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蜨蝶行

鎖定
《蜨蝶行》是漢樂府雜曲歌辭》中的一首古辭。這是一首寓言詩。此詩以自由飛舞的蝴蝶被哺雛的燕子捕食這一出人意料的題材,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存競爭中存在着以強凌弱、弱肉強食的現象。全詩通過蝴蝶的眼中意中寫景敍事,以蝴蝶的口吻寫出,構思非常巧妙奇特,表達上也極為生動別緻,特別是對蝴蝶及燕子的動作和神態的刻畫尤為傳神,具有新鮮感人的藝術魅力。
作品名稱
蜨蝶行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漢代
出    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雜言古詩

蜨蝶行作品原文

蜨蝶行
蜨蝶之遨遊東園,奈何卒逢三月養子燕,接我苜蓿間
持之我入紫深宮中,行纏之傅欂櫨間,雀來燕。燕子見銜哺來,搖頭鼓翼何軒奴軒 [1] 

蜨蝶行註釋譯文

蜨蝶行詞句註釋

⑴蜨蝶:蝴蝶。蜨,“蝶”的本字。
⑵東園:漢成帝時陵園。餘冠英雲:“本篇三個‘之’字,還有末句的‘奴’字,都與詩義無關,似乎宜是表聲的字。”
⑶卒(cù):同“猝”。養子燕:正在哺雛的燕子。
⑷接:遇,碰到。苜蓿:豆科植物,俗稱“金花菜”,是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⑸紫深宮中:陰森森的屋子裏。宮,室。
⑹纏傅:捆縛。傅,附着或逼近。一作“傳”。欂櫨(bó lú):承接大梁的方木,又叫斗栱。
⑺雀來燕:語義不詳。雀,疑與“唶”音近假借。“唶”乃嘆詞。
⑻“燕子”二句:乳燕見大燕銜着蝴蝶來喂他們,都搖着頭,鼓着翅,撲着向前爭食。何軒奴軒,高舉貌。 [2]  [3-4] 

蜨蝶行白話譯文

陽春三月豔陽天,蝴蝶飛舞在東園。忽逢哺雛覓食燕,捕捉我於苜蓿間。
持我宮中斗拱邊,雛燕見狀盡開顏。搖頭扇翅舞翩躚,歡呼雀躍爭上前。 [2] 

蜨蝶行創作背景

漢代自武帝時代就酷吏橫行,甚至有所謂“腹誹”之法。人們有滿腔的悲憤,苦於無法直吐,就往往發為“奇思”,借用“幽默”的方式宣泄。關於這種奇思產生的原因,清人馮班鈍吟雜錄》説:“漢代歌謠承《離騷》之後,故多奇思。”魯迅在解釋幽默諷刺生成的原因時指出,“社會諷刺家是危險的”,特別在“王之爪牙”盛行的時代。但人們“倘不死絕,肚子裏總還有半口悶氣,要藉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出來。”魯迅的分析,對於解釋漢代寓言奇詩的流行,也一樣適用。而寓言採用動物作為主人公,按維戈茨基的分析以為,“能立刻造成審美印象所完全必需的同現實的分隔。”也就是説,能避免被視為直刺世事的嫌疑。同時又能使“虛構被詩歌打扮得富麗堂皇”,達到在人們頭腦裏刻下深刻印記,“取悦想象、打動情感”的強烈效果。因此,用寓言詩來抨擊世事、諷刺時政,正是一種極有效而少危險的形式。它在漢代成批出現,併成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樂府民歌體式上的重要特點之一。《蜨蝶行》正是這樣的寓言詩。 [5] 

