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處州廊橋

鎖定
處州廊橋,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龍泉市景寧畲族自治縣青田縣松陽縣 [1] 
處州廊橋共包括24座廊橋,其中編梁木拱廊橋14座、石拱廊橋4座、木伸臂梁廊橋4座、木平梁廊橋2座。 [1] 
2013年5月3日,處州廊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合併。 [2] 
中文名
處州廊橋
地理位置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龍泉市、景寧畲族自治縣、青田縣、 松陽縣
所處時代
明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967-3-00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處州廊橋歷史沿革

據光緒版《慶元縣誌》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慶元境內現存各類廊橋100多座。
全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全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黃水長橋、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雙門橋和甫田橋,均在慶元境內。
慶元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橋慶元境內均有分佈。
慶元木拱廊橋構造科學,造型美觀,是古典建築藝術中的奇葩。
木拱架部分,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交錯成拱,形似“喜鵲窩”。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八”字型榫卯結構體系,具備抗壓、抗側移的作用。
木拱架與廊屋連接部分,用橋兩端四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廊屋頂部,使廊屋與木拱架渾如一體,重心下移至底,穩定重心。
橋面部分,橋面板上依次鋪箬葉、木炭、沙石料,最後砌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築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幾何圖型的窗口,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
慶元廊橋不僅造橋工藝精良,而且具有廣泛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除了通常意義人們衣食住行所需的交通外,它還與生態環保、休閒娛樂、文賦書畫、民俗祭祀等緊密相關。
慶元廊橋與風水環境緊密相關。古代建築講究風水,把廊橋建造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選址在村莊的水尾。為了“補救風水”,慶元先人把造廊橋作為首選,附之廟堂,植上柳杉、紅豆杉、松、柏、垂柳,互為烘托,宛如屏風,使村落整體形成八卦形環狀單元景觀。人們對趨福避兇的心理追求,形成了村民興建廊橋、自覺保護廊橋和風水林的良好風氣。
慶元廊橋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娛樂之處。慶元廊橋以它獨特的風姿,橫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繫,溝通了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在廊橋上休息聊天、遮風避雨、避暑乘涼、聚會交易,濃厚的鄉土氣息悠然置於青山綠水之間。多少代來,人與橋彈奏着和諧的音符。
莆田橋 莆田橋
慶元廊橋文化底藴深厚。廊橋是顯示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文化品位、人文景觀的特殊場所,一向為文人墨客所鍾愛。各類橋記、題字、對聯、詩賦、雕刻、廊畫、書法一應俱全,豐富多彩。慶元廊橋流傳着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教喻故事、愛情故事、風水故事、帝王神仙趣事等廣為流傳。
廊橋還是人們祭祀的重要場所。廊橋與佛廟、道觀、社堂相結合也是慶元廊橋一大特色。橋中央多設有神龕,供奉最多的是觀音及金童玉女,地方神靈陳夫人、馬伕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橋成為鄉民寄託美好願望之所,或保安康,或求財增壽,或求子添女,或求取功名。橋上的神龕和祭祀活動,給古廊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慶元廊橋也是一部革命史。從1933年到1949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挺進師、閩東獨立師閩北獨立師等在慶元頻繁活動,革命前輩的足跡踏遍了慶元的古道廊橋,賦予慶元廊橋紅色的神韻。竹口後坑橋就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與敵發生過一場戰鬥又名“紅軍橋”。
慶元廊橋自產生就屬於民眾共有性,其公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築難以比擬的,是一種人性化的古典建築。建橋修橋護橋的資金絕大多數是募捐集資為主,家族民建為次,官資民助為輔。
慶元廊橋是浙江慶元古代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慶元廊橋不僅是慶元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慶元縣不斷加大了廊橋的保護開發與宣傳工作。
加強了廊橋文物保護工作,如龍橋、後坑橋、蘭溪橋、嫋橋等得到及時修復,二十多座廊橋被列入國家、省、縣級文保單位;
詠歸橋 詠歸橋
2004年成立了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和古廊橋保護與開發協會,並全面開展了廊橋普查工作;
2004年、2007年縣政府兩度與各鄉鎮部門簽訂廊橋保護責任狀;
2004年,慶元縣舉辦了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並與相關縣市聯合簽署《關於開展浙閩兩省木拱廊橋保護研究與開發區域合作的倡議書》;
2005年,慶元后坑木拱廊橋保護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並於2007年5月在慶舉辦頒獎典禮;
2007年發起古廊橋愛心認護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廊橋保護,已有五座廊橋得到認護或認修; 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分別於2004年8月和2006年10月到慶攝製廊橋專題節目,浙江電視台《亞妮專訪》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福建海峽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於2008年1月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
縣裏先後製作了廊橋IP電話卡、廊橋撲克和名片進行宣傳;
2007年編輯出版發行《中國廊橋之都——慶元》一書;
2007年,縣城動工重建元代蒙州橋,使古代建橋工藝再次重現。
2008年1月,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
2008年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慶元廊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慶元廊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濛洲橋 濛洲橋
慶元廊橋保護、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將極大促進本縣旅遊、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更好地使慶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諧、永續發展的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

