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盾創作中篇小説集)

鎖定
《蝕》是現代作家茅盾創作的中篇小説集,1930年首次出版。
《蝕》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蝕》以大革命前後一羣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為題材,意在表現當時青年在革命大潮中必經的3個時期:革命前夕的亢奮和革命既到面前時的幻滅,革命鬥爭劇烈時的動搖,幻滅、動搖後的追求。 [1] 
該小説在描繪人物時,注意將他們放置於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剖析其性格心理並藉助時代、社會環境的描繪深入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作品結構靈活多變,語言富有感染力,也是作者藝術功力的一大特色。但作品瀰漫着一股悲觀情緒,以致減弱了作品的社會效果。 [2] 
作品名稱
創作年代
現代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集
作    者
茅盾
首版時間
1930年
字    數
276000
作品組成
《幻滅》、《動搖》、《追求》

內容簡介

小説包括三個連續性的中篇《幻滅》《動搖》《追求》。
《幻滅》描寫女大學生章靜感情脆弱喜歡幻想,對讀書和愛情都感到幻滅。20世紀20年代,在革命形勢的鼓舞下,她來到革命中心武漢。她覺得到處是混亂和醜惡,換了次工作,結果都徒然增加了悲哀。她結識了強連長並與他結了婚,然而蜜月之中強連長接到命令要上前線,章靜又重新陷入幻滅的苦之中。
《動搖》描寫中國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方羅蘭在革命形勢變化時,被異性弄得魂不守舍。他在工作中動搖、猶豫、妥協,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在革命的危急關頭,特派員李克冒險去説服被欺騙的羣眾。革命失敗後,他把武裝力量帶到南鄉去繼續戰鬥。
《追求》描寫張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等一羣青年,在革命高潮時有過積極的作為。在革命處於低潮時,他們不肯與反動派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正確的道路,結果各自的追求都以失敗而告終。 [2] 

作品目錄

《幻滅》《動搖》《追求》 [2] 

創作背景

1927年的中國籠罩於大革命失敗的陰影中,革命陣營內部動搖、攻訐,農民運動被反動勢力摧毀,南昌起義失敗。上海,中國國民黨正大批通緝革命分子,茅盾名列其中。出於安全的考慮,茅盾隱居了將近十個月,除與居住較近的葉聖陶魯迅等人有來往外,幾乎不與外界聯繫。相交甚深的蕭楚女、侯紹裘等相繼遇害,使茅盾更感到痛苦、憤懣。大革命中各式人物,特別是女性在革命過程中的音容笑貌,或興奮積極,或悲觀厭世,在茅盾的心裏沉積、過濾,他決心把五卅慘案到大革命時期這段起伏跌宕的歲月記錄下來,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人物原型,以女性故事為突破口。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茅盾完成三個連續中篇小説《幻滅》《動搖》《追求》。1930年,三篇合成一書題名《蝕》,暗喻人事的低谷如短暫的日月蝕(食),過後將是燦爛的光明。 [3] 

