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廊橋文化

鎖定
廊橋在中外建築和園林景觀設計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廣泛應用。尤其在中國已經有了約2000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於“廊橋”的記載。浙江泰順更有“廊橋之鄉”的美譽,現存達200多座古廊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羣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中文名
廊橋文化
代    表
泰順廊橋
創造了
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

廊橋文化文化簡介

説起廊橋,人們就會聯想到美國電影《廊橋遺夢》裏麥迪遜郡的“豬背橋”。的確,這部電影喚起了人們對“廊橋”這種橋樑建築藝術的關注和喜愛。
廊橋,又稱虹橋、蜈蚣橋等,有頂,可保護橋樑,同時亦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廊橋、風雨橋、亭橋等。其中木拱廊橋分佈於浙閩邊界山區,尤其在浙江慶元、景寧、泰順等縣,因此被稱為“中國廊橋之鄉”。2005年末,浙江泰順、慶元、景寧和福建壽寧、屏南、福鼎等縣市聯合將廊橋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年9月30日,由福建省屏南、壽寧、周寧和浙江省泰順、景寧、慶元等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廊橋,流傳着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各類橋記、題字、楹聯、詩賦、雕刻、廊畫、書法極其豐富,記載了千百年來浙南地方文化,留下文人墨客佳作。廊橋是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2022年1月,廊橋文化入選浙江省首批100個“浙江文化標識”培育項目名單。 [2] 

廊橋文化慶元廊橋

廊橋文化概況

慶元廊橋,別名屋橋、風雨橋、蜈蚣橋、蝦姑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樑。根據橋體構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
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
其中木拱廊橋(又稱喜鵲窩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只在浙南閩北的麗水、温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發現。
據光緒版《慶元縣誌》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慶元境內現存各類廊橋100多座。
全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全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黃水長橋、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雙門橋和甫田橋,均在慶元境內。

廊橋文化歷史沿革

慶元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橋慶元境內均有分佈。
慶元木拱廊橋構造科學,造型美觀,是古典建築藝術中的奇葩。

廊橋文化建築風格

拱架部分,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交錯成拱,形似“喜鵲窩”。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八”字型榫卯結構體系,具備抗壓、抗側移的作用。
木拱架與廊屋連接部分,用橋兩端四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廊屋頂部,使廊屋與木拱架渾如一體,重心下移至底,穩定重心。
橋面部分,橋面板上依次鋪箬葉、木炭、沙石料,最後砌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築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幾何圖型的窗口,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
慶元廊橋不僅造橋工藝精湛,而且具有廣泛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除了通常意義人們衣食住行所需的交通外,它還與生態環保、休閒娛樂、文賦書畫、民俗祭祀等緊密相關。
慶元廊橋與風水環境緊密相關。古代建築講究風水,把廊橋建造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選址在村莊的水尾。為了“補救風水”,慶元先人把造廊橋作為首選,附之廟堂,植上柳杉、紅豆杉、松、柏、垂柳,互為烘托,宛如屏風,使村落整體形成八卦形環狀單元景觀。人們對趨福避兇的心理追求,形成了村民興建廊橋、自覺保護廊橋和風水林的良好風氣。
慶元廊橋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娛樂之處。慶元廊橋以它獨特的風姿,橫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繫,溝通了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在廊橋上休息聊天、遮風避雨、避暑乘涼、聚會交易,濃厚的鄉土氣息悠然置於青山綠水之間。多少代來,人與橋彈奏着和諧的音符。
慶元廊橋文化底藴深厚。廊橋是顯示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文化品位、人文景觀的特殊場所,一向為文人墨客所鍾愛。各類橋記、題字、對聯、詩賦、雕刻、廊畫、書法一應俱全,豐富多彩。慶元廊橋流傳着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教喻故事、愛情故事、風水故事、帝王神仙趣事等廣為流傳。
廊橋還是人們祭祀的重要場所。廊橋與佛廟、道觀、社堂相結合也是慶元廊橋一大特色。橋中央多設有神龕,供奉最多的是觀音及金童玉女,地方神靈陳夫人、馬伕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橋成為鄉民寄託美好願望之所,或保安康,或求財增壽,或求子添女,或求取功名。橋上的神龕和祭祀活動,給古廊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慶元廊橋也是一部革命史。從1933年到1949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挺進師閩東獨立師閩北獨立師等在慶元頻繁活動,革命前輩的足跡踏遍了慶元的古道廊橋,賦予慶元廊橋紅色的神韻。竹口後坑橋就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與敵發生過一場戰鬥又名“紅軍橋”。
慶元廊橋自產生就屬於民眾共有性,其公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築難以比擬的,是一種人性化的古典建築。建橋修橋護橋的資金絕大多數是募捐集資為主,家族民建為次,官資民助為輔。
慶元廊橋是慶元古代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慶元廊橋不僅是慶元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廊橋文化大事記載