處州廊橋廊橋特點

1、數量最多。慶元有各類廊橋97座,其中木拱廊橋21座,平梁廊橋26座,石拱廊橋50座。慶元廊橋的數量,分別佔了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強,是全國廊橋最多的縣。(注:廊橋主要存在於浙南、閩北地區)
2、時間最早。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是全國有文字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栱廊橋,始建於北宋天聖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比北宋青州(史稱木拱橋最早的發祥地)出現的虹橋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100多年,而且比現存各地發現的木拱橋始建最早的記錄——閩清合龍橋早110多年。假如能夠加以證實,那麼《中國古橋技術史》木拱部分將因慶元的發現而改寫。另外,我縣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極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都有(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據文字記載,始建於宋代的有甫田橋、雙門橋,始建於元代的有蒙淤橋、半路亭橋、詠歸橋,其餘則分別建於明、清時代。而且,我縣木拱廊橋國保、省保、縣保一應俱有,文保體系在全國最為完整。
3、質量最高。在各類廊橋中,木拱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只在浙、閩兩省的麗水、温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所發現,總數僅為100座左右。現存於我縣境內的如龍橋,建於明天啓五年(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81年曆史,如龍橋的結構複雜,工藝精良,功能完備,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全國木拱廊橋中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處州廊橋構造特徵

慶元廊橋在構造上非常科學,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型結構,雖無一釘一鉚,卻牢固異常。二是橋兩端4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到廊屋頂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穩定了重心。三是橋面板上先鋪箬葉,箬葉上鋪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鋪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此外,從慶元廊橋看,其“三折邊”、“五折邊”、“交叉木”的木撐拱構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

處州廊橋審美情趣

慶元雙門橋 慶元雙門橋
慶元廊橋集山、水、屋、橋於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淵源,在驚歎自然造化與巧匠神工之餘,又能激起縷縷思古之幽。從建築學的角度看,慶元廊橋熔傳統樓台軒榭的建築風格和造橋技術於一爐,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鈎心鬥角,橋身則單孔橫跨,缺月欲圓。從視覺的角度看,廊橋之美還在於山水之勝,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綠樹掩映之間,一座閣樓高聳的廊橋忽然映入眼簾,真有如入蓬萊仙境的感覺。水為山之魂,水為橋之侶,橋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鏡,或猛浪奔巖,遠遠望去,整座廊橋如長虹卧波,又似蛟龍出水,與其周圍的山水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從廊橋的用途看,有的用於村莊攔護風水,有的作為善舉的憑證,有的用於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樣,由於歷史久遠,每當登臨時,總會臨風懷想,感慨良多,你會想到多少個風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廂,在廊橋中幽會;你會想到多少次少婦送郎,依依惜別,留下許多深閨春怨;還有挑夫健婦的足跡及落魄書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
總之,慶元廊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最理想的去處。

處州廊橋建築特點

處州廊橋共包括24座廊橋,其中編梁木拱廊橋14座、石拱廊橋4座、木伸臂梁廊橋4座、木平梁廊橋2座。 [1] 

