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蜚蠊科

鎖定
蜚蠊科指的是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蜚蠊目的一科。中和後足股節緣具刺,跗節各節具有跗墊,爪對稱,爪間具中墊。中型至大型種類。體黑色、紅褐色,閃耀金屬光澤。複眼大,單眼明顯。觸角絲狀,較長。面部唇基正常,不加厚,與額問無明顯界限。前胸背板拱起,梯形或圓盤形。翅充分發育,少數種類翅略有退化,前翅脈紋平行,後翅臀域摺疊呈扇狀。中、後足腿節腹面前、後緣均有刺。
中文學名
蜚蠊科
拉丁學名
Blattidae Handlirsch, 1925
二名法
Blattidae Handlirsch, 192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蜚蠊目
蜚蠊科
44屬
525種

蜚蠊科簡介

雄蟲腹部背板第一節常有特化的毛茸;下生殖板正常,腹刺細長,對稱。雌蟲下生殖板呈1對辦狀;尾毛較長,分節,端部尖。本科不少種類棲息於室內,是重要的倉庫、衞生害蟲,能取食各種食品、衣料、雜物,傳播多種致病細菌和寄生蟲卵。生活週期一般較長。卵生,卵鞘殼較厚,堅硬。本科種類分佈較廣,不少種是世界廣佈種。在國內從南到北都有分佈,尤以大蠊屬的種類佔優勢 [1] 

蜚蠊科形態描述

蜚蠊科
蜚蠊科(5張)
雌雄基本同型,體中等至大,通常具光澤和濃厚的色彩。頭頂常露出前胸背板之前,單眼明顯。前、後翅均發達,極少退化,翅脈顯著,多分支。飛翔力較弱,雄性僅限短距離移動。足較細長,多刺。中和後足股節腹緣具刺,跗節各節具有跗墊,爪對稱,爪間具中墊。雄性第1腹節背板中央具分泌腺,極少具毛簇。雌雄兩性肛上板對稱。雄性下生殖板橫寬,對稱,具1對細長的腹突。雄性外生殖器較複雜,不對稱,陽具端刺位於左側,頂端鈎狀。雌性下生殖板具瓣 [2] 

蜚蠊科分佈

代表種: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Fabricius),廣佈種:東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Linnaeus,廣泛分佈於北温帶,我國已知分佈於新疆和北京 [3] 

蜚蠊科蜚蠊科動物

形態:東方蜚蠊:體橢圓形,背腹扁平,長約2.5cm,深褐色,有油狀光澤。頭部向腹面彎曲,大部分隱在前胸下面。頭小,複眼1對,單眼2個,口器咀嚼式。觸角甚長,絲狀。環節筒形,約有100餘節。前胸背板甚大,中、後胸較小。雄蟲有短翅2對,反掩蓋腹部約2/3。雌蟲的翅退化,前翅僅呈現2小片,後翅消失。足3對,多毛,脛節及跗節皆長。跗節分為5節,具2爪。腹部10節,末端有尾須1對。
美洲蠊:體長4-5cm,橢圓形而扁,紅褐色,有光澤,頭小,隱於前胸下。觸角鞭狀,超過翅末端。前胸背圓形。翅發達,前翅小,後翊大,扇形。足長而側扁。尾端2長2短的尾毛,具有嗅覺功用。
澳洲蠊:形態與美洲蜚蠊相似而體較小,淺褐棕色,全長約3.5cm。前翅基部的外側邊緣有明顯的黃色寬紋帶,觸角短,不超過翅末端。
生態環境:棲於灶間,晝隱夜出,喜食萊、飯及液體食物。取食時,每排出糞便及分泌惡臭液體。
採收:全年均可捕捉。開水燙死,洗淨,焙乾。
參考資料
  • 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編,中國農業昆蟲 (上冊),農業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9頁
  • 2.    劉憲偉等著,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蜚蠊=Cockroaches of southeastern China,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40頁
  • 3.    吳鴻,王義平,楊星科等總主編;尹文英,周文豹,石福明本卷主編;張道川,周長發,王宗慶本卷副主編,天目山動物志 第3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08,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