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屍走肉

(漢語成語)

鎖定
行屍走肉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晉·王嘉《拾遺記》。 [1] 
該成語原意為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一個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氣,庸碌無為;聯合式;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行屍走肉
拼    音
xíng shī zǒu ròu [1] 
近義詞
酒囊飯袋行屍走骨
反義詞
雖死猶生
出    處
《拾遺記》
注    音
ㄒㄧㄥˊ ㄕㄧ ㄗㄡˇ ㄖㄡˋ [1] 

行屍走肉成語出處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嶮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悦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晉·王嘉《拾遺記·後漢》卷六) [4] 

行屍走肉成語故事

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屬成都市新繁鎮)人,東漢時期的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郡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餘年,其一生事蹟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由於沒有固定的教師,常揹着書箱不怕險阻到處求學。只要聽説誰有學問,無論那個人在哪裏,他都會前去求教。有時,他在樹林裏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做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桿、蒿草取亮。他刻苦讀書,到了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結果,一件衣服沒穿多久,上面就寫滿了字。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説: “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臨終之前,任末告誡學生們説:“一個好學的人,就是死了也仍像活在世上一樣;而不好學的人,就是活着,也不過是一具能行走的屍體罷了。” [5-6] 

行屍走肉成語寓意

任末削樹枝做筆,汲樹汁當墨;借星月之輝,取麻桿、蒿草之光讀書;將心得寫在衣服上,以免遺忘。這種勤學精神值得人們好好學習。 [6] 
任末的觀點是“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這些話雖然説得尖刻一點,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記住他的話,還是有好處的。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少年,都要刻苦學習,有所追求,有所作為,努力為國家民族多做一點事,萬萬不可像動物一樣,整天只滿足於簡單的吃喝行睡,變成任末老先生所説的“行屍走肉”。 [7-8] 

行屍走肉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行屍走肉為聯合式;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含貶義。該成語原意為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一個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氣,庸碌無為。 [1] 
運用示例
明·張居正《再懇生還疏》:“今日精力已竭,強留於此,不過行屍走肉耳,將焉用之。” [3] 
清·華偉生《開國奇冤》:“盡熱衷瞞神嚇鬼,扮花面走肉行屍。 [3] 
當代作家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羣徒有虛表的行屍走肉而已。” [1] 
當代作家郭沫若《論節奏》:“在尋常人看來,甚麼東西都是死的,連活着的東西都是死的,因為他自己只是一個走肉行屍。” [3] 
當代作家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以後的生活,將是隻顧一日三餐,對付着活下去。他將變成行屍走肉。” [2] 
當代作家魏巍《東方》:“烈士們雖然犧牲了,但是他活在人們的心裏,這就是雖死猶生;陸希榮雖然活着,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3] 
當代作家陳國凱《代價》:“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的人,縱使外加的暴力摧垮了他的身體,他的心也像金子般閃着光。而像丘建中這種人,身體保養得再好,也是一具行屍走肉,這種人活着,靈魂已經死了。” [3] 
參考資料
  • 1.    行屍走肉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4]
  • 2.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387
  • 3.    倪寶元主編.成語範例大詞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01:1811
  • 4.    張家昌編譯.精編成語故事一百篇.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08:106
  • 5.    艾齊主編.瞭解點中華成語.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5:281
  • 6.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01:234
  • 7.    李波主編.中華成語典故 中.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05:65
  • 8.    仇江,沈正邦.成語故事  第3集.北京:新世紀出版社,199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