蜨蝶行作品鑑賞

蜨蝶行整體賞析

《蜨蝶行》全篇以蝴蝶的口吻,講述了它在春日被老燕捉去餵哺乳燕的悲慘遭遇。它與《烏生》《枯魚過河泣》等一樣,充滿了奇思、奇情。
《蜨蝶行》的主人公是昆蟲界的一隻美麗蝴蝶。詩中描述它的出場,只用了一句話:“蜨蝶之遨遊東園。”簡潔而無贅語,正如戲劇的腳本,只告訴人們“人物”“地點”。至於環境景物,全可讓置景者自己去想象。從後文知道,“時令”正是暮春“三月”。那麼,只要在“東園”的牆垣問,添上幾株清翠欲滴的松柏,走道邊鋪滿茵茵如毯的“苜蓿”草,點綴一些野草雜花,背景就全有了。如果再添上幾分寧靜、幾聲鳥鳴,氣氛也就造足了。此刻,主人公(蝴蝶)正盡情遨遊其間,忽而凝立花間,忽而翩翩飛起。那色彩繽紛的翅翼,正迎着春日的陽光,熠熠閃耀。簡直是無憂無慮,歡快極了——這就是開頭一句所包含的情景。
剎那間,情節發生突變:“奈何卒逢三月養子燕,接我苜蓿中……”三月天是哺養雛燕的好時光。“燕媽媽”看到孩子們嗷嗷待哺,便將剪翼一展,來到東園覓食。燕子原非兇惡之鳥,但在蝴蝶眼中,卻是可怕的天敵。句中一個“奈何”,一個“卒逢”,正表現出蝴蝶發現燕子飛來時的吃驚,和無所遁逃的悲哀。蝴蝶不會鳴叫,但在詩行之中,讀者似乎聽到了它哀哀無助的驚恐呼聲。接着便是一個悲劇性的場面:它還來不及從苜蓿花上飛起,便被飛掠而下的燕子刁持了去。詩中用一“接”字,形容燕子飛捕蝴蝶時的迅捷,極為傳神。“持之我入紫深宮中,行纏之傅欂櫨間,雀來燕。”主人公已束手受縛。它被燕媽媽刁持着飛入深宮的樓檐下。那草壘的燕窩,正纏附在大梁斗拱之上;來往的鳥雀,就只有可怕的燕子。“深宮”本非蝴蝶可到之處,而今猛然被帶到此處,自令蝴蝶陡生陰森恐怖之感。看來,它離死期已不遠了。而最妙的是結尾兩句。雛燕大約已餓了多時,此刻突見燕媽媽歸來,嘴裏還銜着美味的佳餚。對其驚喜之態,詩人作了極為形象的描摹:“搖頭鼓翼何軒奴軒!”前四字是摹形,刻劃雛燕各各掮動着毛羽未滿的翅膀,搖晃着張開大嘴的腦袋爭食的景象,神態逼真。後四字是摹聲,那是雛燕們迫不及待的驚喜叫聲。不過,這一切又都從“主人公”蝴蝶耳目中寫出,便不僅形象,還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感受。一個“何”字,一個“奴”字,正寫出了蝴蝶被張口吞食前的驚恐萬狀的絕望。所以雛燕的叫聲,聽起來簡直令蝴蝶魂飛魄散。接下去是什麼情況,就不知道了。因為蝴蝶已被吞食,那景象它是不及再見了。全詩就在主人公被吞食的剎那間結束,結得也恰是時候。
這首詩的寓意,讀者可以自己去思索。不過,從詩中出現的主人公,是一隻柔弱而無辜的蝴蝶看,它似乎借喻着某類女子。蝴蝶被“劫”的去處,又是在“深宮”,那就是告訴讀者,釀成這場悲劇的地方,是在宮深似海的侯王之家。那麼,詩中的黑色燕子,就是侯王之門的走卒和爪牙了。透過這首童話般的寓言,人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幕慘不忍睹的社會悲劇。
表現人間的悲劇,卻讓翩翩蜨蝶來傾訴,這是異想天開的奇思。像這樣充滿奇思的寓言歌謠,在漢代一度成批出現。漢代這種寓言詩的功能,與戰國策士們為了生動地闡述某種道理、易於為君主採納而運用寓言,已有了很大差異。它更多地表現為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變形的揭露或諷刺。《蜨蝶行》正是既富於奇趣、又生動形象的寓言體社會諷刺詩。一件細事被寫得抑曲婉轉,生意盎然,非對自然生活與敍寫對象有細緻觀察與深切瞭解者斷不能寫出。這正是樂府民歌取得生動感人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5]  [6] 

蜨蝶行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李因篤漢詩音注》卷七:通篇就蜨蝶自言,妙!妙!蝶為燕攫,傅於欂櫨,而崔乃欲從旁取之,又慮為燕所制,故未來蝶側先翱翔於燕前也。“雀來燕”……爾時雀燕眈眈相視,惟蝶傍觀,為能得其情也。寫來神妙。末又帶出燕子待哺急情,總在蝶眼中傳其阿堵,不可思議。石生雲:“雀來燕”句漢人神手,無問津者。
清代朱乾《樂府正義》卷十二:孤臣孽子,操心危慮患深,故達禍機之伏,從未有不於安樂得之。蜨蝶之遨遊東園,又何異燕之巢於幕上。按舊説多為雀字所誤。雀善踴躍,故云雀躍雀躍。《戰國策》“雀立不轉”,注:“雀立,踴也。”言燕見蝶傅檸櫨間,雀躍而來,於是燕子見銜哺而鼓舞爭食之也。 [2]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北京:中華書局,1983:281
  • 2.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0-121
  • 3.    曹道衡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66
  • 4.    餘冠英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50-51
  • 5.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04-106
  • 6.    何權衡.兩漢樂府詩欣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