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亞蠣鷸

鎖定
歐亞蠣鷸(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是蠣鷸的東亞亞種。中型涉禽,體羽以純黑色或黑、白兩色為主,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於開啓堅硬的貝殼(牡蠣等)。嘴通常是紅色或桔紅色。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後趾退化。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羣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築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分佈於俄羅斯的西部和中北部,南到黑海,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東到西伯利亞西部,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中國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冬季沿海岸線從非洲東部通過阿拉伯海到印度。
拉丁學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 longipes
別    名
蠣鷸東亞亞種
東亞蠣鷸
新疆蠣鷸
蠣鷸新疆亞種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亞    目
鴴形目
蠣鷸科
蠣鷸屬
蠣鷸
亞    種
歐亞蠣鷸
中文名
歐亞蠣鷸
命名者及時間
Buturlin, 1910

歐亞蠣鷸棲息環境

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多岩石或沙灘的海濱、河口,內陸的湖岸、葦田、河谷淺灘等。 [1] 

歐亞蠣鷸生活習性

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羣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牡蠣、貽貝、昆蟲、小魚、蝦和蟹等為食。 [1] 

歐亞蠣鷸分佈範圍

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黑海),哈薩克斯坦(齋桑泊、裏海地區),格魯吉亞(高加索地區)等。中國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山、烏倫古河流域、伊犁河谷)和西藏西南部。 [3] 

歐亞蠣鷸繁殖方式

實行一雌一雄制,有比較牢固的配偶,最長的婚姻記錄持續了至少15年之久。而其壽命可以超過20年。每年3月中旬至4月份遷來中國遼寧雙台子河口,4月上中旬開始營巢,4月底產卵,窩卵數通常3枚,偶然1~2枚或4枚。平均卵徑為57.9 mm×43.4mm,平均重量45.6g。雌雄鳥輪換卧巢孵卵,但以雄鳥為主。具有強烈的護巢和戀巢行為。當人接近巢區,親鳥會在空中不停地旋飛和發出尖利的鳴叫,有時也會裝成受傷的樣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孵化期22~24天。 [1] 

歐亞蠣鷸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歐亞蠣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歐亞蠣鷸外形特徵

歐亞蠣鷸是一種中型涉禽。翼展72-83釐米,體長39-44釐米。翅長270毫米。粗壯的腿略帶桃色,翅膀長而尖。頭、頸、上體均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白色;尾羽基部白色,其餘部分黑色;眼、嘴、腿和腳硃紅色。羽毛有黑白變色的色彩。蠣鷸頭、頸、上胸、上背、肩、以及兩翅小覆羽、中覆羽和三級飛羽全黑色而富有光澤;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以及整個下體全白色。尾羽末端黑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羽幹中段具白點、外側具白斑,次級飛羽羽緣和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基部黑色,先端白色。眼下方有一小白斑。冬季和幼鳥喉具白色環帶。
嘴橙紅色,先端較黃;虹膜紅色;腳和趾粉紅色或紫紅色。
體型渾圓,眼先被羽;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於開啓堅硬的貝殼(牡蠣等)。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後趾退化,趾間蹼不發達。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515~577克,雌性590克;體長雄性430~470毫米,雌性502毫米;嘴峯雄性78~89毫米,雌性100~1l0毫米,翅雄性266~277毫米,雌性264~280毫米,尾雄性103~117毫米,雌性110一115毫米,跗蹠雄性48~53毫米,雌性52~58毫米。 [1] 
歐亞蠣鷸 歐亞蠣鷸
歐亞蠣鷸 歐亞蠣鷸
歐亞蠣鷸 歐亞蠣鷸
注:歐亞蠣鷸圖片網址 [2] 

歐亞蠣鷸亞種分化

該物種是蠣鷸的東亞亞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