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街(拼音:jiē)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行,圭聲。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寬闊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後轉指集市。 [14] 
中文名
拼    音
jiē
部    首
彳(傳統歸行部) [3] 
五    筆
TFFH(86);TFFS(98) [1] 
倉    頡
HOGGN [1] 
鄭    碼
OIBB [1] 
筆    順
撇、撇、豎、橫、豎、橫、橫、豎、提、橫、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2702) [2] 
平水韻
上平聲·九佳 [4] 
筆順編號
332121121112
四角號碼
2122₁ [1] 
Unicode
U+8857 [1] 
總筆畫數
3+9
注音字母
ㄐㄧㄝ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中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形聲字。“街”字甲骨文作圖A,中間部分為“圭(guī)”字,在這裏是聲旁,指示讀音;兩邊構成一個“行”字,“行”的古字形像四通八達的道路,在這裏作形旁,表示“街”的本義與道路有關。到了小篆,“圭”的字形變成兩個“土”堆疊起來的樣子(圖1),由此演變為後世的隸書(圖2、3)和楷書。 [14-15] 
街一般指兩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較寬闊的道路。傳世典籍中,“街”最早蓋見於《墨子·號令》:“城上道路,裏中街巷,皆無得行。”但是直到漢代,此稱才流行。《説文·行部》《玉篇》皆訓“四通道也”。張衡《西京賦》:“街衢相經。”薛綜注:“街,大道也。”“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稱,從漢而下,通貫古代,其中以漢長安城最有代表性。
漢以後,“街”一直作為城中大道的通稱,並用於道路名。如韓愈詩“天街小雨潤如酥”中的“天街”。由於街道兩旁大多設有集市,因此“街”也徑稱集市。如《呂氏春秋‧不苟論》:“百里奚歸,辭公孫枝,公孫枝徙,自敷於街。”直至現代,中國南方也有許多地區稱集市為街,例如白族的傳統節日“三月街”,這裏的“街”並不是指某條街道,而是指集市。街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方言俚語裏大量保存了下來。在北京方言裏,“街溜子”“街滑子”都是指街市中狡詐油滑的人。陝西話中“街皮”指在街頭擺攤做買賣的人,含有貶義。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城市的大道;兩旁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
street
《管子‧桓公問》:“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
前蜀·薛昭薀《浣溪沙》詞之五:“簾下三間出寺牆,滿街垂柳綠陰長。”
巴金《寒夜》尾聲:“她不時掉頭朝街的兩旁看。”
街景;街區;上街;大街小巷;街頭巷尾
〈方言〉集市
market
《呂氏春秋‧不苟論》:“百里奚歸,辭公孫枝,公孫枝徙,自敷於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
姚雪垠《長夜》二八:“夥計們忙着為過年煮酒,套磨,殺豬,宰羊,上街趕集。”
趕街;街肆
中醫學名詞。氣街,指人體內氣的運行徑路
path
《素問‧水熱穴論》:“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姓氏用字
動詞
通達
《管子‧五行》:“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行部】古膎切(jiē)
四通道也。從行圭聲。 [10] 

説文解字注

四通道也。《風俗通》曰:“街,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按此以疊韻為訓。
從行,圭聲。古膎切,十六部。 [11] 

廣韻

古膎切,平佳見 ‖ 圭聲支部(jiē)
街,道也。《説文》雲:“街,四通道也。”《風俗通》雲:“街,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
古諧切,平皆見 ‖ 圭聲支部(jiē)
街,又音佳。 [12]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行部】 街
《唐韻》古膎切。《集韻》《韻會》居膎切,並音佳。《玉篇》:四通道也。《風俗通》:街,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後漢·梁冀傳》:冀乃大起第舍,而壽亦對街為宅。張華詩:甲第面長街,朱門赫嵯峨。
又亭名。《蜀志·諸葛亮傳》:魏明帝使張郃拒亮,亮與郃戰於街亭。
又允街,地名。《前漢·地理志》:屬金城郡。
又參街,谷名。《水經注》:湟水又東逕允吾縣之參街谷。
又天街,星名。《晉書·天文志》:昴、畢間為天街。
又氣街,陰髦兩傍脈動處也。《素問》:陰陽總家筋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又《廣韻》古諧切,音皆。《集韻》均窺切,音規。義𠀤同。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街”字書寫演示圖 “街”字書寫演示圖
【規範提示】中部是兩“土”,第二“土”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彳”“亍”“圭”寬窄相當,頂部“彳”“圭”高、“亍”低,底部“圭”高、“彳”次高、“亍”低。“彳”第二撇與豎相接於橫中線。“圭”,在豎中線部位;兩豎筆都在豎中線,下“土”豎略短。“亍”,第二橫與亅(豎鈎)相接於橫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ĕɡ
先秦
王力系統
k
e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re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ri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支佳

rie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a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a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æ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æ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æ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7-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三佳

開口呼
全清
古佳切
kæi
平聲
上平十四皆

開口呼
全清
古諧切
kɐi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合口呼
全清
均窺切
kjuɛ
平聲
上平十三佳
開口呼
全清
居膎切
kɪæi
禮部韻略

平聲





居鞋切

增韻

平聲





居鞋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皆來

齊齒呼

全清

kiai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雞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六皆


全清
居諧切
kia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四皆解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8] 

方言音韻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e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ɛ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e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ᴇ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ɛ
21
陰平
文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白讀
官話(晉語)
太原
tɕ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吳語
上海
kA
52
陰平

吳語
温州
ka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a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ai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ɛ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ai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ka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e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e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oi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ai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  、《漢語方音字彙》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4
  • 4.    平水韻 九佳 街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20]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17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60
  • 7.    街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20]
  • 8.    街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20]
  • 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73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92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92;94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84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464-1465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4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