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幾維鳥

鎖定
褐幾維鳥是無翼鳥科 [8]  的平胸類鳥,也是羣不會飛的鳥 [9] 褐幾維鳥體長40釐米,外形如小狗般大小,頭小,長而微微下彎的喙,嘴基部帶硬毛;收縮的長脖頸,圓胖的身體以及長滿蓬鬆細密的羽毛,毛色主要呈黃褐色,帶有紅褐色條紋,退化的翅膀被羽毛所覆蓋;雙腿粗短有力,各有四趾 [8] 
褐幾維鳥主要分佈於新西蘭的北島;科羅曼德爾半島從吉斯伯恩至北部魯瓦希尼山脈,湯加里羅至塔拉納基;重引入小巴里爾、卡瓦和珀奴伊羣。其棲息地主要位於亞熱帶和温帶森林,再生林、灌木林、松樹種植園和牧場。褐幾維鳥是夜行性動物,眼睛小且不發達,只能看到眼前幾米之內的東西,它是一種很“另類”的鳥,通過氣味找到獵物,食用土壤和落葉上的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蚯蚓、蜘蛛和昆蟲,也吃果實、種子和樹葉。它的繁殖期為8-9月,雌性在洞穴或天然坑洞裏產下1-2枚特大鳥蛋,孵化期長達11-12周 [8] 
農業和居民用地的快速擴張毀掉了幾維鳥棲息的大量森林,同時,捕食性哺乳動物諸如貓、狗和白鼬的入侵進一步將它們逼上絕路,在各種威脅的共同作用下,褐幾維鳥大量消失 [9] 因此,褐幾維鳥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未予評估(NE) [8] 但是得益於縝密、全圍聯動的監測計劃,保護人士對於幾維鳥的數量了如指掌,通過移除天敵,轉移鳥蛋並人工飼養幼鳥直到能夠對抗天敵等方式,幾維鳥的種羣數量得到了恢復,不過要拯救褐幾維鳥,類似的努力還得繼續 [9] 
中文名
褐幾維鳥
拉丁學名
Apteryx australis
別    名
鷸鴕
奇異鳥
外文名
Brown Kiwi
Southern Brown Kiw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無翼鳥目
無翼鳥科
無翼屬
褐幾維鳥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haw, 1813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1] 

褐幾維鳥形態特徵

褐幾維鳥
褐幾維鳥(49張)
褐幾維鳥體長46-50釐米 ,雄鳥體重2.125千克,雌鳥體重4千克。 屬鷸鳥類中最原始的鳥類。它有一個小頭,身體形狀如梨果,渾身長滿蓬鬆細密的羽毛,羽毛柔軟不具羽翈。退化的翅膀被羽毛所覆蓋,沒有尾羽,不能飛翔。雙腿粗短有力,善於奔跑,時速可達16公里。幾維鳥喙尖而細長有10釐米左右,喙基處長有貓一樣的鬍鬚;鼻孔生在長而可以彎曲的嘴尖上而不是在嘴的基部;眼小,在白日視力也不足;耳孔大而發達,嘴基部有很長的須(可能有觸覺)。頸部很短,耳朵高度靈敏發達,羽毛斑駁由木炭灰至淺棕色。 [2] 
兩性異形,雌鳥大得多,差異超過1千克。與其他大多數鳥類最大的不同是不會飛翔,只能在地面上行走。它們腿位於身體的後方,短而粗壯,腿強健,肌肉發達;四趾均有大爪。具有強大的跗蹠部,跗蹠的前後緣還具有六角形的角質鱗片。腳上具有4個小而平的趾,3趾向前,1趾向後,趾上均有鋭利的爪,便於在土地上挖掘,尋覓食物。 [2] 

褐幾維鳥棲息環境

棲息於茂密的森林,在夜晚活動於黑暗的蕨類叢中。褐幾維鳥居住在洞穴裏,巢穴挖成後要經過幾個星期後才可以使用,這樣是為了便於苔蘚和自然植被重新生長出來,便於偽裝。 [2] 