人物介紹

靜女士:《幻滅》中女性角色。剛出場的靜女士是敏感多思、富於幻想的,認為愛情是莊嚴、聖潔的。可是在經歷了與抱素的戀愛失敗後,她變得“沒有思想,過去的,她不願想,將來的,她又不敢想”,經過漫長的鬥爭期,她變回到中學時期的她——勇敢、自信、熱情、光明,同時也敢於為革命做出貢獻。這一系列的矛盾衝突,使靜女士的形象生動起來,她彷彿就成了我們身邊的某個人,有自己的影子也有身邊其他人的影子。在靜止不流動的時間點上,靜是矛盾的:她不自覺會多愁善感,但意識到之後又會“憎恨”這些思想;她既渴望純潔的愛情,又不敢掀開兩性關係的面紗看個究竟;她想要猛強留下,但“天性中的利他精神”又活動起來,她就是這樣一個有矛盾思想、行為的女性形象。 [4] 
慧女士:《幻滅》中的女性角色。本也是一個保守型的姑娘,但由於初涉社會時受到男子的欺騙,進而對男性產生了失望的心理,所以在性的觀念上才走向了開放,高興時就同男子們耍一耍,不高興時連理都不理。她成功地使抱素愛上她後,便斷然拋棄了他,不願受到愛情的束縛,進而去尋找新的自由。她積極尋找生活的樂趣,即使在工作無着落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對革命的信心,依然關心朋友的生活。 [5] 
孫舞陽:《動搖》中的一個有着獨立個性的時代女性,在革命鬥爭十分激烈的小縣城裏,爽快活潑獨立的她,對政治生活負責,並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在她放蕩不羈的身體下是對世俗的挑戰,在變得“太快,太複雜,太矛盾”的世界裏,她不是猶豫不決、懷疑消極,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政治運動中。她嫵媚、灑脱、開朗、機智的性格在與方太太的對比中,似乎更勝一籌。從描寫中,也能看出茅盾對孫舞陽這類時代女性是有偏愛的。相比之下,“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算是對的……迷失在那裏頭了”的方太太則使人感覺到她已經失去了朝氣,她帶有更多中國傳統女性的影子,所以給人更多的是憐憫。孫舞陽“主外”和方太太“主內”的差異,以及性格上的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 
梅麗:《動搖》中的女性角色。方太太梅麗在結婚之前本也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姑娘,但嫁給方羅蘭後就開始專注於小的家庭,對外界的社會越發不瞭解。她因為丈夫收到一塊手帕就開始滿心懷疑,甚至想到了離婚。方羅蘭是她與外界交流的唯一紐帶,所以她害怕失去這生活的支撐,不允許出現錯誤。她幾乎成了新的社會形式下的旁觀者,但她自己卻認為這樣反倒能夠看得更加清晰,可以少走些冤枉路。而當方羅蘭與孫舞陽的緋聞傳得愈發厲害時,她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通過離婚來使方羅蘭對她妥協甚至求饒,可她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方羅蘭對她的指責,所以這更加重了她的痛苦。而最後在躲避戰爭的逃跑路上,孫舞陽還是和他們夫妻二人躲在了同一個破廟裏,當她看到丈夫和孫舞陽在一起説話的情景時,心中苦悶難忍,她覺得這是對她最大的羞辱,最終暈死過去。
章秋柳:《追求》中女性角色。她也追求快活的人生,她對於投身於革命有着熱情和嚮往,對於成立社團也有着切實的想法,她渴望在革命的事業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而對於愛情,她從不把它當回事,認為引誘一個男人而後將其踢開是極其快意的事。她認為只要和王詩陶聯手,這世上就不會有不匍匐倒地的男人,所以當曹志方沒有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時她才會感到受到莫大的羞辱。而秋柳對於朋友也是極好的,為了使衰頹中走向自殺的史循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她選擇了與他戀愛,帶他走向新的生活,可見秋柳是一個充滿義氣而且真誠善良的女性。雖然最後染上了梅毒,但她沒有絲毫恐懼,而是選擇在堅強中走向死亡。“ [5]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蝕》的主題並不鮮明。比如《幻滅》中,通過靜女士的嘴,不難得知,當時“國民黨有救國的理想和政策,我的同學大半是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在兩湖地區,也能得到普通老百姓的襄助。又比如,工會、店員組織、農民運動,在《蝕》之中,也並不盡是高大光明的所指。劣紳胡國光的兒子胡炳,便混入工會或工人糾察隊,暗示着在革命洪流中無數流氓地痞也自然而然地鑽進了工會、農會等革命組織之中。在“革命”的名義下,茅盾演奏的不是革命的洪鐘大呂,而是一些陰性低沉的音符,儘管不十分入調,但卻是那麼真實與自然,這無疑是忠實於現實生活體驗的客觀寫照。
《幻滅》《動搖》《追求》通過刻畫大革命時代革命洪流中的人物經歷和命運來祭奠作家所經驗和反思的革命實踐。其中,不論是叛逆的革命的知識女性,還是被捲入的普通底層女性,都折射出了革命炮火與軍事對抗下生命肉體的苦難與承擔,前者的追求、動搖、幻滅,後者的無助、卑微、沉淪,都生動在革命風旗的背面。茅盾的《蝕》三部曲,作為大革命文學一面無形的旗幟,在升到旗杆的頂點後又降下來在半空中懸掛着,這種“下半旗”既是在宣示着大革命時代的豐功傳績,也是在祭奠着不同個性與命運的女性羣像。 [6] 