加強了廊橋文物保護工作,如龍橋、後坑橋、蘭溪橋嫋橋等得到及時修復,二十多座廊橋被列入國家、省、縣級文保單位;
2004年成立了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和古廊橋保護與開發協會,並全面開展了廊橋普查工作;
2004年、2007年縣政府兩度與各鄉鎮部門簽訂廊橋保護責任狀;
2004年,慶元縣舉辦了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並與相關縣市聯合簽署《關於開展浙閩兩省木拱廊橋保護研究與開發區域合作的倡議書》;
2005年,慶元后坑木拱廊橋保護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並於2007年5月在慶舉辦頒獎典禮;
2007年發起古廊橋愛心認護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廊橋保護,已有五座廊橋得到認護或認修;
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分別於2004年8月和2006年10月到慶攝製廊橋專題節目,浙江電視台《亞妮專訪》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福建海峽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於2008年1月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
縣裏先後製作了廊橋IP電話卡、廊橋撲克和名片進行宣傳;
2007年編輯出版發行《中國廊橋之都——慶元》一書;
2007年,縣城動工重建元代蒙州橋,使古代建橋工藝再次重現。
2008年1月,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
2008年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慶元廊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慶元廊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慶元廊橋保護、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將極大促進本縣旅遊、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更好地使慶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諧、永續發展的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

廊橋文化主要特點

數量最多
慶元有各類廊橋97座,其中木拱廊橋21座,平梁廊橋26座,石拱廊橋50座。慶元廊橋的數量,分別佔了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強,是全國廊橋最多的縣。(注:廊橋主要存在於浙南、閩北地區)
時間最早
慶元廊橋 慶元廊橋
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是目前全國有文字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栱廊橋,始建於北宋天聖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比北宋青州(史稱木拱橋最早的發祥地)出現的虹橋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100多年,而且比現存各地發現的木拱橋始建最早的記錄——閩清合龍橋早110多年。假如能夠加以證實,那麼《中國古橋技術史》木拱部分將因慶元的發現而改寫。另外,我縣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極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都有(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據文字記載,始建於宋代的有甫田橋、雙門橋,始建於元代的有蒙淤橋、半路亭橋詠歸橋,其餘則分別建於明、清時代。而且,我縣木拱廊橋國保、省保、縣保一應俱有,文保體系在全國最為完整。
質量最高
在各類廊橋中,木拱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只在浙、閩兩省的麗水、温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所發現,總數僅為100座左右。現存於我縣境內的如龍橋,建於明天啓五年(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81年曆史,如龍橋的結構複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全國木拱廊橋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廊橋文化構造特徵

慶元廊橋 [1]  在構造上非常科學,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型結構,雖無一釘一鉚,卻牢固異常。二是橋兩端4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到廊屋頂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穩定了重心。三是橋面板上先鋪箬葉,箬葉上鋪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鋪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此外,從慶元廊橋看,其“三折邊”、“五折邊”、“交叉木”的木撐拱構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

廊橋文化審美情趣

慶元廊橋 慶元廊橋
慶元廊橋集山、水、屋、橋於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淵源,在驚歎自然造化與巧匠神工之餘,又能激起縷縷思古之幽。從建築學的角度看,慶元廊橋熔傳統樓台軒榭的建築風格和造橋技術於一爐,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鈎心鬥角,橋身則單孔橫跨,缺月欲圓。從視覺的角度看,廊橋之美還在於山水之勝,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綠樹掩映之間,一座閣樓高聳的廊橋忽然映入眼簾,真有如入蓬萊仙境的感覺。水為山之魂,水為橋之侶,橋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鏡,或猛浪奔巖,遠遠望去,整座廊橋如長虹卧波,又似蛟龍出水,與其周圍的山水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從廊橋的用途看,有的用於村莊攔護風水,有的作為善舉的憑證,有的用於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樣,由於歷史久遠,每當登臨時,總會臨風懷想,感慨良多,你會想到多少個風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廂,在廊橋中幽會;你會想到多少次少婦送郎,依依惜別,留下許多深閨春怨;還有挑夫健婦的足跡及落魄書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
總之,慶元廊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最理想的去處。 [1] 