處州廊橋主要建築

處州廊橋編梁木拱廊橋

  • 順德橋
順德橋 順德橋
順德橋,位於浙江麗水龍泉市屏南鎮垟順村,原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6年),1914年毀於火,次年重建。橋系木拱廊橋,東西走向,長35.6米,寬4.6米。橋為單跨設廊屋17間,中心間寬2.2米,其餘每間均為2米。整座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構成,水面到橋屋脊頂高為15米左右。橋台以自然巖體鑿石為礎,用圓木縱橫編梁組合拼接而成木拱架,上承以廊屋。廊屋三開間,抬梁式樑架,砌上露明造,內五架左右單步用四柱,由檐柱出挑承託挑檐檁。屋面舉而無折,相對比較平緩,為避風雨,出檐深遠。兩邊檐柱間安檻壁,外側為風雨板。硬山頂小青瓦陰陽合鋪,壓磚脊。橋中心間下游設一佛龕,龕內有佛像三尊,文革時被砸毀,1980年重塑。 [1] 
  • 半路亭橋
半路亭橋,又名雲巖橋、查洋橋,位於麗水慶元縣黃田鎮陳邊村與中濟村之間,1947年重建。半路亭橋呈東西走向,系木拱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構成。橋長28米,寬4.90米,拱跨21.2米,矢高5.2米,上覆廊屋9間。木拱架為單孔八字形,由數組圓木縱橫交差卯接而成。廊屋九間,面闊三間,明間為通道,兩次間設長木凳、欄杆,中心間南面設神龕,供奉觀音像。樑架較高,用九檁四柱,重檐兩坡頂,中心間重檐歇山頂,施望板。屋面方椽、小青瓦合鋪。橋身兩側欄杆至木拱架外壁各鱗疊封釘一重擋雨板,橋廊中部三間下重檐下又封釘一層擋雨板,並在中心間北面擋雨板處開啓扇形小窗。兩橋頭築牆垣,闢長方門作通道。 [1] 
  • 甫田橋
甫田橋,位於麗水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1937年重建,東西走向,系單孔木拱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大部分構成。木拱架:拱跨9.5米,矢高4.2米。拱架由兩層苗木系統組成,甫田橋的拱架系統保存着成熟的木拱廊橋營造技術形成之前的特徵,是木拱架系統演變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廊屋長16.5米,寬4.4米,設廊屋5間,橋身外壁封釘風雨板。廊屋樑架為九檁四柱,中心間脊檁上有“中華民國26年丁丑歲大濟大理祠吳貞明120代子孫重新建造”題記,梁枋還記錄造橋匠人等重要歷史信息。 [1] 
  • 後坑橋
後坑橋,位於麗水慶元縣竹口鎮,橫跨在大澤流往竹口溪河上,康熙十年(1671年)知縣程維伊鼎建。又名紅軍橋,系木拱廊橋,東西走向,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單孔,淨跨28.5米,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組合卯接,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橫鋪面板,建造橋屋。廊屋全長36.2米,共15間,面闊三開間5.45米,明間為橋之通道,兩次間設長板凳。樑架用九檁四柱,橋屋兩側鱗疊鋪釘三層風雨板。屋面通施方椽、望板、小青瓦合鋪。 [1] 
  • 黃水長橋
黃水長橋,位於麗水慶元縣合湖鄉黃水村,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1994年維修,2003年因建電站,整體升高1.7米,又名飛閣橋。系木拱廊橋,南北走向,是全國現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構成。木拱架為單孔,淨跨17.45米,高8.7米,拱架系統由數組圓木縱橫交差卯接而成。橋廊全長54.3米,面闊4.9米,設廊屋21間。拱坡橋面,拱跨部分內為木板鋪釘,北端十間和南端四間系地面橋,為卵石鋪墁。橋身外壁鱗疊封釘風雨板。樑架九檁四柱,明間抬梁式,柱子端部設長方木柱礎,樑架結構較簡。橋中心間設神龕,供奉觀音像,北端第一間設土地公像。屋面方椽、小青瓦,兩坡頂。 [1] 
