台山而得此名。保護區內內山青水秀,峯巒起伏,鳥鳴蝶舞,景色壯麗,海拔為2882米的東台,為河北省的最高峯。植物種類有67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135種,羣落垂直分佈層次分明,是華北植被的典型代表。野生脊椎動物有80多種,除褐馬雞外,還有金錢豹、麝、青羊等。保護區的建立對研究華北地區植彼的演替變化,有着重要的價值。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