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裋褐

鎖定
裋褐,漢語詞語,拼音是shù hè,指粗布做成的短衣。古代多為貧者所服。 [2] 
中文名
裋褐
注    音
ㄕㄨˋ ㄏㄜˋ
拼    音
shù hè

目錄

裋褐解釋

“短”通“ 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
粗陋布衣。古代多為貧者所服。
“褐”:麻料、獸毛編織物。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
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到清末,短褐在小説、戲曲中稱短打。短褐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裋褐出處

列子·力命》:“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居則蓬室,出則徒行。”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 許慎 注《淮南子》雲: 楚 人謂袍為裋。《説文》雲:粗衣也。又敝布襦也。又云:襜褕短者曰裋褕。有作短褐者,誤。
荀子》作‘豎褐’。 楊倞 注云:‘僮豎之褐’,於義亦曲。”
賈誼 《過秦論中》:“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漢書.卷七二.貢禹傳》:「妻子穅豆不贍,裋褐不完。」 [2] 
唐 韓愈 《馬厭谷》詩:“土被文繡兮,士無裋褐。”
惲敬 《三代因革論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禮樂可也。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 周 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