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蠶織圖

鎖定
《蠶織圖》為《耕織圖》彩色摹本。《耕織圖》為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璹所作,作品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蠶織圖》是中國早期記錄蠶織生產技術的繪畫作品,全長近11米。 [4] 
《蠶織圖》自南宋以來一直深藏後宮,但在民國期間突然失蹤。直到1984年,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重新發現,《蠶織圖》所繪當時蠶桑絲綢生產其工藝完善,設備先進,説明古代蠶桑絲綢生產技術至此已定型,後來並無大變。
中文名
《蠶織圖》
收藏單位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時    代
南宋
27.5釐米
513釐米

蠶織圖文物特徵

畫首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畫尾鈐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蕉林梁氏書畫之印”。此畫在清代乾隆時期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故宮已佚書畫目》;散落民間後,大慶市民馮義信於1947年購得,1983年他又將此畫捐獻給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 [3] 

蠶織圖文物鑑賞

作品簡介
收藏單位: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時代:宋
基本情況:絹本設色 縱27.5釐米 橫513釐米
此圖描繪江浙一帶的蠶織户自“臘月浴蠶”到“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帛的整個生產過程。該卷由二十四個場面組成,用長房貫穿,每個場面下有楷書小字,註明內容。全卷場面宏大,共繪七十四人,翁媪長幼,皆服宋裝。圖中人物的神態舉止,惟妙惟肖,桑樹、户牖、几席、蠶具、織具等,富有寫真寫實之風。
評價:畫面佈局以一長廊式的連房展開,相互聯繫貫穿。在各處綴以勞動中的人物,從而取得了既和諧統一,又對比變化的藝術效果。此圖所用線條清勁簡練,人物造型準確,界畫工整,色彩淡雅,是一件洋溢着濃郁勞動生活氣息的寫實佳作。
根據此卷跋語和歷史文獻考證,這幅長卷是南宋高宗時期,翰林圖畫院依據《耕織圖》摹畫其中蠶織部分而成。小字注是宋高宗吳皇后所書。 [1] 
蠶織圖(部分)
[2] 
《蠶織圖》長卷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1983年7月,經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鑑定,稱“此卷為文物一級甲品之最,視國寶而無愧,垂青史而不遜矣”。這幅描繪800年前蠶織情景的圖卷,記錄了中國古代蠶織的生產過程,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它也為研究、瞭解中國南宋時期社會經濟、手工藝技術、風俗習尚及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傳統手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貴豐富的歷史資料。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