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螳螂拳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傳統體育)

鎖定
螳螂拳,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螳螂拳於明末清初由王郎所創,其特點為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對手無喘息機會;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 [1] 
2011年5月23日,山東省棲霞市申報的螳螂拳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Ⅵ-33。 [3] 
中文名
螳螂拳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
申報地區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
遺產編號
Ⅵ-33

螳螂拳歷史淵源

明末清初,螳螂拳由王郎所創。 [1] 
20世紀20年代,棲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眾。
解放後,螳螂拳的發展趨於低潮。
20世紀80年代,傳習螳螂拳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
20世紀90年代,螳螂拳再次走入低谷。
21世紀,棲霞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2] 

螳螂拳武術特色

螳螂拳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和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1] 
螳螂拳的特點以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為技術風格。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對手無喘息機會。手法頗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 [1] 
小架螳螂拳自成體系,風格獨特。其內容有理、拳、械、功、術、用。在發力上講究起、發、順、達,即:起於腿,發於腰、順於肩,達於稍。在運用上講究松沉、彈抖,發放自如。其結構架小緊湊、手法密集、勁整力圓、周身一體、打防同步、變化無窮。 [5] 
螳螂拳練習

螳螂拳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螳螂拳是一項鍛鍊體魄、防身抗暴、祛病延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它作為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現已推廣至全國10多個省市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是人類精神和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綜合體現。對其進行研究和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傳承人物
米廣良,男,1935年出生,棲霞市城關村人,螳螂拳傳承人,7歲開始習武,23歲隨父親米煥彩學習梅花螳螂拳10多年,1984年參加棲霞市武術比賽獲優秀獎。 [5] 
單金生,男,非遺傳承人,煙台武術協會螳螂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棲霞市金生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武術四段。1965年參軍,1971年拜棲霞著名拳師張仁九為師,系統全面學習小架太極螳螂拳並定為本門第四代掌門人。 [5] 
保護措施
  1. 由棲霞市政府分管文教的副市長掛帥,成立了由市委宣傳部、文明辦、文化局等部門參與的“保護螳螂拳工作小組”,市螳螂拳協會正式成立。
  2. 棲霞市政府對螳螂拳的保護計劃、目標進行了多次研究,已將列入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3. 棲霞市文化局“發掘、整理、搶救、保護螳螂拳文化”工作已經啓動。
  4. 有關螳螂拳及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影像資料的製作工作,已由棲霞市文化局全面展開。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棲霞市文化館獲得“螳螂拳”保護單位資格。 [6] 

螳螂拳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8年11月18日上午,杭州拱墅區運河廣場舉辦了“大運河非遺文化活動”——第四屆國術交流大會暨兩岸國術交流會,共設置了五十多個武術表演節目,其中有非遺拳種“武林活拳”,還有八極拳、螳螂拳、燕青拳、連步拳等多個拳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