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蚌埠雙墩一號墓

鎖定
雙墩1號墓位於蚌埠市區淮河以北3公里處、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內的墓。這座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墓葬,已經確定墓主人就是春秋時期鍾離國的國君——柏。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國國君的墓葬,但是它的圓形墓坑、奇異的墓底佈局、五色混合土和放射線、土丘、土偶等遺蹟現象,卻是考古史上從來沒發現過的。
中文名
蚌埠雙墩一號墓
時    代
春秋時期
發掘單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位    置
蚌埠市區淮河以北

蚌埠雙墩一號墓簡介

時代:春秋時期
發掘領隊:闞緒杭
蚌埠雙墩一號墓 蚌埠雙墩一號墓
雙墩1號墓位於蚌埠市區淮河以北3公里,隸屬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雙墩村以村內有兩座高9米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而聞名,其中之一的1號墓因多種原因無法繼續進行原狀保護。經國家和安徽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啓動了搶救性發掘工作。在19個月的精心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該墓為春秋時代的諸侯王級墓葬。而墓葬發掘中發現的形制、結構和遺蹟等遺蹟現象極其複雜,出現了許多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存。
專家介紹,蚌埠雙墩1號墓使用了前所未見的五色顆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為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花土。而這種顆粒混合土非一地所產,均需異地選擇和採運,並根據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現遺蹟的需要進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淺顏色。墓葬還使用了前所未見的封土堆下白土墊層,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鋪墊了一層厚0.3米左右的白土層,直徑約60米。這種純白色土,不屬於白膏泥土,經檢測為沉積淤土滲出來的白色泥漿沉積土。這種白土同時還用於墓坑壁抹層和混合到封填土中。
蚌埠雙墩1號墓採用了我國從來未見過的圓形墓坑結構,呈現出特殊的大型有二層台的圓形土坑豎穴墓和階梯式短墓道等結構形制。墓口直徑20.2米,墓坑深7.5米至8米。同樣讓專家們前所未見的是墓底埋葬佈局:墓葬為一個直徑14米的圓形底部,墓口下2米處有一個二層台,二層台往下的墓壁微向內斜,直至墓底,顯得坑深底大。墓底佈局為墓主槨室居中略偏北,圍繞墓主槨室東、西、北側均分佈有3個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側殉1人的木棺痕。器物槨室位於墓主南側殉人的南側,器物槨室分南北兩個箱,南箱為食物,北箱為器物。還有兩件幾何印紋硬陶器放在器物槨室外,墓底的西南邊緣。
蚌埠雙墩一號墓局部 蚌埠雙墩一號墓局部
讓考古工作者稱奇的還有,蚌埠雙墩1號墓墓坑中發現以前從來未見過的由填土構成的放射線遺蹟。墓坑中間由深淺不同土色構成放射線形,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共有20條,除東南角4條線似被擾亂外,其他方位輻射線都很清楚,並有一定的角度規律。在放射線遺蹟填土層下,墓坑周邊約2米寬範圍內,建有18個大小不同饅頭形狀的土丘,直徑1.5至3米不等。同時在這層填土中放置大量的土偶,墓坑周邊的土偶呈現出組羣的狀態分佈,而在墓坑中間填土層的土偶多為分散狀態,也有比較集中的情況分佈。在二層台一週內緣部,由3層土偶壘砌成牆體形狀的內壁,高34釐米左右。土偶牆與墓壁之間用黃色泥沙填充,其上部平抹白泥層與上下墓壁白泥層連接成整體。
工作人員研究中 工作人員研究中
該墓葬隨葬品十分豐富,不僅有專門放置隨葬品的器物箱,還有專門放置三牲(豬、牛、羊)的食物箱。隨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槨室器物箱內,少量放在主棺槨內和殉人棺內,還有2件幾何印紋硬陶器放在南槨室外的西側墓壁處。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甕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計400多件。不包括另外編號的20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無法記數的漆木器。銅器佔大宗,有編鐘一組9件。容器有鼎5件、罍2件、簠4件、豆2件,其它有盉、匜4件、盤、甗、勺、盒等。工具有刀、錛、鐮。車馬器有車軎10件、馬銜8件。兵器有戟、戈、矛、劍、鏃等,鏃最多,有200多件。彩繪陶器有10多件,因槨蓋板倒塌全部被砸的粉碎,經精心提取已修復一批,彩繪陶器均為通體裝飾,以紅黑黃三色彩繪製,花紋圖案分上中下三段組合,精美華麗。石器主要有石磬一組計12件,按大小排列,一端作龍首狀。玉器主要放置在主棺內,有管、、璧、環、龍形佩、璜等,在器物箱還發現一件特別精緻的玉扳。在器物箱西北部發現大量漆木器痕跡,可惜全部腐爛僅存厚厚的漆皮疊壓,從腐爛的漆木器痕跡中可以看出有漆盤、漆方盒等,表面有非常細膩精美的花紋。
蚌埠雙墩1號墓新的重大考古發現,引起了全國文物界的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副局長童明康先後到發掘現場考察並指導發掘工作。國家文物局還出面邀請全國相關專家參與雙墩1號墓新文化現象的研究工作。據介紹,蚌埠雙墩1號墓正在細緻清理過程中,有關鑑定、研判工作已按部就班陸續展開。下一步,將有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宗教學、地質學和建築學等多種學科專家進行研究,以期揭開種種謎團。

