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螞蟻島

(遼寧大連螞蟻島)

鎖定
大連金州螞蟻島,是國家斑海豹特別保護區,大連野生海蔘保護地。位於渤海海域的大連市金州區金渤海岸,距金州蕎麥山碼頭18.52千米,距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48千米,距大連北站37千米,距大連港53千米,距大連開發區25千米。從大連市中心到螞蟻島進島碼頭,行車時間不用一個小時。
中文名
大連螞蟻島
保護區級別
國家斑海豹特別保護區
地理位置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
氣    候
温帶季風氣候
區域面積
3.5平方公里(海島面積)
類    型
海島生態類型系統
保護對象
野生遼刺蔘,野生斑海豹
管理單位
大連螞蟻島國際旅遊度假區開發有限公司

螞蟻島歷史沿革

大連金州螞蟻島,國家斑海豹特別保護區,大連野生海蔘保護地。位於渤海海域大連市金州新區金渤海岸,距金州蕎麥山碼頭18.52千米,距周水子國際機場48千米,距大連北站37千米,距大連港53千米,距大連經濟開發區25千米。從大連市中心到螞蟻島進島碼頭,行車時間不用一個小時。 [1] 
螞蟻島風光
螞蟻島風光(10張)
據記載,島上人居歷史距今已有300餘年,島嶼由兩島五坨組成,海域廣闊,距陸地蕎麥山港18.52千米,分東螞蟻島西螞蟻島,兩島之間最短距離1000米。東螞蟻島總面積約1.5平方千米,海拔85米;西螞蟻島,呈細長狀,窄處低平,島東南、西北走向,長3.5千米,寬0.7千米,面積約2平方千米,海拔54.6米。這兩島是“金渤海岸現代服務區”兩灣(金州灣、北海灣)望八島的其中最主要兩島。

螞蟻島生態資源

東、西螞蟻島衞星地圖 東、西螞蟻島衞星地圖
螞蟻島風景天成,水質清澈,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是難得的旅遊度假勝地。海島金沙、綠林砣礁、奇石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的風景,形成了島外有島、山外有海、山海相連、海山一色的奇特自然景觀。獅王朝聖、一線灘、卧駝望月、神龜出海等等主題景觀讓這裏充滿了浪漫的人文氣質。
由於地處北緯39.11度,水下暗礁眾多,水質獨特,這裏的海產品豐富,各種魚類繁多,是垂釣的極好地方,礁石岸邊可隨手捉到各種螺、蟹、牡蠣。形態飽滿口感獨特的螞蟻島野生海蔘和鮮味無雙的金剛赤甲紅蟹更是馳名中外。而且每年的冬季螞蟻島都會吸引成羣的野生斑海豹來此過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海豹的產仔棲息地, [1]  因此螞蟻島被認定為大連野生海蔘保護地,國家斑海豹特別保護區。 [2]  螞蟻島上的斑海豹在沒有受到人為干擾時,整個白天幾乎都呆在海灘上休息。調查發現,3 月中旬後金州灣海冰基本融化,該時斑海豹的數量顯著增加,在螞蟻島岸灘的數量最多時達120 多頭,5 月下旬後斑海豹數量逐漸減少。 [1] 