廊橋文化泰順廊橋

廊橋文化概況

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
泰順民間橋樑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木拱廊橋結構圖 木拱廊橋結構圖
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歎!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樑專家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於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樑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中三座橋仍保存於世,而汴水虹橋卻只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廊橋文化廊橋代表

北澗橋 北澗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7米,寬5.37米,淨跨29米。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
北澗橋頭有許多商業店鋪,是村民們的商貿場所。橋的東邊原來有一座戲台。按當地的風俗習慣,年初時,鄉民們要到臨水殿、陳大翁宮裏許願,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閤家團圓。到了年底,就進行還願,並且還要抬陳十四和陳大翁的神像到北澗橋頭的戲台前看戲。這個活動前後歷時四天。
採用編梁式構造的北澗橋氣勢如虹, 橋屋也是廊橋工匠們精心構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從功用來講,增加了橋拱的壓力,使之更穩固;也起到了防護風雨的作用。同時,橋屋各部位的藝術處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屋脊裝飾等,增加了橋樑的整體美感效果。
溪東橋 溪東橋
溪東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淨跨25.7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
溪東橋距北澗橋約一里,因橫跨東溪而得名。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峯,一為獅子峯,一為將軍峯。據當地人講,此橋及周圍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在這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秀美、輕靈
三條橋 三條橋
三條橋,位於洲嶺鄉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樑,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樑。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薛宅橋 薛宅橋
三魁鎮薛宅橋,位於三魁鎮薛內村,建於咸豐六年(1856年),疊梁拱式木廊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載入《中國橋樑史話》。1986年浙江省文物局撥款和羣眾集資重修。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永慶橋
永慶橋 永慶橋
三魁鎮戰洲下溪坪村的永慶橋,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境內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1994年列為泰順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廊橋文化發展歷史

泰順編梁式木拱廊橋源出何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源於宋代,所以似乎很自然地聯想到宋室南渡時,大批人士入遷泰順時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就是説,泰順是在宋室南渡工匠入山後才出現編梁式木拱廊橋。這個觀點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沒有人懷疑過。泰順廊橋的發展脈絡是否如推斷的那樣呢?
研究泰順木拱廊橋,三條橋不可遺忘。原泰順文博館館長夏碎香十幾年前在查閲《分疆錄》時,發現了三條橋在清朝重修時發現唐瓦的記載,爾後在三條橋屋檐上發現了宋“紹興”年間的瓦片。唐瓦的記載和宋瓦的發現,為研究三條橋的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如果説“三條橋的歷史源於唐”可以確定的話,那麼,唐時的三條橋是否就是編梁式木拱廊橋?顯然,這還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泰順文博館現任館長張俊多年來一直從事木拱廊橋的研究。對 “南方編梁式木拱廊橋由北方傳入”的觀點,張俊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張俊認為,泰順木拱廊橋歷史發展脈絡鮮明。三條橋在清道光年間重建時,發現有唐代貞觀年號的瓦片。經過實地考察,又在橋上發現了刻有宋紹興七年(1137)的瓦片,還在上游10餘米處的石壁上發現唐宋時期的舊橋遺址。從遺址的柱孔結構來看,它與明清時期的木拱橋結構有相似之處。
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專家沈為平和早年就已與泰順結緣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劉傑多次深入泰順考察,他們正是通過對不同結構的廊橋的考察,尋找泰順廊橋的發展脈絡。經過實地考察和大量求證後,他們認為,泰順木拱廊橋並非由北方傳入,而是本地土生土長的產物,是本地先民的創造。因為至少在泰順,有一整套由梁橋發展到木拱廊橋的橋樑類型,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體系,而在北方卻沒有發現這麼完備的發展體系。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也對泰順木拱廊橋源出何處進行了一番尋蹤。2001年10月,央視科教頻道到泰順拍攝專題片《虹橋尋蹤》時,曾對泰順境內的主要姓氏進行了一番“尋根問祖”。結果發現,沒有一個姓氏是在宋室南渡時由北方中原地區遷入泰順的。不過,這只是泰順一地的情況,不排除其他有木拱廊橋的地區在宋室南渡時有北方人士入遷的可能。因此,“泰順的木拱廊橋由北方傳入”的説法只是一種猜測而已,而“泰順木拱廊橋是本地先民創造”的論斷卻具有翔實的考證依據。同時橋樑專家們認為,泰順山區由於經常發生山洪,結構簡單的橋樑容易被水沖垮,長期的造橋經驗的積累也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發明虹橋結構。另外,根據專家們的考察研究,泰順木拱廊橋也並非是汴水虹橋的再現。早在虹橋出現在舟楫繁忙的汴水上時,如“新月出雲”的泰順木拱廊橋可能已經誕生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

