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蠣鷸屬

鎖定
蠣鷸屬(學名:Haematopus):是一類中型涉禽,共有11個物種。鳥體矮壯結實,體長約40-50釐米。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桔紅色的又長又扁的喙,粗壯的腿略帶桃色,翅膀長而尖。羽毛有純黑色和黑白兩色的色彩。
主要食貝類動物中的牡蠣、蛤、蚌類,在海水退潮的時候襲擊那些露出水面張開着貝殼軟體動物。蠣鷸窩築在地面上,通常在沙地上產下2-4個卵。 產於全球的温帶和熱帶地區。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蠣鷸屬
外文名
Oystercatcher
拉丁學名
Haematop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鴴形目
蠣鷸科
蠣鷸屬
11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蠣鷸屬形態特徵

蠣鷸屬
蠣鷸屬(54張)
蠣鷸屬共有11種鳥類,中型涉禽,體長40-50釐米,共同的特點是都有桔紅色的又長又扁的喙,楔形。體型渾圓,眼先被羽;翼長而尖。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於開啓堅硬的貝殼(牡蠣等)。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後趾退化,趾間蹼不發達。雌雄鳥相似,美洲蠣鷸產於西半球的海岸地區。上體黑色,腹部白色,頭和頸也是黑色。北美洲西部的黑蠣鷸以及澳大利亞的烏黑蠣鷸除了腿略帶桃黃色以外,全身都是黑色。 [3]  [4] 

蠣鷸屬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島嶼與江河地帶。也出現於湖泊、水庫和農田地帶。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冬季則集成大羣在海灣、入海口、以及開闊海岸沙灘和岩石上活動。 [3] 

蠣鷸屬生活習性

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羣在海灘上覓食。跑得快,飛翔力強。棲息於海濱、河灘沙地、湖岸濕地。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蝦、蟹、沙蠶、小魚、昆蟲和幼蟲為食。常利用像刀一樣的嘴在貝類豐富的海濱地帶覓食,或在潮澗地帶用嘴尖翻轉石頭,探覓蠕蟲和軟體動物。覓食貝類時通常將鋒利的嘴直接插入貝殼內。 [3] 

蠣鷸屬分佈範圍

除南美洲外,分佈於世界各地,其中歐亞蠣鷸分佈最廣(歐洲、亞洲和非洲)。中國見於沿海一帶,夏季在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 [3] 
蠣鷸屬分佈圖 蠣鷸屬分佈圖

蠣鷸屬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海邊鹽鹼沼澤、沙灘、海濱岩石、草叢等各類生境中。也在寬闊的水中島嶼、沙石河灘.湖泊、水庫邊緣草地上和農田地中營巢。常成對單獨營巢,有時亦見成鬆散的小羣在一起營巢。巢為開闊地上的凹坑,多為親鳥用腳刨挖而成,內墊乾草莖,有時還墊有小圓石,貝殼和各種廢棄物品。巢約圓盤狀,雌雄共同築巢。每窩產卵3枚,偶爾為2枚和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灰黃色,乳白色或淡黃色,被有黑褐色斑點。日產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2-24天;雛鳥早成性,出殼當日即能行走。 [3] 

蠣鷸屬該屬物種

蠣鷸屬(11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Himantornis ater
Vieillot & Oudart, 1825
2
Himantornis bachmani
Audubon, 1838
3
Himantornis chathamensis
Hartert, 1927
4
Himantornis finschi
G. H. Martens, 1897
5
Himantornis fuliginosus
Gould, 1845
6
Himantornis leucopodus
Garnot, 1826
7
Himantornis longirostris
Vieillot, 1817
8
Himantornis moquini
Bonaparte, 1856
9
Himantornis ostralegus
Linnaeus, 1758
10
Himantornis palliatus
Temminck, 1820
11
Himantornis unicolor
J. R. Forster, 1844

Himantornis meadewaldoi (滅絕)
Bannerman, 1913
[2] 

蠣鷸屬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