螞蟻島人文資源

螞蟻島傳説
螞蟻島有一個古老的傳説。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海龍王和西海龍王為了爭奪一顆明珠,從深水打到淺水,兩龍王將肉身擱淺在此處。海邊的螞蟻欲食龍肉而長生不老,求道飛昇,即渡海到兩位龍王的驅體上啃食龍肉,食得龍肉後的螞蟻掉落海底幻化成一隻只長有肉刺的肉蟲(海蔘),天長日久,這兩位龍王驅體和那顆明珠形成了兩座小島和一座砣礁,而兩島周圍也聚集着如蟻羣般的深色肉蟲(海蔘)。後來到了元末明初,為了鼎定天下,明軍與元朝殘餘軍隊在現今遼南地區多年廝殺。一位明軍的千户官身受重傷,一路逃亡到海邊,昏到在一座漁村旁,被一位老漁夫救回漁村。千户昏迷中,夢到有仙女指點其可出海尋一大一小兩座龍型海島,並告之周圍海底有得食龍肉的靈物,撈而食之可解傷病,健體魄。千户醒來後央求老漁夫載其出海尋那海島靈物。老漁夫聞千户夢中情境也是稱奇,待千户傷病好些,便行舟載其出海。千户出海不日便見到兩座與夢中仙島一樣大小兩座海島,海島周圍暗礁密佈,島上綠樹成蔭,藏風聚氣,靈氣十足,但空無一人。老漁夫潛入海底果然見到狀如仙丹一般生有肉刺的土色肉蟲(海蔘),多如螞蟻,千户因此將兩座海島起名為螞蟻島。漁夫和千户將肉蟲(海蔘)撈而食之,不及一月千户身體狀況完全恢復,老漁夫則是面色紅潤,聲如洪鐘。老漁夫回到漁村招呼村中漁民遷居海島,隨其遷居者十數户,多姓陳王。後來千户與這些陳姓王姓漁民在海島生息繁衍漁獵耕織,形成自然漁村(螞蟻島村),世代捕肉蟲(海蔘)食之養生,而多有長壽之人。大家為感恩千户夢中仙女,在島上修建海神娘娘廟,歲歲拜之。而後,島中人食海蔘而強體增智,入仕者甚多。近代官至廳局級者,近二十多人。 [2] 
海神娘娘廟
螞蟻島上的海神娘娘廟,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是傳説中海神娘娘的生日,所以北方沿海一帶的漁民一直有着在這一天放海燈,祈求新的一年魚蝦滿倉、全家平安。作為漁民傳統的“祭海”,每年螞蟻島都有在這一天在碼頭放海燈、放焰火,祭祀海神娘娘的風俗。
螞蟻島自然漁村
浸透着深厚歷史感的螞蟻島自然漁村依岸而築,可以在這裏體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碰撞。螞蟻島漁村不僅是擁有地理上少見的山海漁村風景,還藴藏了繽紛豐富的海島漁家文化。從倚山面海的漁村院外望去盡是山海相交的青翠美景,與村落中復古的風格相輝映,造就了一種與世無爭的感受,讓人有種掉入時光隧道回到了過去那個純真的年代。
野生海蔘單體生態採捕
由於地處北緯39.11度這個地球的寒暑交界線,世界公認最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緯度,螞蟻島的野生海蔘採捕期一般每年多分兩期按規定足年足量定點採捕,不足四到五年的非成年參不採,不足斤兩的弱參不採,不在生態採參點不參。春季(稱為春參)多從清明前後到6月1日;秋季(稱為秋參)多從10月到小雪或大雪(12月8日)。這主要是從野生海蔘的自然生態繁殖保護來考慮,即在產卵期間禁捕。當然也與刺蔘的夏眠有關。螞蟻島地理位置獨特,所產野生海蔘體壁肥厚,故營養價值極高。
螞蟻島野生海蔘採捕方法用潛水船由潛水員採捕。這是目前野生海蔘生態採捕的主要作業方法。由於螞蟻島野生海蔘名聲在外,赴島參觀購參的人很多。跟隨採捕船一同出海參觀野生海蔘的採捕成為了螞蟻島在採捕季非常熱門的一個休閒項目。即使在非採捕季,仍然會有很多人興致勃勃的上島實地參觀這座名聲在外的野生海蔘原產地--螞蟻島。 [2] 
螞蟻島品海漁家宴
螞蟻島的品海漁家宴是匯合從古至今螞蟻島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餚、食品共30餘個品種。此宴以螞蟻島鮮活和島上山地野生特產為原料,經規範化處理,並經複雜的烹調工序加工,成為一桌充滿漁家鄉土氣息的宴席,足以代表東北漁家及螞蟻島特色飲食文化內涵。
品海漁家宴中的主菜也是螞蟻島雙絕之一,金剛赤甲紅海蟹,螞蟻島的赤甲紅個頭大,兩隻蟹螯尤其壯碩,有甚者可與嬰兒的胳膊可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獨特得自成一味,讓人吃過而欲罷不能。那真是:縱橫連爪一尺長,秀凝鐵色含湖光,充盤煮熟堆琳琅,橙膏醬渫調堪嘗。
螞蟻島人文風光
螞蟻島人文風光(31張)
螞蟻島品海漁家宴中另一絕,那就是螞蟻島的野生海蔘。螞蟻島不底播投苗,不浮筏圈養,不添加抗生素生長激素,單選生態採捕,保障了螞蟻島海域野生海蔘都是在純天然的生態環境下茁壯生長。在一些高端的養生圈子裏它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理所當然。誰都知道養生首選食補,食補首選海蔘,海蔘首選野生,而野生海蔘首選螞蟻島,名符其實,沒有之一。 [2] 