  • 蘭溪橋
蘭溪橋,位於麗水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橫跨松源溪上游支流,東南、西北走向,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蘭溪橋系全國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全長48.12米,面闊5米,淨跨36.8米,拱高9.8米,有廊屋19間。木拱架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穿插、拼接組成單孔,呈八字形,按橋寬並列有17組拱骨,廊屋置橋面縱梁和水平拱骨以及石砌橋台上,面闊三開間,明間為通道,次間設置長凳,供行人小憩,樑架為九檁四柱,三架樑、五架樑順檁枋等木構折底部有墨跡題記。當心間屋面重檐歇山頂,翼角發戧起翹,飾牡丹卷草狀,上層東、西兩面置花窗,下層設藻井,藻井彩繪雙鳳朝陽和八仙圖案。屋面施方椽、望板、小青瓦合鋪,無勾頭滴水。橋當心間南側設一神龕。橋兩側從檐口至拱架外壁鱗疊鋪釘雙層2釐米厚的風雨板,上層風雨板開啓扇、桃、花瓶和圓形等幾何形小窗,既作採光,又能欣賞窗外風景。廊屋兩端立面設封火牆,引橋設踏跺,踏跺兩側構築八字牆。 [1] 
  • 嫋橋
嫋橋,位於麗水慶元縣松源鎮西門村星光路,橫跨在竹坑溪上,東西走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系木拱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單孔八字形,淨跨14.50米,失高4.10米,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組合卯接,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建造橋屋。廊屋:全長28.63米,有廊屋11間,面闊三開間3.60米,明間為通道,兩次間設長木凳,樑架九檁四柱。拱坡橋面,拱架橋面部分鋪設木板,地面引橋卵石鋪墁。次間檐柱設木板封釘欄杆,橋身外壁鱗疊封釘風雨板(木拱架部分為三層,地面引橋部分二層),上層風雨板開啓圓方形小窗。第五間廊屋北側設神龕,內置觀音及金童玉女像。廊屋東端建橋亭,內置四根金柱,外設四根檐柱,重檐攢尖頂,施鵝頸椽捲棚八角藻井。 [1] 
  • 詠歸橋
詠歸橋,位於麗水慶元縣城,橫跨在竹坑溪與松源溪交匯口上,東西走向。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1924年羣眾損資重建。橋系木拱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借自然巖體為基礎橋台,淨跨21.50米,失高8米,木拱架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組合卯接,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建造橋屋。廊屋:全長38.75米,有廊屋8間,面闊三開間5.5米,明間為橋之通道,兩次間設長木凳,拱坡卵石橋面,樑架用九檁四柱。五架樑上墨繪花鳥、山水字畫等圖案,中心間脊檁上有“中華民國拾叁年歲逢甲子冬月鼎新重建”題記。橋東端設“補天閣”,設曲梯可登二層閣樓,上下層分別飾天花,閣樓重檐之間四周設木板壁,並在對應面開啓圓方形窗以作透光和遊人眺望風景。橋西端為涼亭,三面闢門。中心三間為重檐歇山頂。橋身外壁鱗疊三層風雨板。屋面施方椽、望板、小青瓦合鋪。 [1] 
