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蚱蟬

(中藥)

鎖定
蚱蟬,中藥名。為蟬科蚱蟬屬動物黑蚱Cryototympana pustulata Fabr.的全體。動物黑蚱,分佈於中國遼寧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熄風,鎮驚之功效。主治小兒發熱,驚風抽搐,癲癇,夜啼,偏頭痛。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同翅目
蟬科
蚱蟬屬
黑蚱
分佈區域
我國遼寧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中文學名
蚱蟬
採收時間
6-7月
用    量
內服:煎湯,1-3個;或入丸、散
毒    性
無毒《別錄》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別名
碉、鳴蜩《詩經》,蝒、馬蜩《爾雅》,蟧《方言》,鳴蟬《新修本草》,秋蟬《聖惠方》,蜘蟟《七修類編》,知了《説文通訓定聲》,蟟蟟《中藥志》。

蚱蟬入藥部位

全體。

蚱蟬性味

味鹹、甘,性寒。

蚱蟬歸經

入肝、肺經。

蚱蟬功效

清熱,熄風,鎮驚。

蚱蟬主治

小兒發熱,驚風抽搐,癲癇,夜啼,偏頭痛。

蚱蟬相關配伍

1、治小兒風熱驚悸,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炒),茯神半兩,龍齒三分(細研),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人蔘三分(去蘆頭),鈎藤三(二)分,牛黃二錢(細研),蛇蜕皮五寸(燒灰),杏仁二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搗羅為散。每服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蚱蟬散)
2、治小兒天釣,眼目搐上,筋脈急,蚱蟬一分(微炒),幹蠍七枚(生用),牛黃一分(細研),雄黃一分(細研)。上藥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湯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聖惠方》蚱蟬散)
3、治初生兒百日內發癇,蚱蟬(煅)、赤芍藥各三分,黃芩二分。為末。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濟方》蚱蟬散)
4、治諸風癇,胸中痰盛,幹蚱蟬七枚(微炙),白蘚皮一兩,鈎藤、細辛(去土)、川芎(銼,微炙)、天麻、牛黃(別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許(炙令黃)。上搗羅為末,同牛黃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人蔘、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稍熱服。 (《普濟方》蚱蟬湯)

蚱蟬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個;或入丸、散

蚱蟬炮製

蚱蟬採集加工

6-7月間捕捉,捕後蒸死、曬乾。

蚱蟬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蚱蟬鑑別

蚱蟬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圓形,長4-4.5cm,寬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邊緣呈淡黃褐色,有光澤。頭部寬扁,複眼1對,橢圓狀球形,黃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質翅,透明,翅脈淡黃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對,多斷落。雄蟲下端有1對心形鳴器,雌蟲無鳴器,腹部較小,有產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鈍尖,背部和腹部具環節。體輕,質脆。氣微腥,味淡。

蚱蟬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形狀。

蚱蟬形態特徵

體大色黑而有光澤;雄蟲長4.4-4.8釐米,翅展約12.5釐米,雌蟲稍短。複眼1對,大形,兩複眼間有單眼3只,觸角1對。口器發達,刺吸式,唇基梳狀,上唇寬短,下唇延長成管狀,長達第3對足的基部。胸部發達,後胸腹板上有一顯著的錐狀突起,向後延伸。足3對。翅2對,膜質,黑褐色,半透明,基部染有黃綠色,翅靜止時覆在背部如屋脊狀。腹部分7節,雄蟬腹部第1節間有特殊的發音器官,雌蟬同一部位有聽器。

蚱蟬生長環境

棲於楊、柳、榆、槐、楓楊等樹上。

蚱蟬相關論述

1、《別錄》:“蚱蟬生楊柳上,五月採,蒸乾之,勿令蠹。”
2、《蜀本草》:“《圖經》雲:此鳴蟬也,六月、七月收,蒸乾之。陶雲是啞蟬,不能鳴者,雌蟬也,二説既相矛盾。今據《玉篇》雲:蚱者,蟬聲也,如此則非啞蟬明矣。”
[1-4]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8
  • 2.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藥品檢驗所編著張曉峯,劉海青,黃立成 主編.《中國蟲草:歷史·資源·科研》: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 3.    李貴興 主編.《新編中獸醫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