廊橋文化文化特色

泰順廊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閃爍着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泰順廊橋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藝術的的角度看都堪稱一流,它的堅固使其數百年來穩居江面,它的美妙使無數遊人為之傾倒。
以著名的泗溪姐妹橋為例,溪東橋始建距今434年,北澗橋也有329年,兩橋距離僅僅一華里。雖然相差百年,相傳都是景寧縣上標張氏師徒所建。兩座橋都是用兩層拱架, (上層拱架用“節方形拱骨,下層用圓形九節拱骨)以貫穿、搭置、別、撐、頂、壓的力學原理構架成穩固的橋體,兩端拱趾各自支架在兩側橋台上橋台用花崗砌疊在兩邊山崖之上,橋的兩頭拱架還撐扦着三角形木架以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防止風雨侵蝕,橋身兩側都用紅色油漆的木板遮蓋。這種極其精細巧妙的構造,橋樑專家考察後認為在諸多木樑中就找不出一根虛設的木料,每根都有它的作用。古人用這種三角力學的原理建造廊橋,所以它的主體部分不用釘子,也不用榫鉚,看來很簡單,可她們經受過三, 四百年的颱風、山洪的考驗還安然無恙,這就是最大的科學所在。 除此之外,當枯水時兩橋水平均線僅相差米許,山洪暴發時東、南、北三溪都在“上江洋” 中間地帶匯合,這時水面平,抵消了流水的衝力,因而大大減弱了中垮橋樑的危險性。這也正是古人聰明才智的體現。就外觀而言,北澗橋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而溪東橋則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這種恢宏之勢正是我中華民族文化的典範,與西方的廊橋截然不同。
此外,泰順廊橋的文化也體現在其古樸的民風和民俗之中。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温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眾。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並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衝。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門神神荼和鬱壘,尉遲恭秦瓊,也有義薄雲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財的財神爺趙公明。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説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卜,擺上一整隻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祈福。

廊橋文化歷史地位

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
廊橋的特點是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於一身,它不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還提供了許多其他功能如置景、遊覽、避雨、納涼等。在我國的古典園林設計中對此也有頗多運用和借鑑,就如很多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水景營建。它給我們更多的是美的享受。毫不誇張得説,“廊橋”是古代建築景觀設計史上的瑰寶。而泰順能夠被世界橋樑專家們譽為“世界廊橋之鄉”,就是因為此地古廊橋無論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歷史、藝術價值都堪稱世界之最。
泰順廊橋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泰順古代的廊橋工匠,他們“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橋”,運用嚴謹的工藝和不凡的智慧進行大膽創新,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終於創造出飛橋無柱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改變了“ 臨川病涉”的窘境,為人們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時氣定神閒的自信。

廊橋文化景寧廊橋

廊橋文化概況

環勝橋 環勝橋
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西南部,地處浙閩交界地。民國《景寧縣續志》載:“津樑之設,觀政以見民德”,至1992年全縣共有民間橋樑368座,共長8632米,其中明清代造77座,景寧擁有木拱、木平、石拱廊橋總量為68多座,其中木拱廊橋有6條。

廊橋文化廊橋代表

有大赤坑橋、馬仙樓橋、林坑樓橋、大漈胡橋、東坑下樓橋、大地橋、清風橋、回龍橋、廣濟橋、廣安樓橋、長灘橋、龍潭橋、同善橋等。景寧廊橋較多的是東坑鎮,依然留存着12座廊橋,其中9座廊橋 仍保留着相當的使用功能。木拱廊橋在世界上享有美譽,但分佈地域小,留存數量更少。東坑鎮擁有如此眾多的“古橋遺珍”,堪稱我國廊橋之鎮!
東坑鎮的12座廊橋分別是東坑上橋、東坑下橋、白鶴橋、平橋、龍潭橋、北溪橋、接龍橋、懷勝橋、畲橋等9座貫木拱廊屋橋和徐礱橋、馬坑橋、雙溪橋、基隆坑橋4座木平廊屋橋。每一座廊橋都有自己的舊聞軼事。
2009年12月2日,景寧縣獲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廊橋之鄉”稱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