  • 大赤坑橋
大赤坑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鎮大均鄉大赤坑村,始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1923年重建。為木拱廊橋,東西走向,跨赤坑溪上,橋長36.4米,寬5米,淨跨30米,矢高6米。兩端橋台依山岩塊石砌築,木拱架結構形式與其他木拱廊橋類同。拱坡橋面,廊屋15間,每榀樑架用四柱九檁,明間為通道,兩次間設有長板凳。橋身外壁鋪釘風雨板。該橋起勢很高,氣勢恢弘,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1] 
  • 東坑上橋
東坑上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東坑村溪澗上,該橋初建於清早期,現存建築是清同治捌年重修。橋系木拱廊橋,橋長23.7米,寬6.2米,淨跨18.7米,廊屋9間,面闊三間,明間為橋之通道,兩次間設有長板凳,當心間設有佛龕,曾供奉“千里眼”和“順風耳”。五架抬梁四柱九檁樑架,屋面方椽、小青瓦,兩坡頂,橋身外側覆蓋風雨板,木構件有不同程度的殘損。 [1] 
  • 東坑下橋
東坑下橋,位於麗水景寧縣東坑鎮東坑村,建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景寧縣域現存時代最早的木栱廊橋。橫跨東坑溪,東西走向,是古時溝通景寧、青田、泰順、文成等縣古道上的橋樑之一。橋長約24.31米,寬約4.34米,淨跨為21.80米。廊屋11間,面闊三間,四柱九檁,明間為五架抬梁。橋建成迄今已逾300餘年,期間屢有翻修補漏,現橋基本完整,但木構件有不同程度的殘損。2012年,景寧縣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落架大修。 [1] 
  • 蓮川大地橋
蓮川大地橋,位於景寧縣沙灣鎮大地村,是景寧縣現存拱跨最長的木拱廊橋。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為典型的成熟時期的浙南木拱廊橋之一。橋東西走向,由上下兩層系統組成全長51.35米,引橋長10米,拱跨30.6米,矢高7.5米。廊屋18間,面闊三間,四柱九檁,明間為橋之通道,五架抬梁式樑架,兩次間設有長木凳,供行人坐憩。橋面除南北兩端各一間卵石墁地外,其餘以木板鋪釘。橋身鱗疊風雨板,鏤空扇面、方形、葫蘆形、菱形等小窗。梁枋等木構件上有多處墨書題記,其內容有捐祿助建名單,還繪有山水、花鳥、植物、戲劇人物故事等圖案。 [1] 
  • 梅岐橋
梅岐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梅岐鄉梅岐村口,建於1912年,東西走向,因洪水沖毀,次年位於橋南側15米處重建後再毀,民國14年再重建,1996年對橋廊屋瓦片進行翻新。橋系木拱廊橋,外觀呈“八”字形,木拱架淨跨26.3米,高4.6米,結構形式與其它木拱廊橋類同。廊屋11間,長35.2米,寬4.65米,四柱九檁,明間通道七架抬梁式,兩次間設有廊凳。兩端引橋由毛石鋪砌而成,拾級而上。拱坡橋面。橋身外鋪釘風雨板。屋面小青瓦兩坡項,屋面弧線流暢,遠觀似“老虎背”形式,造型美觀。 [1] 
  • 接龍橋
接龍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章坑村南側,橫跨于飛雲江上游,建於清宣統,現存建築為民國六年,為木拱廊橋。木拱架高19.6米,淨跨19.6米,跨高尺寸等同。廊屋17間,面闊三間,長38米,寬4.5米,樑架四柱九檁,結構較簡,梁枋有多處墨書題記。拱架外壁風雨板護封,屋面小青瓦合鋪兩坡頂。接龍橋因地制宜,巧妙運用兩端自然巖體為基礎,結構穩固。橋身起勢較高,頗具氣勢,外觀造型簡樸與周圍自然環境完美融合。 [1] 