螞蟻島榮譽稱號

大連野生海蔘保護地、國家斑海豹特別保護區、中國休閒漁業旅遊示範基地、國家綠色生態海洋牧場、生態海洋美麗海島20強 [3] 

螞蟻島管理措施

從2012年以來,螞蟻島進行海域及土地的強化管理。加強海島的生態保護,並進行人工魚礁建設。通過人工魚礁的建設,海域內海珍品及生態生物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養護與增殖。並對螞蟻島碼頭進行了改造擴建,將現有的防波堤和侵蝕岸線進行了加固擴建,濱海景觀修復增建工作基本完成,沿濱海線佈置若干大小觀景平台。島內植樹綠化,恢復原生態自然景觀。對村落進行生態鄉村旅遊形態型修復,佈設風光互補路燈,實現海島亮化。建立垃圾集中處理場,將島上產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分類,外運陸地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理。

螞蟻島開發建設

螞蟻島的開發建設基本圍繞着“保護原生態資源,開發鄉村特色旅遊”為主題,進行生態保護工程、村落修護改造、地質保護、污染防治等項目。對海岸,沙灘和潮間帶與周邊海域實行了整治或恢復性修復,取得了明顯效果。建成生活垃圾處理站一座,利用太陽能高温發酵工藝對海島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形成堆肥,有效改善海島環境,形成海島能源循環利用的通道。

螞蟻島生態價值

螞蟻島逶迤跌宕的海岸,綿延起伏的青山綠樹,以及遠接天際的水世界,與海中造型各異的怪石砣礁構成了螞蟻島千奇百幻的迷人景觀。
這些環島的大大小小的砣礁,有如鬼斧神工一般,怪石嶙峋奇礁羅列,景區內,奇石淺灘形成了多個形態逼真的主題景觀點如:獅王朝聖、一線灘、卧駝望月、神龜出海等等,猶如天然的奇石公園。螞蟻島的西面由於海水的長年沖刷形成一處沙地漫灘,是該島一處獨特的大自然的奇特景觀帶。
螞蟻島近年正逐步突破漁業主導的產業思維。已經開台由漁業經濟向旅遊經濟轉變。先後完成海島旅遊碼頭升級改造,海濱浴場改造。漁家度假村、酒店及附屬配套項目、休閒廣場、景觀燈、海神娘娘廟、觀海亭等主要景點基礎設施建設。
未來將充分利用螞蟻島豐富的旅遊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寬闊的海域和島陸,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把該島建成為充滿時代特色、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海島觀光度假地,併成為未來大連市旅遊的地標性旅遊地。 [4] 
參考資料
  • 1.    王諾,閆冰. 面向斑海豹生存環境的大連海上機場平面位置優化[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8,44(02):61-66.
  • 2.    張勝玉. 大連螞蟻島的海蔘[J]. 中國地名,2005(02):63.
  • 3.    大連:螞蟻島入圍“中國美麗海島”評選  .大連日報[引用日期2019-07-05]
  • 4.    周大為,杜冰冰. 島嶼生態旅遊規劃的初探——大連金州螞蟻島概念規劃為例[J]. 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