蚌埠雙墩一號墓發掘

蚌埠雙墩一號墓出土文物 蚌埠雙墩一號墓出土文物
從2006年12月開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開對雙墩1號墓的發掘,已接近尾聲。據考古專家論證,春秋時期鍾離國在安徽省蚌埠和鳳陽一帶,今天的“鍾離”和“鍾”姓,一説即來源於該國。鍾離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蚌埠雙墩一號墓位於“鍾離城”遺址不遠,從墓葬規模和陪葬物品等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奇特的超級大墓,極有可能就是當時鍾離國的國君。

蚌埠雙墩一號墓盜洞

小蚌埠鎮雙墩村是以村裏2座9米多高的土墩命名的。1993年,考古學家根據該土墩的封土、現狀初步判斷該土墩為漢墓。村民們對這個“雙墩漢墓”將信將疑,他們更多地將這2個土墩叫做“雷達站”,直到一個盜洞的出現。
2005年6月17日,蚌埠博物館館長錢仁發聽説雙墩北墩出現了一個9米深的盜洞,他馬上趕赴現場偵查。錢仁發説:“很顯然,該盜洞出自一個非常專業的盜墓賊之手。”
錢館長告訴記者,促成此次發掘的不僅僅是盜墓賊的光顧,根據蚌埠市淮上區規劃,雙墩位置已經納入該鎮的發展規劃,這裏將被打造成一個工業園區,雙墩的北墩位置將被規劃為一條主幹道。“因此,搶救性發掘已經迫在眉睫。”
經過努力,2006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准了搶救發掘雙墩中的北墩。

蚌埠雙墩一號墓高手助陣

錢仁發告訴記者,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後,考古隊立即進駐雙墩工作,並將北墩確立為1號墓。為了弄清1號墓的情況,有關方面專門從洛陽請來了資深打洛陽鏟的高手。
錢仁發説道:“這些打洛陽鏟的師傅經過仔細的勘測後,認為這可能是個墓,而且呈‘亜’字形”。當考古工作者們按照“亜”字形發掘“1號墓”時,他們卻怎麼也找不到古墓的邊緣。“北墩到底是不是古墓”的疑問在考古人員的心中形成了。有些考古人員甚至認為,北墩並不是個墓。據介紹,北墩“是墓非墓”的質疑伴隨考古發掘工作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在發掘初期,專家們為這個古怪的北墩絞盡了腦汁,“當考古人員發掘到墓道時,墓道短而狹窄,而且離墓底有3米,這並不符合一般古墓的形制,所以北墩還一度被認為是祭台。”
怪異的北墩讓考古工作者越發小心,他們採取了“邊發掘邊仔細記錄,一層一層,小心謹慎”的方法,生怕漏掉了一絲信息。

