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邊綠刺蛾

鎖定
褐邊綠刺蛾是刺蛾科綠刺蛾屬昆蟲,別名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成蟲雌蛾體長15.5-17毫米,翅展36-40毫米,雄蛾體長12.5-15毫米,翅展28-36毫米。頭部、胸背、前翅綠色。複眼黑色,觸角棕色,雄蛾柿齒狀,雌蛾絲狀。胸背中央有1條棕色縱線,前翅基部有褐色斑紋,此斑有2處凸出,前翅外緣邊有1條黃色寬帶,後翅和腹部灰黃色。老熟幼蟲體長24-27毫米,近方形,黃綠色,頭小,體粗壯,背有1條淡綠色縱帶,兩側有深藍色小點,中胸至腹部每節有4個橫列瘤狀枝刺,上生黃色刺毛束。腹末有4個藍黑色刺毛叢呈球狀。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1-7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10] 
褐邊綠刺蛾分佈於朝鮮、日本、俄羅斯,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內蒙古、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甘肅、四川。 [11]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每雌蛾產卵150餘粒,卵數10粒成塊魚鱗狀排列,多產於葉背主脈附近,卵期7天左右。 [10] 
褐邊綠刺蛾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為害影響樹木生長。寄主有楊、柳及蘋果、李、梨、桃、棗、慄、山楂、核桃、楓楊、桑、榆、懸鈴木、桑、白蠟、刺槐等。 [10] 
中文名
褐邊綠刺蛾
拉丁學名
Parasa consocia
別    名
青刺蛾
褐緣綠刺蛾
四點刺蛾
曲紋綠刺蛾
洋辣子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刺蛾科
綠刺蛾屬
褐邊綠刺蛾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Walker,1865

褐邊綠刺蛾形態特徵

褐邊綠刺蛾成蟲
褐邊綠刺蛾成蟲(5張)
成蟲:體長15-16毫米,翅展約36毫米。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佈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3] 
卵:橢圓形,扁平,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 [3] 
幼蟲:末齡體長約25毫米,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3] 
蛹:長約15毫米,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繭內。繭長約16毫米,似羊糞狀。 [3] 

褐邊綠刺蛾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 [3] 
褐邊綠刺蛾幼蟲
褐邊綠刺蛾幼蟲(11張)
1齡幼蟲不取食,孵化次日即蜕皮。2齡起開始取食。幼蟲蜕皮前,體側和腹面4列枝刺張開,排列十分整齊,腹部緊貼葉片,不吃不動直至蜕皮。開始脱皮時,先從頭頂部撕開一破口,蟲體即從此處抽出,蜕皮過程在1分鐘內完成,蜕皮後15分鐘後刺毛張開,再過20分鐘後,開始取食蜕下的皮,幼蟲從準備蜕皮至食掉蜕皮,整個過程大約持續50分鐘。蜕皮後不久,幼蟲就可以取食葉片。取食時2-4齡只食葉肉,食後留下葉脈,葉片呈網狀透明,透明斑隨齡期增長而增大,4齡前幼蟲有羣集取食習性,4齡開始分散取食。5齡幼蟲取食時,啃穿葉片形成孔洞。6齡自葉緣向內開始取食,形成缺刻。 [7] 
第1代1-3齡幼蟲取食量很小,從4齡開始取食量加大,5齡比4齡增加3倍,6齡比5齡增加7倍,7齡達到暴食期,取食量佔整個幼蟲期取食量的80.79%。第2代幼蟲從5齡幼蟲開始加大取食量,7-8齡取食量較大,8齡幼蟲取食量佔整個幼蟲期取食量的78.98%。第1代1-5齡取食速度較慢,6齡以上取食速度加快,7齡進入暴食期。第2代1-6齡取食速度較慢,7齡以上取食速度加快,8齡進入暴食期。 [7] 
寄主有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板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榆等林木。 [3] 

褐邊綠刺蛾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俄羅斯。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台灣、海南及廣東、廣西、雲南南境,東面靠近邊界線,西向自甘肅(臨夏及以東)、陝西折入四川、雲南,止於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東側。黃河以南各省、區,密度較大。 [4] 

褐邊綠刺蛾繁殖方式

雌蛾尋找適宜寄主的葉片背面零星產卵,5-10粒不等,呈魚鱗狀排列。通常喜歡在棗樹、山楂樹、榆樹、山杏樹等寄主上產卵。卵期5-7天。 [5]  [6] 

褐邊綠刺蛾物種危害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 [3] 

褐邊綠刺蛾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清除越冬繭,在被害植株根際近表土層中挖掘蟲繭,集中銷燬;重點檢查被害處呈白色或半透明狀的葉片,及時摘除幼蟲初孵尚未分散的蟲葉。 [5] 
物理防治:利用成蟲有較強趨光性的特點,在成蟲羽化期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5] 
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微生物製劑及病毒製劑,如刺蛾廣肩小蜂、刺蛾紫姬蜂、上海青蜂、寄蠅、絨繭蜂、赤眼蜂、白僵菌、青蟲菌、核多角體病毒等。 [5] 
藥劑防治:在低齡幼蟲期噴20%除蟲脲懸浮劑8000-10000倍液,或25%滅幼脲Ⅲ號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800-1000倍液;或於較高齡幼蟲期噴500-1000倍液、每毫升含孢子100億以上的Br乳劑等。 [5] 

褐邊綠刺蛾動物毒性

褐邊綠刺蛾等多種刺蛾類的幼蟲俗稱洋辣子, [8]  其體表長有防禦性的有毒刺毛,會傷害接觸者,使其產生瘙癢、刺痛、丘疹、紅腫、皮炎等症狀。對於褐邊綠刺蛾幼蟲蟄傷,首先使用膠帶將患處殘留的體刺尖端及剛毛粘下,再進行對症治療。通常採用的處理方法較為簡單,一般是將偏鹼性的液體抹於患處,以緩解患處疼痛。 [9] 
參考資料
  • 1.    Parasa consocia Walker, 1865  .GBIF[引用日期2022-08-26]
  • 2.    Parasa consocia Walker, 1865  .BioLib.cz[引用日期2022-08-26]
  •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編.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下[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79:916-917
  • 4.    郭普主編. 植保大典[M]. 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6:1003-1004
  • 5.    王焱主編. 上海林業病蟲[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195
  • 6.    王宇飛,趙樹英,李志武編著. 園林有害生物[M]. 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50-51
  • 7.    王鳳, 鞠瑞亭, 李躍忠等. 褐邊綠刺蛾的取食行為和取食量[J]. 昆蟲知識, 2008, (2):233-236.
  • 8.    仵均祥主編. 農業昆蟲學 北方本[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3:192
  • 9.    楊樂樂, 段琛媛, 李晶等. 褐邊綠刺蛾幼蟲刺毛結構及蟄傷機制初探[J]. 環境昆蟲學報, 2022, 第44卷(1):221-228.
  • 10.    韓國生,劉仁軍,馬喜英主編. 楊樹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生態原色圖鑑[M]. 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04:101-102.
  • 11.    邱強主編. 中國果樹病蟲原色圖鑑[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01:6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