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被(拼音:bèi、pī),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衣、皮聲,“皮”也隱含皮附在外的意思。“被”的本義是“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在現代漢語中,繼續沿用了它的本義。被子是蓋在人身上的,引申而有表面、覆蓋、施加、遭受等義。詞義虛化,“被”字還表示被動,是“叫、讓”的意思,如紙被風吹走了、被捕。“被”在古代還表示“披”的意思,後寫作“披”。 [3] 
中文名
拼    音
bèi、pī
部    首
[5] 
五    筆
PUHC(86);PUBY(98) [2] 
倉    頡
LDHE [2] 
鄭    碼
WTXI [2] 
筆    順
點、橫撇、豎、撇、點、橫鈎、撇、豎、橫撇、捺 [5] 
字    級
一級(編號:2118)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bèi);上聲四紙(bèi);上平四支(pī) [4] 
總筆畫
5+5
筆順編號
4523453254
四角號碼
3424₇ [2] 
UniCode
基本區 U+88AB [2] 
注音字母
ㄅㄟˋ,ㄆㄧ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GBK編碼
B1BB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15]
會意字兼形聲字。“被”字戰國古文作圖1、圖7,篆文作圖2,秦隸作圖3,皆系從、皮聲。從衣,表示與衣服相關,因為“被”屬衣着類;皮聲,表示音讀。人類在早期以獸皮為衣料,不難推知最初的被子也是用獸皮做的。而且被子覆蓋於人身上,如同動物的皮毛附於身上。“被”從“皮”大約透露了這樣的信息。戰國文字字形既有左形右聲的(圖1),又有內形外聲的(圖7)。秦代以後固定為左形右聲。漢代隸變發生之後,形旁“衣”變作“衤”。
“被”本義就是被子,“被”用作被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被泛指被子。狹義的被則是與衾相對而言的,衾指大被,被指小被。“被”特指小被的意義可能跟獸皮有關。一張完整的獸皮就是一牀天然的被子,這種被子跟後來布做的被子相比當然要小一些,故被引申特指小被。
被有蒙覆之義,引申而有表面、覆蓋、施加、遭受等義。此外,假髮蒙覆於人頭,故名為被。如《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3]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èi
名詞
被子。睡眠時蓋在身上用於保暖的東西。
quilt
戰國·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
晉·傅玄《被銘》:“被雖温,無忘人之寒,無厚於己,無薄於人。”
棉被;夾被;被窩;被裏
表面;外層。
surface
《禮記·士昏禮》:“笲,緇被纁裏。”

把中,手握持處。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

動詞
覆蓋;遮蓋。
cover
《尚書·禹貢》:“導菏澤,被孟豬。”
漢·張衡《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
被覆;被子植物
遍佈;滿。

漢·桓寬《鹽鐵論·力耕》:“古者,十一而税,澤梁以時入而無禁,黎民鹹被南畝而不失其務。”
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狀》:“民有積粟,野無餓殍,雞犬牛羊,散被草野。”

及;到達。
arrive
《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
元·陳庾《舜殿薰風》詩:“德化當年被海隅,熙熙物性盡昭蘇。”

施加。
add;apply
《荀子·不苟》:“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

合;配。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昔周之人,拘羣飲而被之以殺刑者。”
《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裝備;具備。

《左傳·桓公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閒也。”
李大釗《平民主義》四:“所以有一種政府,他的權力,永遠不被武力的形式。”

給予。

《史記·南越列傳》:“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握持。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回減。”

蒙受;遭受;領受。
suffer from
《管子·形勢解》:“主明而國治,竟內被其利澤。”
《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吏被傷流血,奔而還。”
被禍;被難;被災
用在動詞或名詞前,表示情況與事實不符或者是被強加的(含諷刺、戲謔義)。


被就業;被小康
介詞
用於被動句,引入動作、行為的施事,前面的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被字後表施事的名詞有時省略)。
-ed+by
巴金《春》十二:“她也許是被希望鼓舞着,也許是被焦慮折磨着。她自己也不能明確地知道。”

助詞
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的動作(後面不出現施事)。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北史·麥鐵杖傳》:“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
被捕;被俘;被告;被控
名詞
假髮。截取他人發綹編成的頭飾。後多作“髲”。

《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動詞
同“”。搭衣於肩背。

戰國·屈原 《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穿着。後作“披”。
wear;put on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量詞
表示護身物之計量。後作“披”。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條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動詞
通“彼”。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荀子·宥坐》:“鄉者賜觀於太廟之北堂,吾亦未輟,還復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説邪?”楊倞注:“被,皆當為‘彼’。”

pèi
名詞
同“帔”。下裳。

《左傳·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衣部】平義切(bèi)
寢衣,長一身有半。從衣皮聲。
【註釋】①“寢衣”義為平彼切(bèi);平義切(bì)為頭飾,通“”。 [10] 

説文解字注

𡪢衣,長一身有半。《論語·鄉黨》篇曰:“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孔安國曰:“今被也。”鄭注曰:“今小卧被是也。”引伸為橫被四表之被。
從衣,皮聲。皮義切,古音在十七部。 [9] 

廣韻

皮彼切,上紙竝 ‖ 皮聲歌1部
被,寢衣也。又姓,《呂氏春秋》有大夫被瞻。皮彼切。又皮義切。二。
平義切,去寘竝 ‖ 皮聲歌1部
被,被服也。覆也。《書》曰:“光被四表。”又平彼切,寢衣也。 [13]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被
(bèi)《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並音罷。《説文》:寢衣也。《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玄《被銘》:被雖温,無忘人之寒。無厚於己,無薄於人。
(bì)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詩·大雅》:天被爾祿。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又及也。《書·堯典》:光被四表。
又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於橋。
又具也。《戰國策》:械器被具。
又帶也。《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注:為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周禮·冬官·廬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
又負也。《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
又被廬,晉地名。《晉語》:乃大蒐於被廬。
(pī)又《韻會》攀糜切。音披。《廣雅》:裮被,不帶也。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被兮。《前漢·揚雄傳》: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左傳·襄十四年》:被苫蓋。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
又姓。《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被條。通作披。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被”字書寫演示 “被”字書寫演示
“衤”窄“皮”寬,頂部“衤”略低,底部左右旁齊平。“衤”,㇇(橫撇)與豎相接於橫中線“皮”,一的橫段與“衤”的橫段持平,第二筆撇順豎中線撇向“衤”下側;“又”,㇇(橫撇)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撇尖略過豎中線;捺的捺腳超出上部。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
王力系統
b
ǐai
董同龢系統
jua
周法高系統
b
iwa
李方桂系統
b
jiarx
東漢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e
齊梁陳北周隋

jie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ie̯
擬音/王力系統

b
ǐe
擬音/董同龢系統

jĕ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e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ĕ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紙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皮彼切/平彼切
bʰjĕ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平義切/皮義切
bʰjĕ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攀糜切


上聲
四紙




部靡切


去聲
五寘




披義切


去聲
五寘




平義切

禮部韻略


上聲





部靡切



去聲





平義切

增韻


平聲





攀縻切



上聲





部靡切



去聲





平義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邦妹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次清
篇夷切
p‘ie

上聲
二紙


全濁
部靡切
b‘ie

去聲
二寘


全濁
毗意切
b‘ie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陽上
第三幾紀記







陽去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20-09-1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9-12]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240-1241
  • 4.    平水韻 四寘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6-12]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5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88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69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4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90
  • 12.    被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12]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41;347
  • 14.    被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12]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