蚌埠雙墩一號墓驚喜不斷

蚌埠雙墩一號墓 蚌埠雙墩一號墓
當封土被一層層推掉,錢仁發等人發現封土堆下是一直徑為60米的圓形白土層。緊接着,一放射形狀的土層顯露出來:“在墓坑中間,由深淺不同的土色構成放射線遺蹟,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有人説這是先秦的太陽圖騰崇拜現象,有人説這是天文遺蹟的象徵。“幸虧用了新的考古學方法,將這一土層完整記錄下來,要不然這一與眾不同的神秘圖案可能會隨着發掘的深入而消失。”錢仁發説。
隨着發掘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更多的奇蹟顯露出來。2007年5月底,錢仁發等人挖掘到了北墩的第二層台,一圈土偶呈現在他們面前。“土偶整齊地壘砌着,形成一座牆,突出而壯觀,那個場景,儼然就是一座城池展現在我們眼前。”但這個時候考古人員發現,發掘出的墓道口也到了盡頭,但墓底卻沒有出現。“北墩到底是不是古墓”這一疑問又開始縈繞在他們的心頭。
隨着梅雨季節開始到來,考古人員不得不將精力放在修築防雨大棚的事情上。而一個意外事件的出現,令考古人員的思路更清晰了。

蚌埠雙墩一號墓姊妹墓

2007年5月底,鳳陽打來一個電話,稱當地一個建築工地發現一個圓形的墓葬。當時闞緒杭教授等人正被北墩“是墓非墓”所困擾,他一聽説鳳陽被盜的墓呈圓形時,立刻奔赴現場。
經過精心的發掘,闞教授發現該墓的確為圓形結構,並發現了編鐘、戈等大量的隨葬品殉葬坑,部分人殉屍骨還很完整。最令人振奮的是,在一隨葬品上發現“鍾離”字樣的“銘文”,初步判斷應該是春秋時期鍾離國的貴族墓葬。“如果與現在已經見底的雙墩1號墓比較起來,其形制簡直就是1號墓形狀的‘微型版’。”
至此,考古人員豁然開朗,判斷北墩應該就是一個古墓,而且和鳳陽古墓應該屬同一種葬制。

蚌埠雙墩一號墓墓葬謎團

據有關專家介紹,蚌埠雙墩1號墓發掘發現了考古史上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極其複雜的遺蹟現象,不管從墓葬的形制、結構和遺蹟上都是我國墓葬發掘中的重大新發現。正如專家們所説:該墓葬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施工、精心裝飾”的重要遺蹟,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存,其謎團重重,對墓葬考古發掘提出了新課題。

蚌埠雙墩一號墓五色花土出處

該墓葬的封土、填土均為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花土。這種顆粒混合土非一地所產,均需異地選擇和採運,並根據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現遺蹟的需要進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淺顏色。

蚌埠雙墩一號墓白土墊層作用

該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鋪墊一層厚0.3米左右的白土層,直徑約60米左右,氣勢非常壯觀。這種純白色土,不屬於白膏泥土,經檢測含鈣,為沉積淤土滲出來的白色泥漿沉積土。這種白土不僅用於封土下的墊土層,還用於墓坑壁抹層和混合到封填土中。

