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衡新

鎖定
袁衡新,男,博士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碩士導師。1982年畢業於衡陽醫學院醫療專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在華西醫科大學取得生理專業碩士學位,1994年得到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9.10-2000 8在 澳大利亞Flinders大學醫學院作訪問學者。
中文名
袁衡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政治面貌
羣眾
職    稱
副教授
學位/學歷
博士

袁衡新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衡陽醫學院醫療專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在華西醫科大學取得生理專業碩士學位,1994年得到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87年分配到中山醫科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工作,任助教。1989年調到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研室,任講師、副教授及碩士導師。1996.7-2004,9任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研室主任,1999.10-2000 8在 澳大利亞Flinders大學醫學院作訪問學者。1998.10-2004,9任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研部主任,2002.10-2004,9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主任,主持生物醫學工程部、系的籌建以及大專、本科班的招生工作。
學術兼職
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常務理事,人工臟器專業組組長,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力學學會流體力學與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生物醫學工程教育委員會(學組)常委。

袁衡新研究方向

醫療儀器研發,輔助循環方法與裝置研究。

袁衡新主要貢獻

主持項目
具體負責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新型復甦術-雙泵復甦術的基礎研究》(1992)課題,主持了廣東省科委攻關項目《輔以體外反搏的主動按壓放鬆法新型心肺復甦術的研究》(1995)。提出了兩種新型的復甦術,即以胸鞥骨按壓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EDCPR)和以VEST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VDCPR),研製出多功能的、以 PC機為控制主機的、動物實驗用及臨牀試驗用雙泵復甦裝置各一套,獲得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一項(00268735.6)。動物實驗證實兩種復甦術的血液動力學效果優於現行的標準復甦術,提出了新的復甦血液動力學機制(1995年)早於美國學者(life-strick CPR)兩年。
近期動向
近來又提出了新型無創輔助循環術-《輔以體外反搏的充氣背心新型輔助循環方法》(2003),得到廣州市科委基金資助,研製了相應的裝置,動物實驗證明有心衰循環輔助的效果。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兩項和軟件版權一個。該兩項研究深入研究。
近年來得到省市基金支持,還開展“經皮測新生兒黃疸報警儀”,“輸液控制和危重監護無線網絡綜合系統”,“閉環控制血壓穩態的計算機輔助輸注藥物治療系統”的儀器的研製。
科研基金
1. 經皮測新生兒黃疸報警儀的研製及臨牀應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重點引導項目,項目編號:2005B33101002,10萬,第一,2006,1-2008,12
2. 新型VEAC輔助循環方法的生物力學模型與仿真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4020048,4萬,第一,2005.1-2006.12
3. “輔以體外反搏的充氣背心輔助循環”裝置和方法的研究,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項目編號: 2002J1-C0241,8萬,第一,2003.1-2005.12
4. 穿戴式醫療監護儀器-- 《新型高血壓療法》分課題負責人。,2005年香港科技創新基金/香港政府,項目編號:GHS/053/04,590萬港幣,第八,2005,1-2007,12
5.輸液控制和危重監護無線網絡綜合系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科技攻關計劃(Z),項目編號:2005Z3-E0251,10萬,第二,2006,1-2007,12
6. “輔以體外反搏的充氣背心輔助循環”裝置和方法的研究,中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發010703,2萬,第一,2001.1-2002.12
7. “輔以體外反搏的充氣背心輔助循環”裝置的控制系統,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教研室基金,1.0萬,第一,2003.7-2004,6
研究成果:
1. 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骨按壓心肺復甦裝置,,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03,20⑴: 43-45,第一
2. 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部充氣背心輔助循環方法的血流動力學實驗研究,,中山大學校報(醫學科學版),2003,24⑵:121-5,第一
3. 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部充氣背心輔助循環裝置,,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03,20⑷: 253-255,第一
4. 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部充氣背心輔助循環裝置的控制系統,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03,20⑷:256-259,第一
5. 基於32位Windows的雙泵復甦裝置的控制系統,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02,19⑵: 122-124,第一
6.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Mechanical CPR with and Without Active Decompression and Interprosed Abdominal Copression,,Ann Emerg Med,2000,35:5:S9(25),(Absract),第一
7. 閉胸心肺復甦術的四十年(上篇),嶺南急診醫學雜誌,2002,7⑶: 318-20,第一
8. 閉胸心肺復甦術的四十年(下篇),嶺南急診醫學雜誌,2002,7⑷:400-2,第一
9. 新型雙泵復甦術的基礎研究:以VEST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的血流動力學研究(Ⅱ),暨南大學學報,1997,18(增刊):10-14,第一
10.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a New type of CPR: the Chest 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and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Ann Emerg Med,1996,27⑴:139(#60)(Absract)
11.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a Novel CPR: Inflation Vest with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Ann Emerg Med,1996,27⑴:138(#59)(Absract)
12. 新型雙泵復甦術的基礎研究:以VEST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的最佳配合方式的探討,《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1995,7⑶: 7-11,第一
13. 新型雙泵復甦術的基礎研究:以VEST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的血流動力學研究,《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5,16(增刊):19-22,第一
14. 新型雙泵復甦術的基礎研究:以胸骨按壓為主體的雙泵復甦術的血流動力學研究,《急診醫學》1995,4⑶:140-144,第一
15. 體外反搏的新應用--輔以體外反搏的新型心肺復甦術的基礎研究,《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1994.6⑵:9-11,第一
16. In Situ and in Vitro Study of Colocaliz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alpha-Synuclein,Ubiquitin,and Lipids in Lewy Bodies,Exp Neurol,2000,166⑵:324-333,,第二
17. Indirubin-3_-oxime inhibits c-Jun NH2-terminal kinase:anti-apoptotic effect in 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Neuroscience Letters 367 (2004) 355¨C359,第九(有16)
18. 分泌型磷脂酶A2非酶活性依賴的神經元保護作用,中山大學校報(醫學科學版),2003,24⑹:523-7,第八(有14)
19. 心衰的無創循環輔助,,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2002,14⑶: 14-17,第二
20. 體外反搏提高舒張壓在心腦及小腸繫膜動脈的不同表現,暨南大學學報,1997,18(增刊):69-71,第四
著作專利
21. 專利號 ZL00268735.6公開日 2002.03.27 實用新型,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骨按壓心肺復甦裝置
22. 公開日 2004.12.29 實用新型,輔以體外反搏的胸部充氣背心新型輔助循環裝置
23.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編號:軟著簦字第 006646 號登記號:2003SR1555,基於32位Windows的雙泵復甦裝置控制軟件 V2.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