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梨

鎖定
褐梨(Pyrus phaeocarpa Rehder)是薔薇科梨屬喬木,高可達8米。幼枝具白色絨毛,老時無毛;葉橢圓狀卵形至長卵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傘形總狀花序,花序梗和花梗幼時被絨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萼片三角披針形;果球形或卵圓形;花期4月,果期8-9月。
褐梨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常生於海拔100-1200米的山坡或黃土丘陵地雜木林中 [6]  。適生性強,喜光,耐寒耐旱,耐澇耐瘤薄。一般繁殖方式為播種、壓條、嫁接繁殖 [7]  。褐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於無危(LC) [8-9] 
褐梨味甘酸,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消食止痴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腹瀉。枝葉可用於治療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腰痛、反胃吐食。樹皮煎水可用於治療皮膚潰瘍。梨籽含有木質素,是一種不可溶纖維,可用於治療便秘。果實成熟後可生食 [7] 
中文名
褐梨
拉丁學名
Pyrus phaeocarpa Rehder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梨屬
褐梨
分佈區域
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山東省,河南省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4] 

褐梨形態特徵

褐梨
褐梨(8張)
喬木,高達5-8米;小枝幼時具白色絨毛,二年生枝條紫褐色,無毛;冬芽長卵形,先端圓鈍,鱗片邊緣具絨毛。葉片橢圓卵形至長卵形,長6-10釐米,寬3.5-5釐米,先端具長漸尖頭,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尖鋭鋸齒,齒尖向外,幼時有稀疏絨毛,不久全部脱落;葉柄長2-6釐米,微被柔毛或近於無毛。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邊緣有稀疏腺齒,內面有稀疏絨毛,早落。傘形總狀花序,有花5-8朵,總花梗和花梗嫩時具絨毛,逐漸脱落,花梗長2-2.5釐米;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很早脱落。花直徑約3釐米;萼筒外面具白色絨毛;萼片三角披針形,長約2-3毫米,內面密被絨毛;花瓣卵形,長1-1.5釐米,寬0.8-1.2釐米,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3-4,稀2,基部無毛。果實球形或卵形,直徑2-2.5釐米,褐色,有斑點,萼片脱落;果梗長2-4釐米。花期4月,果期8-9月。

褐梨產地生境

褐梨原產於中國北部,分佈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生山坡或黃土丘陵地雜木林中,海拔100-1200米。喜光,稍抗寒,耐濕澇鹽鹼,在深厚肥沃的沙壤及粘壤土內長勢旺盛 。 [5] 

褐梨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為播種、壓條、嫁接繁殖 [7]  。可以通過嫁接繁殖。培育苗木的嫁接方法,3月上旬播種砧木種子,8月上旬至9月中旬用“丁”字形芽接、帶木質芽片嫁接。10天后檢查成活情況,未成活的進行補接。翌年春季萌芽前剪砧,未成活的用單芽腹枝接、帶木質芽接、劈接進行補接,砧木離皮後可以插皮接、帶木質“丁”字形芽接。採用單芽腹枝接或帶木質芽接等,可用地膜綁接口,接芽處只纏一層地膜,接芽萌動後可頂破地膜生長,這樣苗木可以解綁,避免由於解綁過早對苗木造成不利影響 [2] 

褐梨栽培技術

為了使幼苗生長良好,達到當年嫁接的粗度,必須要加強幼苗的前期管理。苗木出土後及鬆土、除草。幼苗3~5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和帶土蛇移栽補苗。在苗高50釐米時,進行摘心,使其增粗。芽接前捋去砧苗基部10釐米的校葉,以利嫁接。嫁接芽成活後切斷主根促進側根生長。主根保留長度要求20釐米以上。除採取以上措施外,還要追施速效肥2~3次,以尿素、硫酸銨、磷酸二銨為主,每次每畝用量在10千克左右,追肥後澆水,劃鋤保墒,並注意病蟲害的防治 [1] 

褐梨主要價值

褐梨食用

果實成熟後可生食 [7]  。褐梨果實肉脆皮粗,可以食用。

褐梨觀賞

可以栽培在花圃及住宅中,以供觀賞。

褐梨藥用

褐梨味甘酸,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消食止痴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腹瀉。枝葉可用於治療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腰痛、反胃吐食。樹皮煎水可用於治療皮膚潰瘍。梨籽含有木質素,是一種不可溶纖維,可用於治療便秘。 [7] 

褐梨保護現狀

褐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於無危(LC)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