處州廊橋石拱廊橋

  • 古溪橋
古溪橋 古溪橋
古溪橋,位於麗水龍泉市小梅鎮黃南村西側的溪流之上,系石拱廊橋,初建於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石拱淨跨8.5米,矢高4.6米,由41塊條拱石砌成拱券結構,南側頂部五塊券臉石山,陰刻“古溪橋”三個大字及“道光十八年,重修永固”九個小字。卵石橋面,東端橋頭鋪設垂帶踏階,西端建平台,西、北兩側磚牆作封護。橋全長51.75米,寬5.8米,九間橋屋通進深30米。廊屋抬梁式結構,七架南北單步廊用四柱,重檐兩坡頂。東、西兩端橋頭各有一座三門四柱五樓門坊,飛檐翹角。中部設歇山重檐橋心亭,面闊5.15米,進深與橋屋相同。北側廊步設神龕,供觀世音菩薩(塑像已無),南側檐柱間安貢式隔扇窗。明間設鬥八藻井,由十一踩藝術形斗栱層層出跳,最後以鳳戲牡丹彩繪天花結頂。古溪橋橋廊重檐,橋兩端門坊及當心間三重檐做法,使橋身錯落有致,突出外觀造型之美感。 [1] 
  • 毓秀橋
毓秀橋,位於麗水青田縣阜山鄉陳宅村村口處,東西偏南30℃走向,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原橋覆建二間橋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建為廊屋。毓秀橋系依古柏樹根跨溪用卵石壘築單孔石拱橋,橋寬3.31米,橋長11.76米,橋拱跨4.7米,橋拱高3米。橋面覆廊屋五間,樑架為五架,當心間為升起重檐四角攢尖頂。廊橋當心間兩側設欄凳,次梢間各為磚牆廊屋。北面山花墩刻“毓秀橋萬曆四年建造”紀年。廊橋西面門額書“方處鄉”三字,題鐫:“雙溪此去無多路、八景原來別有天”,“太邱遺澤今猶在、華晁仙蹤孰企之”楹聯。廊橋廊橋東面門題鐫:“秀山佳水江詩情、毓木培根成古蹟”,“橋頭雙溪瑞氣凝、亭迎五駁人夕起”楹聯。 [1] 
  • 步蟾橋
步蟾橋,位於麗水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水尾,東北、西南走向,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1917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橋,由石拱券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拱券:半圓形單孔,拱跨16.40米,矢高8米,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疊法做成,橋南側陸地上台基部分則巧妙的利用自然形成的料石補充;廊屋:全長50.20米,有廊屋18間,面闊三開間5.20米,橋面平緩無坡,中軸線與橋邊長條石鋪地,其餘部位小塊石填充。兩端設護牆。樑架用九檁四柱,五架抬梁式,以抱頭梁出檐單挑。橋身外鱗疊兩層風雨板,上層開啓幾何圖案窗,有花瓶、桃、扇、梅花等圖案,形態各異。屋面施方椽、望板、小青瓦合鋪。橋保存完整,結構穩定,是石拱廊橋實物的典型代表。 [1] 
  • 來鳳橋
來鳳橋,位於麗水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北側,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石拱券、廊屋構成。系石拱廊橋,石拱券:拱跨15.5米,矢高5米,由拱券石橫向錯縫壘砌而成,整個拱券呈半圓形。廊屋:全長30米,有廊屋11間,面闊三開間6米,明間為通道,部分廊屋次間設長板及美人靠。當心間西南側設神龕,橋面鋪設塊石。樑架為九檁四柱,中心間脊檁上有“大清道光十八年……”等題記,其他樑架上留有多處“文革”時期的墨跡。橋身兩側鱗疊鋪釘兩層風雨板。屋面施方椽、小青瓦合鋪。 [1] 