蚌埠雙墩一號墓圓形墓坑手法

特殊的大型有二層台的圓形土坑豎穴墓,階梯式短墓道等結構形制,墓口直徑20.2米,墓坑深7.5至8米。該墓葬4米以上為灰紅色黏土層,4米以下為水位線,至11米深均為流沙層。該墓葬從上到下所處地質土層結構差,極易乾裂塌方和滲水塌方,發掘採取了防雨、護壁和降水的辦法。當年挖這麼大而深的墓坑,非一日之工,要防塌方談何容易。根據現場發掘情況判斷,一是當年地下水位低於墓葬的深度,二是白色土墊層和墓壁抹層起到保護作用。

蚌埠雙墩一號墓放射線為天文遺蹟

墓坑中間由深淺不同土色構成放射線形遺蹟,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這種放射線共有20條,除東南角4條線似被擾亂外,其它方位輻射線都很清楚,並有一定的角度規律。墓壁一週有2米寬的深色填土帶圍繞着中間的放射線。該遺蹟現象的填土層厚度約0.7米。有專家認為是一種象徵性的天文遺蹟現象。

蚌埠雙墩一號墓土偶與女媧造人有關

考古人員在墓坑周邊約2米寬範圍內,發現建有18個大小不同饅頭形狀的土丘,直徑1.5至3米不等。同時在這層填土中放置大量的土偶,墓坑周邊的土偶呈現出組羣的狀態分佈,而在墓坑中間填土層的土偶多為分散狀態,也有比較集中的情況分佈。這種墓坑周邊分佈的土丘和填土層中的土偶分佈,有專家認為與漢代的銅鏡類似,可能象徵天上的星座或羣星。土偶形狀為尖頂圓體或方體,體表有明顯的繩索痕,高20至25釐米,直徑10至15釐米。單從土偶這種形狀來看,有專家認為則可能與淮河流域傳説的女媧摶土造人有關。

蚌埠雙墩一號墓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該墓葬為一個直徑14米的圓形底部,墓口下2米處有一個二層台,二層台往下的墓壁微向內斜,直至墓底,顯得坑深底大。墓底佈局為墓主槨室居中略偏北,圍繞墓主槨室共有10個殉葬人,在東、西、北側均分佈有三個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側殉一人的木棺痕。器物槨室位於墓主南側殉人的南側,器物槨室分南北兩個箱,南箱為食物,北箱為器物。還有兩件幾何印紋硬陶器放在器物槨室外,墓底的西南邊緣。

蚌埠雙墩一號墓發掘意義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防雨大棚終於建成。闞緒杭、錢仁發等人又將精力放到北墩古墓的發掘之上。2008年5月26日前後,考古人員終於清理完墓底。他們發現該墓坑果然和鳳陽古墓一樣,而且出土了7個銅鼎
經過19個月的精心發掘,一個前所未聞的古墓展現出來。但一系列的謎團讓考古工作者來不及喘口氣,又投入到了發掘工作之中。錢仁發告訴記者:“今後,蚌埠雙墩1號墓可能要從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宗教學、地質學和建築學等多種學科的角度解讀。”
“雖然還有眾多的謎團沒有解開,但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錢仁發説:“對我們來説這僅僅是開始,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北墩古墓現場 北墩古墓現場
經過省考古所近1年時間的發掘,蚌埠雙墩1號墓葬發現國內罕見結構的獨特墓葬遺蹟。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蚌埠市已決定此墓原址保護,同時結合附近的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將這裏打造成淮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遺產旅遊區。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所長楊立新稱,蚌埠的文化資源在城市當中是一流的,比如禹會遺址、花鼓燈等等。雙墩1號墓葬發掘發現了我國墓葬考古極其複雜的遺蹟現象,如白土墊層、圓形墓坑、放射線、土丘、土偶、土偶內壁以及墓葬佈局等,是考古史上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新的文化遺存,也是安徽淮河流域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種跡象將至少涉及到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宗教學、地質學和建築學等多種學科,特別是對新發現的認識和其在學術上的價值意義等問題。
雙墩1號墓的發掘意義重大,其不僅為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同時,也將揭開地域文化之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