藝術特色

神話轉換
首先,茅盾藉助語言在神話中的神奇作用,在統攝人物形神的命名上,從生命樹與其守護女神的唇齒相依關係,找出中國古代文學人物中為人熟知的秦舞陽、楊太真、章台柳三人姓名,作了巧妙轉換和延伸。
這棵取名伊格德拉西爾(Yggdrasil)的生命樹,樹種本系秦皮樹。字面上呈現的“表面上的中國故事”,無疑啓動了他此次神話模式的採用,也留下了芝麻開門般開啓神界大門的鑰匙,同時將他小説的神話模式推向他人所無的隱性層面。鑑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唯恐過早泄漏了天機。
彰顯和貞靜組合的章靜姓名,同樣有其小説表層與神話相對應的人、神性格寓意。她的情緒驟變、落落寡歡與形體朦朧,源於原神斯古爾德(Skuld)本相的神秘莫測、未露面容。她與未來主義者強猛的肉體結合,不但為神話中排行第三的命運女神始終臉朝未來作出註解;更從象徵肉體盛宴禮送亡魂赴死的層面上,點明瞭斯古爾德位居瓦爾基里(Valkyrs)之首的另一重身份。
源出秦舞陽且意含植物繁盛、顛倒眾生的孫舞陽的命名,兼之陽、楊(白楊樹)通假,即寓北歐愛神和命運女神雙重身份。她與方羅蘭的難成佳偶,皆緣於偶像崇拜者方羅蘭,視她為東方命運女神。孫舞陽的淺藍衣裙與喬裝小兵,即打有北歐愛神身份的印記。她是愛神同時也是美神。
比擬羅蘭和膜拜東方命運女神,構成了方羅蘭中西合璧的性格化姓名,中藏中西神話的巧合和小説內外作者的身影。方羅蘭與法國史詩《羅蘭之歌》和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英雄,同是背叛的受害者,也同具忠厚正直這一為敵所乘的性格弱點。
報人王仲昭的命名,源於其原神榮膺仙國君主與次於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的稱號。出場時配以懸空路燈的尷尬形相,暗示接替光明之神的豐饒、愛情、和平與光明之神弗蕾(Frey)與其化身的黯淡前景。
比照諸神會議設在諾恩居處,小説勾畫了章秋柳所在上海以法租界呂班路為中軸的虛擬神界。擁有特定歷史文化內涵的神界區域,自有其象徵意義。只是神界的整體敗落已引不起諸神警覺,即使是神界安危相系的生命樹的嚴重警告也無濟於事。諸神末日已無可挽回。 [7] 
結構
小説時時暗示全局歸宿的結構,明顯借鑑了作者在《小説研究ABC》中所推崇的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蝕》三部曲的每一結尾,同有以草木繁榮的夏季為週期的真實與轉借的兩性交媾儀式隱現其間。儀式以模仿的交感活動,作出同類相生的象徵。 [7] 

作品影響

2015年,由《蝕》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該片由鄭大聖執導,啜妮、紀寧、顧易浩、張立昕等主演。 [8] 

出版信息

《蝕》包括三個中篇:《幻滅》《動搖》《追求》。《幻滅》連載於1927年《小説月報》第18卷第9至第10號,1928年8月商務印書館初版;《動搖》從1928年1月始連載於《小説月報》第19卷第1至第3號,1928年8月商務印書館初版;《追求》從1928年6月始連載於《小説月報》第19卷第6至第9號,1928年12月商務印書館初版。1930年5月初次將三部合為一部出版,總題為《蝕》。 [9] 

作者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現代小説家、文藝理論家、文藝批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191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班。1916年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任《小説月報》主編。1928年東渡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1930年回國加入“左聯”,期間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發表了《腐蝕》和《鍛鍊》等。 [10] 
參考資料
  • 1.    魯中石編著.世界經典故事: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05:618
  • 2.    許覺民 甘粹主編.中國長篇小説辭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05月第1版:313
  • 3.    叢書編委會編著.文藝巨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05:128-129
  • 4.    肖元. 論茅盾《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J]. 戲劇之家, 2017, (17):223-224.
  • 5.    孫湘婷. 茅盾《蝕》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保守型與解放型[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 第29卷(6):125-127.
  • 6.    顏同林. 大革命文學的“下半旗”——茅盾《蝕》三部曲重讀[J].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100-108.
  • 7.    吳向北. 茅盾《蝕》神話模式的象徵和文學史價值[J].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10-17.
  • 8.    《蝕》系列電影觀影見面會 啜妮“邂逅”茅盾先生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0-01-11]
  • 9.    左懷建,吉素芬編著.中國現代都市文學讀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2:127
  • 10.    周曲編著.中外人文大講堂: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