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腹(拼音:f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身(或從人),復聲;後演變為從月(肉),復聲。其本義一般認為是軀幹胸以下的部位,俗稱肚子。引申為物體中間的部位或中空的部分。又引申指內心、心中之義。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ETJT [2] 
倉    頡
BOAE [2] 
鄭    碼
QMKR [2] 
筆    順
撇、橫折鈎、橫、橫、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捺
字    級
一級(2972) [1] 
平水韻
入聲·一屋 [3] 
總筆畫
4+9
四角號碼
7824₇ [2] 
注音字母
ㄈㄨˋ [2] 
統一碼
基本區 U+8179 [2]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筆順編號
3511312511354 [2] 
異體字
𦞶 [2]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4]
形聲字。“腹”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圖1、2等形。圖1字形,左下是“復”字,在此作聲旁表音;上部像一個人挺個大肚子的樣子,即“身”字,作形旁表義;“身”可以看作是在人的腹部加一指示符號,指示腹部之所在,可看作是“腹”的表意初文。圖2字形,形旁為“人”表義功能與上述“身”相同。金文的“腹”字和甲骨文形體結構基本一致,上面也像一個俯身的人,下面是“復”。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進行了結構和筆畫的調整,左邊寫作“肉”,至隸書變為“月”,右邊寫作“復”。隸書的改造基於小篆,筆畫有所變化,但結構沒變。
“腹”本義為軀幹胸以下的部位,俗稱肚子。甲骨文中已有本義的用法。《合集》5373:“王腹不安”,意即“王的肚子不舒服”。這也是漢語中用得最多的“腹”的基本意義,例如《老子》第三章中所説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中的“腹”即“肚子”。《説文解字》認為:“腹,厚也。”大概是説肚子上的肥肉,是本義的引申。“肚子”像一個容器一樣,裏面有人體的臟器,因此“腹”有包含、容納、懷抱的意思,例如《詩·小雅·蓼莪》所説的:“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是説出入都懷抱着我。現代漢語常説“腹稿”,字面理解是肚子裏面的稿子,實際上這裏是用“腹”來比喻在肚子或者內心中醖釀稿子。既然“腹”是肚子上的肥肉,自然也就有了“厚”的意思,例如《禮記·月令》中所説的:“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是説水深的地方結的冰很厚。“腹”位於人體的中心部位,因此就引申出中心部位、重要部位、內部的意思,例如“腹地”。而“心”和“腹”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因此用“心腹”來比喻親信。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軀幹的一部分。人的腹在胸的下面,動物的腹在胸的後面。通稱肚子(dù·zi)
abdomen;
stomach;
belly
《易‧説卦傳》:“幹為首,坤為腹。”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到認完六百生字時,腹中生了蛔蟲,弄得黃瘦異常。”
腹腔;腹膜腹水;果腹;腹部;出腹
前面。和“背”相對
front
《晉書‧慕容超載記》:“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
比喻物體內部或表面的中心部位
centre
戰國·屈原《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荀子‧強國》:“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
腹地;山腹
比喻內心
heart
明·劉基《贈周宗道》詩:“披衣款軍門,披腹陳否臧。”
巴金《隨想錄》一:“這真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這是極其可悲的民族虛無主義!”
腹稿;腹案;腹議;推心置腹
指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突出的部分
belly
壺腹;瓶腹
動詞
懷抱
embrace
《詩經‧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清·方苞《王處士墓表》:“澍少羸,家無僕婢,先妣出入操作必腹之。”
包羅;容納
contain
唐·孟郊《大隱坊·趙記室俶在職無事》:“大道母羣物,達人腹眾才。”
唐·柳宗元《天對》:“巴蛇腹象,足覿厥大。”
指懷孕
《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形容詞
thick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肉部】方六切(fù)
厚也。從肉復聲。 [10] 

説文解字注

厚也。腹、厚疊韻,此與“髮,拔也”、“尾,微也”一例,謂腹之取名,以其厚大。《釋名》曰:“腹、複也,富也。”文法同。《釋詁》《毛傳》皆雲:“腹,厚也。”則是引伸之義,謂凡厚者皆可偁腹,如《小雅》:“出入腹我。”《月令》:“水澤腹堅”是也。
從肉,𡕨聲。方六切,三部。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腹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方六切。音福。《説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爾雅·釋詁》:腹,厚也。《詩·小雅》:出入腹我。傳:厚也。箋:腹,懷抱也。《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注:腹,厚也。
又《增韻》:肚也。《釋名》:腹,復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復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説卦》:坤為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為腹也。
又凡藉以喻物。《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又遺腹。《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
又腹疾。《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何。
又衣名。《釋名》: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又姓。《戰國策》:腹擊為室而鉅。注:趙臣。又人名。《史記·燕世家》:燕王命相慄腹約歡趙。
又《韻補》叶音必。《易林》:陰寒主疾,水離其室。民飢於食,不病心腹。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月”窄“復”寬,頂部“月”低,底部左右旁齊平。“月”,框內兩橫分寫橫中線上下。“復”,“日”的左豎在豎中線,底部在橫中線;“攵”,第一筆撇從豎中線撇至“月”下側,㇇(橫撇)起筆於撇上端,收筆於“月”下側,底部撇尖和捺腳持平,捺腳超出上部。 [1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u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o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jəw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əkw
西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w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u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u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u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u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o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9]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全清
方六切
pj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全清
方六切
pfiuk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清
芳六切
pfʰiuk
禮部韻略

入聲





方六切

增韻

入聲





方六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f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府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全清
方六切
fyu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8-9]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fu
5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北京官話
北京
fu
214
上聲
北方官話
濟南
fu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fu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fu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fu
2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fəʔ
4
入聲

江淮官話
揚州
f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f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fo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fu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f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x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f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fuk
1
陰入
文讀
客家話
梅縣
puk
1
陰入
白讀
粵語
廣州
fʊ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fʊk
24
上陰入
文讀
粵語
陽江
puk
24
上陰入
白讀
閩語
潮州
hok
21
陰入
文讀
閩語
潮州
pak
21
陰入
白讀
閩語
廈門
hɔ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
廈門
pak
32
陰入
白讀
閩語
福州
pouʔ
23
陰入

閩語
福州
xouʔ
23
陰入

閩語
建甌
xu
24
陰入

閩語
建甌
pu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8]  、《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3-11]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23]
  • 3.    平水韻 一屋 腹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5-24]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5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13-414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48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56
  • 8.    腹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24]
  • 9.    腹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24]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70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11
  • 12.    腹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24]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6月:108
  • 1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59-360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0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54-155
  • 17.    謝明文. 説腹、飽[J]. 甲骨文與殷商史, 2015, (0):94-9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