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蠕蟲擬對絲藻

鎖定
蠕蟲擬對絲藻(Antithamnionella spirographidis (Schiffner Wollaston,1971))的藻體深紅色,十分細小,一般不超過1cm高,中軸為單列細胞組成,無皮層;在藻體的上部有與小枝對生的側枝;主軸和側枝下部的對生小枝常向軸面彎曲。生於低潮線岩石上。該種是因首次發現其生長在旋帚毛蟲屬動物體上而得名的。
中文名
蠕蟲擬對絲藻
拉丁學名
Antithamnionella spirographidis (Schiffner Wollaston,1971) [2] 
植物界
紅藻門
紅藻綱
仙菜目
仙菜科
擬對絲藻屬
蠕蟲擬對絲藻

蠕蟲擬對絲藻形態特徵

蠕蟲擬對絲藻的藻體外形 蠕蟲擬對絲藻的藻體外形
藻體深紅色,十分細小,一般不超過1cm高,中軸為單列細胞組成,無皮層,在第一個中軸細胞的上部具有對生小枝,所有小枝在一個水平面上。在藻體的上部有與小枝對生的側枝,側枝上的3~5個相間產生偏向一側的小枝。主軸和側枝下部的對生小枝常向軸面彎曲。藻體近基部的假根常生長在小枝最下部的細胞上。主軸的基部細胞長275~285μm,寬65~70μm,中部細胞長190~195μm,寬30~40μm,上部細胞長50~55μm,寬15~25μm。從基部到頂端逐漸狹窄,一般長為寬的3~4倍,小枝頂端鈍圓。腺細胞由於內含物折光為黃色,亞圓形,長為15~20μm,寬10~15μm,位於藻體小枝較下部的向軸面的一個細胞上。生殖器官未發現。 [1] 

蠕蟲擬對絲藻生長環境

生於低潮線岩石上。 [1] 

蠕蟲擬對絲藻分佈範圍

太平洋山東青島大西洋英吉利海峽地中海:亞德里亞海。 [1] 

蠕蟲擬對絲藻分類學史

該種是席夫納(Schiffner)於1915年在亞德里亞海的里亞斯特首次發現的,生長在一種旋帚毛蟲屬(Spirographis)動物的管子上,後來芬克(Funk,1923)在那不勒斯海灣40m水深的藻體、管狀蠕蟲海鞘上也發現這種藻。該種是因首次發現其生長在旋帚毛蟲屬動物體上而得名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