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蟒袍玉帶

鎖定
蟒袍玉帶,漢語成語,拼音是mǎng páo yù dài,意思是繡有大蟒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古代官服,也指傳統戲曲演出中帝王將相的服裝。
中文名
蟒袍玉帶
拼    音
mǎng páo yù dài
近義詞
蟒衣玉帶
釋    義
古代官服,也指傳統戲曲演出中帝王將相的服裝

蟒袍玉帶成語釋義

繡有大蟒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古代官服,也指傳統戲曲演出中帝王將相的服裝。 [1] 

蟒袍玉帶成語用法

示例
粉妝樓》第五十八回:“沈謙大喜,令中書寫了聘書,備了禮物,又做了兩副金盔金甲、蟒袍玉帶、兩匹金鞍白馬,收拾動身,又擺了相府的執事,在門前伺候。”
五美緣》第六十二回:“大人朦朧睡去,似夢非夢,只見階下一人走上殿來,蟒袍玉帶,粉底朝靴。” [2] 

蟒袍玉帶服飾介紹

蟒袍玉帶蟒袍

京劇中帝王將相、后妃貴婦等身份高貴的人物所穿用的禮服。源於明、清兩代的蟒衣。
戲珠行龍蟒 戲珠行龍蟒
明代,蟒衣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被列為“吉服”,文武百官皆襯在褂內穿用。京劇服裝中的蟒袍即是在明清蟒衣的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形成的。不同的是,生活中皇帝龍衣上繡五爪龍,稱為“龍袍”,而在京劇舞台上,除黃龍蟒袍繡五個爪外,其餘蟒袍均繡四個爪(實為“蟒”)。
蟒袍有男女之分,男蟒衣長及足,齊肩圓領,大襟右衽,寬腰闊袖,袖口綴有“水袖”,胯下兩側開衩,裉下綴插擺,以保持明代官員常服的顯著特點。男蟒的穿法分正穿式、斜穿式兩種,正穿式為身穿蟒袍,腰圍玉帶,以示天子、朝臣的威嚴;斜穿式又稱“斜(音xué)蟒”,為身穿硬靠,外罩蟒袍,左臂穿袖,右臂偏袒,右袖折放袍內,為劇中主帥出征、凱旋時的穿式。穿男蟒時要配穿彩褲、厚底靴,圍玉帶。此外,武將穿蟒袍時還要配穿三肩。
女蟒款式基本同於男蟒,但衣長僅及膝下,裉下無擺。穿女蟒時要配穿彩褲、彩鞋,內系長裙,上身配雲肩,圍玉帶。蟒袍質地為大緞,顏色分上五色(見戲裝)和下五色,其中又以上五色為主。蟒袍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各種類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裝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紋樣,以表示其身份、品質、性格的綜合特徵。此外,蟒袍的可舞性強,可任意擺動,以表現人物情緒;誇張的水袖用來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 [3] 

蟒袍玉帶玉帶

古代皇族貴戚和各級官吏使用的帶飾,以別官秩。玉帶出現比較晚,大概始於唐代,陝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了10副玉帶,當是最好的説明。五代、宋沿用唐代的玉帶制度,到明代玉帶之制未衰,清代滿族入主中原,採用了新的服飾制度,玉帶不再使用。
玉帶是將不同形狀、不同圖案的玉片嵌綴在革帶或其他襯物之上製成,構成的物件包括革帶,叫做鞓;嵌綴在革帶上的玉片,叫玉銙,綴在革帶末端的玉件,稱䤩尾(又叫獺尾、撻尾、魚尾),䤩尾之上往往有刻銘,兩者合稱帶板。 玉帶上的帶銙有多有少,文獻記載最多的13塊,為三品以上官階所用,以下依次遞減,為9塊、7塊不等,以表示佩用者的等級身份。 但出土實物常有多有少,不盡相同。
明代的玉帶形制比較固定,從出土和傳世品看,普遍為20塊一組。帶板常見方形、長方形、桃形,玉帶銙上的紋飾多用透雕手法表現,有的透雕紋飾在兩層以上。 紋飾常見龍紋、靈芝紋、花鳥紋、人物紋等。 如山東鄒縣朱檀墓出土者、甘肅蘭州上西園彭澤墓出土者、故宮博物院珍藏者。 這時的玉帶巧極工細,玉質極佳,可惜是玉帶發展史上最後的輝煌。 [4] 
參考資料
  • 1.    張林川 主編.中華成語全典.武漢:崇文書局.2010.第700頁.
  • 2.    張晨陽,張珂 編著.中國古代服飾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5.
  • 3.    王文章,吳江 主編.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上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第618-619-620-621頁.
  • 4.    李縉雲,於炳文 主編;於炳文,李縉雲,李宗山等 編.文物收藏圖解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