褐幾維鳥生活習性

一對褐幾維鳥可能在自己的領地上挖上100個洞穴用作避難所,通常每天改變住所。它們白天不離開洞穴,除非在危險的情況下。一般在夜間出洞。覓食時間在太陽落山後約30分鐘後進行。以昆蟲,蝸牛,蜘蛛,蠕蟲蜈蚣蠐螬和許多直翅目為主,甚至可以吃掉小蜥蜴和老鼠,也吃落在地面上的水果和漿果。幾維鳥的鼻孔不象畫眉或者燕子一樣長在鳥喙根部,而是在嘴巴的尖端,它的嗅覺非常好,可以嗅到地下十幾釐米深處的蟲子,然後用爪子或者嘴巴把它挖出來吃掉。此外,它的嘴巴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功能——當它需要休息的時候,嘴巴可以當成第三條腿,如同三角架一樣把身體撐起來,輕鬆而穩定。 [2] 
它們善於奔走,用腳爪挖掘,或者用長嘴東啄西啄,從泥土裏、地面腐葉敗枝中啄食蚯蚓、昆蟲和軟體動物,它們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上數十條蚯蚓,一天能吞食500-600條蠕蟲。當地人傳説,幾維鳥還有許多獨特的本領,比如能從樹洞中拖出兔子,甚至能在海岸的淺灘裏捕魚。
幾維鳥的視力都很差,性情羞怯而膽小,但是聽覺和嗅覺卻非常敏鋭,此外還有靈敏的觸覺,這些特點十分適合在夜間活動。它在活動時,常常會發出“kiwi一kiwi”的叫聲,雄鳥叫聲尖細,雌鳥叫聲較為嘶啞。幾維鳥同當地居民們的關係也非常好,如果夜間沒有關門,它們往往會冒失地闖進屋子裏來,成為“不速之客”。它們不僅對人沒有惡意,而且似乎總是打算和人一起多呆一會兒。它們往往好奇而貪玩,一不注意,就會拖走屋子裏的叉、匙等小物品。

褐幾維鳥分佈範圍

褐幾維鳥是幾維鳥中最常見的,在新西蘭南島北島斯圖爾特島都有分佈,並在這3個島分佈有3個不同的亞種。 [3] 
褐幾維鳥分佈圖 褐幾維鳥分佈圖 [4]

褐幾維鳥繁殖方式

褐幾維鳥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鳥類。夫婦至少在一起生活2或3個繁殖季節。幾維鳥由於不會飛翔,只好將巢築在樹幹的下部,或者直接在地面上營巢。繁殖期在深秋,卵在雌鳥體內的孕育期長達一個月,在整個懷孕期間,雌鳥必須儲備足夠的脂肪,用於產生一個營養良好的鳥卵。因為不能飛,幾維鳥的巢往往在樹幹根部的樹洞裏,有時候就在地面上。幾維鳥的生殖能力不強,一般雌鳥要1年才下一次蛋,每次1-2個。卵白色。幾維鳥個頭雖然不大,但它的蛋卻很大,平均435克,孵化過程長達將持續84天,一般是由雄鳥孵化。出生之後1周,雛鳥繼續消耗體內殘存的卵黃提供營養,然後就才開始跟着雄鳥學習覓食和各種生存技巧。絨毛的小鳥的羽毛是均勻的褐色,雛鳥的生長也很緩慢,要大約4年才能成熟。 [2] 
巢
卵
卵

褐幾維鳥亞種分化

褐幾維鳥(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Apteryx australis australis
2.
Apteryx australis awryi
3.
Apteryx australis mantelli
[3] 

褐幾維鳥保護現狀

褐幾維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1] 
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Ⅱ:一級保護動物。

褐幾維鳥種羣現狀

基於引進物種造成的年度跌幅,這個物種的內陸數量可能會極其迅速地下降。然而,斯圖爾特島的褐幾維鳥的數量還是穩定的,因此整體下滑的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但仍然迅速減少,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因此新西蘭沒有受到來自亞洲的肉食動物的侵擾,使得這片與世隔絕的島嶼,一度成為鳥類的天堂,許多獨特的鳥類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會飛的鳥,更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
但自毛利人,歐洲人相繼發現這塊處女地以來,他們帶來的外來物種,如鼠、狗、羊、牛、馬、貓等,不僅遂漸變成強勢動物,也改變了新西蘭的生態平衡。此外,島上的白鼬會對雛鳥構成威脅。加上人類活動如開墾、建設等,破壞和侵犯原本鳥類的棲息地,所幸,動物的保保越來越受重視,褐幾維鳥在斯圖爾特島和少數的森林國家公園都還可看到它們的蹤跡。
另外,新西蘭政府鑑於貓類(肉食動物)對幾維鳥的威脅最大,已頒佈法例,對有幾維鳥出沒地區的家貓實施宵禁,以減低幾維鳥在夜間出動時被貓殺掉。 [5] 
(注:褐幾維鳥全部圖片網址 [6-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