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虛宿

鎖定
虛宿,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一,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此星宿屬於秋夜星空,位於女宿的東方,危宿的西側。
虛宿位於現代的寶瓶座小馬座
虛宿又名“天節”,因附近有哭星,泣星,敗臼等星座,頗有不祥的意思,遠古虛宿主秋天,含有肅殺之意。
中文名
虛宿
外文名
Emptiness
別    名
行宿

虛宿星宿簡介

虛宿形象 虛宿形象
虛宿,為日,為鼠。為北方第四宿,古人稱為“天節”。
當半夜時虛宿居於南中正是冬至的節令。冬至一陽初生,為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如同子時一陽初生意味着新的一天開始一樣,給人以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故虛宿多吉。
虛宿值日吉慶多,祭祀婚姻大吉昌,埋葬若還逢此日,一年之內進錢財。
虛,《説文》:“丘謂之虛。”古代的城邑,往往是丘居的,在城邑毀滅後,丘就改稱為墟。虛位於北官的中央,《爾雅·釋天》:“玄枵,虛也。”
注稱:“虛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虛意。”因此虛有大丘,故地及虛耗的意思。
虛宿 虛宿
虛宿在遠古時即已相當著名,成書於周代的《尚書·堯典》中記載的四仲中星裏就有虛宿,“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彼時虛宿在秋分前後的傍晚出現於南方中天。從牛宿二女宿一作假想的連線,並延長約一倍半,所碰到的一顆三等星便是虛宿一,它也屬於寶瓶座(β Aqr),虛宿二虛宿一上方,是四等星,屬於小馬座(α Equ)。

虛宿虛宿意義

十二星座中,虛宿又名行宿,屬磨宮二足,瓶宮二足。此星為山羊座。此星座為秋天的代表星座,僅次於(左方)緊鄰射手座的東方,以及右方水瓶座的西側。山羊座後半身呈現魚形狀的星座。
虛宿又名“天節”,因附近有哭星,泣星,敗臼等星座,頗有不祥的意思,遠古虛宿主秋天,含有肅殺之意。

虛宿星官及恆星

虛宿有星官10個,共計59顆星。
虛宿星官
星官
星官英文名
註釋
所處星座
星數
Emptiness
空虛、廢虛或負責處理喪事的官員
2+8
司命
Deified Judge of Life
掌處罰罪過、夭壽或鬼魂的神
2
司祿
Deified Judge of Rank
掌爵祿及增壽的神
2+2
Deified Judge of Disaster and Good Fortune
掌安泰危敗的神
2
司非
Deified Judge of Right and Wrong
掌是非或罪過的神
2+3
Crying
大哭
2+4
Weeping
低泣
2+2
天壘城
Celestial Ramparts
天上的防禦工事
13+2
Decayed Mortar
破爛的臼
4+1
離瑜
Jade Ornament on Ladies' Wear
婦女上衣的玉飾
3+3
虛宿對應恆星
星官
星數
名稱
天文學名稱
虛宿
2+8
β Aqr
α Equ
虛宿增一
λ Equ
虛宿增二
4 Equ
虛宿增三
3 Equ
虛宿增四
ε Equ
虛宿增五
15 Aqr
虛宿增六
16 Aqr
虛宿增七
21 Aqr
虛宿增八
20 Aqr
司命
2
司命一
24 Aqr
司命二
26 Aqr
司祿
2+2
司祿一
11 Peg*
25 Aqr**
司祿增一
11 Peg
司祿增二
25 Aqr
司危
2
司危一
β Equ
司危二
9 Equ
司非
2+3
司非一
γ Equ
δ Equ
司非增一
σ Equ
18 Del
司非增三
6 Equ
2+4
哭一
μ Cap
哭二
38 Aqr
哭增一
42 Cap
哭增二
44 Cap
哭增三
45 Cap
哭增四
37 Aqr
2+2
泣一
ρ Aqr
θ Aqr
泣增一
30 Aqr
泣增二
36 Aqr
天壘城
13+2
ξ Aqr
天壘城二
c1 Cap
天壘城三
c2 Cap
天壘城四
λ Cap
天壘城五
50 Cap
18 Aqr
天壘城七
29 Cap
天壘城八
9 Aqr
天壘城九
8 Aqr
ν Aqr
天壘城十一
14 Aqr
天壘城十二
17 Aqr
天壘城十三
19 Aqr
天壘城增一
未知
天壘城增二
ν Aqr
敗臼
4+1
γ Gru
敗臼二
λ Gru
γ PsA
敗臼四
19 PsA
β PsA
璃瑜
3+3
璃瑜一
α Mic
璃瑜二
ε Mic
璃瑜三
5 PsA
γ Mic
璃瑜增二
HIP 104174
璃瑜增三
6 PsA
* 司祿一:佛蘭斯蒂德命名法為寶瓶座27,同飛馬座11
** 司祿二:佛蘭斯蒂德命名法為飛馬座6,同寶瓶座25
參考資料: [1-2] 
注:1.上表中所有天文學名稱相同的星實為一顆星,如司祿一和司祿增一(11 Peg)。
2.上表中提到的星座:寶瓶座(Aqr),小馬座(Equ),飛馬座(Peg),海豚座(Del),摩羯座(Cap),顯微鏡座(Mic),天鶴座(Gru)。
參考資料
  • 1.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學林出版社,2009:728-750
  • 2.    伊世同.中西對照恆星圖表:科學出版社,198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