處州廊橋木伸臂梁廊橋

  • 永和橋
永和橋 永和橋
永和橋,位於麗水龍泉市安仁鎮的安仁溪上,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屢毀屢建,現存為民國三年(1914年)修建,其後多次維修。橋東西走向,全長126.3米,寬5.6米,高10.65米,系石墩木伸臂簡支梁結構廊橋,有五墩四孔,廊屋42間。中心亭以東為15間,以西為26間。東西端橋頭堡上各立一座三間四桂七樓木構瓦檐坊與廊屋相連。進入門坊,有一道柵欄門,近中央的三號橋墩上,有一間重檐歇山頂橋心亭,民國元年(1912年)重修,樑架結構完整。北側面設神龕,原塑有關公神像。亭內頂部為杉木天花板,中央的鬥八藻井,樸實簡潔,無雕刻裝飾。東西共39縫重檐廊屋,內五架,左右單步用四柱,基本結構相同,細部做法經多次災後重建呈現出差異。 [1] 
  • 濟恩橋
濟恩橋 濟恩橋
濟恩橋,位於麗水龍泉市城北鄉外埲村恩橋自然村,建於清咸豐年間。濟恩橋全長23.05米,寬7.59米,系單孔抬梁式木樑廊屋橋。濟恩橋東北—西南走向,橫跨大貴溪上,淨跨13米。卵石壘砌橋台,一層伸臂梁一端埋入橋台,一端置一組橫木,在橫木上鋪設一層縱平梁;另在一層縱平梁之上架設一組橫貫兩岸的大圓木作為主平梁,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廊屋9間單檐雙坡頂。兩端各有一座封火山牆,中間設門為出入口。橋兩端第一間作廊道使用,南側金、檐柱之間設廊,為甬道。橋中7間設神龕,供觀音等,橋屋天花用彩繪裝飾,北側有格扇窗,格扇窗及牛腿製作工整精巧。橋面為木板鋪設,兩邊設風雨板,小青瓦陰陽合鋪。 [1] 
  • 普濟橋
普濟橋 普濟橋
普濟橋,位於麗水松陽縣玉巖鎮玉巖村村口,明代正德年間始建,清雍正年間修繕,東西走向。系兩孔石墩伸臂木樑廊屋橋,橋長26.5米,寬5.5米,孔跨6.5米。東西兩端橋台及橋墩用條石砌築。廊屋面闊七間,五架樑前後單步梁。通面闊25.9米,明間4.5米,次間3.1米,梢間3.2米,盡間3.4米。廊屋明間和梢間原均為重檐歇山頂,1960年10月修繕時,將梢間重檐歇山頂改為雙坡頂,明間保持原狀,其天花藻井用“卍”字斗拱承託,極具特色。明間4根金柱下端由木質柱礎頂承,其餘各柱子均固定在橋板下面的枕木上。樑架抬梁式,各縫4柱7檁。明間設神龕,舊時供奉大禹王。明、次、梢間檐柱下部置木製欄杆,欄杆高1.5米,欄杆頂部至橋樑外壁疊鱗鋪釘裙板,以擋風雨保護橋身。廊屋兩側設長木凳,盡間三面敞開為通道。 [1] 
  • 龍濟橋
龍濟橋,位於麗水慶元縣隆宮鄉隆宮村,建於明末清初,系疊梁式木伸臂廊橋,東北、西南走向,由伸臂疊梁式木拱架和廊屋組成。疊梁木拱架:淨跨4.90米、高3.60米。橋台外壁由伸臂梁和橫枋木十字交叉重疊,逐級層層挑出以支撐縱平梁系統。在縱平梁系統上橫鋪橋面板墊枋木,再縱鋪橋面板,形成架設廊屋的構架平面。廊屋:全長20.9米,設廊屋六間,面闊三間5米,樑架為九檁四柱。明間為通道,兩次間設長木板凳,美人靠。中心間重檐歇山頂,內施鍋形螺旋式如意斗栱藻井,在天花板中部開啓圓孔,露出層疊斗栱,構成外方內圓。廊屋兩側鱗疊一層風雨板。屋面依次施方椽、望板、小青瓦。據當地長者介紹,該橋東北端通道踏跺上游有三步,下游有七步,故有:“三七步,龍濟橋”之稱。龍濟橋疊梁式的木拱架以及重檐斗栱等構造,型制比較特殊,造型簡補,頗具明代風格,在現存廊橋中比較罕見。 [1] 

處州廊橋木平梁廊橋

  • 環勝橋
環勝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梧桐鄉高演村口,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光緒三年(1877年)重建,東西走向,為三層三檐木平梁廊橋。橋用5根粗大梁木(俗稱過江梁)橫跨溪澗,橋下淨高約5.0米,淨跨3.55米。廊屋長30.6米,寬5.65米,建廊屋11間,橋身木板鋪釘,開啓直欞格窗。位於溪面的三間為三重檐歇山頂,上層為魁星樓,中層為文曲星樓,底層為橋通道。 [1] 
  • 護關橋
護關橋,位於麗水景寧畲族自治縣大漈鄉大漈村南端,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為三層三檐雙孔木平梁廊橋,東西走向,跨沐鶴溪上。橋長26米,寬6.5米,高9米。廊屋9間,七架抬梁式結構,歇山頂。橋面除留1.75米寬廊子作為通道外,餘以木板、梁枋間隔為上、中、下三層,下層為人行通道,中層供行人小憩,上層設一神龕。柱頭平身科一斗三升,部分構件雕刻花卉、捲雲紋飾。塊石築壘橋墩,迎水向砌成分水尖,以7根直徑40釐米“過江梁”承載橋體。 [1] 

處州廊橋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處州廊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合併。 [2] 

處州廊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處州廊橋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龍泉市、景寧畲族自治縣、青田縣、松陽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