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鎖定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是歷史學家沈志華創作的歷史學論文集,首次出版於2013年2月。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一書,收錄了沈志華髮表過的九篇關於中國1956—1957年的歷史專題論文,這些論文獨立成篇,但彼此之間又有着密切的邏輯關係。與以往研究這段歷史的論著相比,該書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聯繫在一起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1] 
作品名稱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作    者
沈志華
創作年代
當代
類    別
歷史學論文集
首版時間
2013年2月
字    數
380千字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內容簡介

為什麼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會轉變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為什麼中共八大在1956年確定了擴大民主、加強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設的方針路線,到1957年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麼毛澤東已經看到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弊端,到頭來還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轍;為什麼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卻做出瞭如此選擇,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波蘭、匈牙利危機中,中國充當了什麼角色?《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試圖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獻史料,描述這一歷史過程。 [2]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作品目錄

序言:轉折還是選擇——如何估計1956-1957年的中國
第一章
知識分子會議:中共的認識和政策調整
第二章
非斯大林化:蘇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應
第三章
反冒進:中共關於經濟建設方針爭論
中共對知識分子地位的再認識
動員全黨解決知識分子的問題
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政策調整
知識分子的雙重反應和精神訴求
蘇共二十大路線的實質
非斯大林化現象的由來
中共對蘇共二十大的反應
毛澤東主張反“右傾保守”
周恩來提出反“急躁冒進”
中央決定改變經濟建設方針
來自莫斯科的意見支持周恩來
反冒進在中共全會的集中表現
第四章
中共八大:為什麼不提“毛澤東思想”
第五章
“波匈事件”:中國的反應及態度轉變
第六章
周恩來穿梭外交:中國開始介入東歐事務
毛澤東本人提出和贊同的建議
來自斯大林和蘇共中央的壓力
中共對反“個人崇拜”的態度
蘇聯要求中共協助處理東歐問題
中共對波蘭危機的看法和立場
毛澤東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
波蘭危機和匈牙利動亂的餘波
周恩來三國之行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新的基礎上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第七章
人民內部矛盾:中共對東歐危機的思考
第八章
“開門整風”:毛澤東決心整頓共產黨
第九章
莫斯科會議:走到頂點的中蘇同盟關係
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不同聲音
“波匈事件”和斯大林問題再討論
中國社會的反應和“少數人鬧事”
中共採取的各種讓步和安撫措施
毛澤東特別強調要注意思想動向
毛澤東着手解決“人民內部矛盾”
整風動員引起兩種根本對立的反應
劉少奇與毛澤東的不同關注
毛澤東決定提前進行“開門整風”
毛澤東主張開會解決問題
中共為開好會議所做的努力
毛澤東在莫斯科“指點江山”
附錄一 徵引和參考文獻
附錄二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後記 [3]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成書過程

2000年,沈志華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學期間,受金觀濤劉青峯陳方正幾位朋友委託,在國內組織一批學者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經過幾年的討論、交流,到2009年,這套10卷本的國史稿已有7卷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沈志華擔任寫作的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這套書出版後,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不少人希望能再大陸出版和發行,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於是,廣東人民出版社提出,希望沈志華能夠把所寫與第三卷內容有關的在大陸已經發表的論文合集出版。
沈志華雖表示同意,但一則手頭事情太多,沒有精力編輯論文集。二則也不知道費了半天勁到時是否能夠出版,便將自己所發表過的論文統統交給出版社,由他們去挑選、彙編、送審,沈志華自己只是寫了一個導言。合同簽訂後,沈志華就沒再過問此事。未曾想,三年後出版社通知沈志華説,該書已經通過審查,經過修改便可以出版了。這樣,沈志華不得不投入編輯工作了。
編輯工作並不複雜。所選9篇論文,都是在大陸發表過的。由於時間有限,再加上書稿已經審查,不宜有大的改動。沈志華做的編輯工作主要有兩點:一是按照寫一部專著的要求,對全書章節標題和書寫形式進行了調整,內容基本未改動。由於原來是單篇論文,出於敍事邏輯的考慮,有些同樣的史料的使用上會出現重複。二是對全書的註釋進行了核對和梳理,糾正舛誤,統一格式。 [4]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作品思想

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10月25日上午,赫魯曉夫在一次只有蘇聯代表參加的秘密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演講。這個演講對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行為進行了大量批判,這個報告不僅給蘇共帶來巨大的衝擊,也給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在該書中,沈志華認為,1956年初,中共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蘇共二十大提出新方針,中國以及社會主義各國的歷史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歷史提供了一個機會,“社會主義道路究竟走向何方,這是需要並可能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比較,中共領導人也確實開始了探索。”但是為什麼毛澤東已經看到了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到頭來還要重蹈覆轍?作者希望通過當時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分析來解答這些問題。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留下很多後遺症,斯大林死時的蘇聯已經到了不能不改革、給民眾鬆綁的地步,經濟上的戰時社會主義模式儘管帶領蘇聯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巨大,“斯大林去世前後的主要生產指標幾乎都低於十月革命前”。在這個背景下,中共高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主張超速實現工業化發展的方針得到了遏制,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主張穩健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張取得了蘇聯的支持,“這是周恩來與毛澤東之間少有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面衝突。”這本是一次中國擺脱斯大林高度集權模式的機會,但波匈事件的發生突然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波匈事件實際上是東歐國家長期以來積累的與蘇聯的矛盾和對斯大林模式不滿的總爆發,而打開潘多拉盒子的就是蘇共二十大以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其核心問題是這兩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斯大林模式的高度不滿,民眾要求擺脱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提高工資福利,並要求落實民主制度。由於赫魯曉夫在處理這兩次突發事件時的能力不足,他主動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請教處理意見,對波蘭波茲南事件以和平方式解決,對匈牙利事件進行第二次出兵和武力鎮壓,這些決策背後,中共領導人都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波匈事件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開始“問鼎”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領導地位,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在蘇聯莫斯科召開了世界共產黨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指點江山”,這使赫魯曉夫開始從對中國的感恩轉變為警惕,警惕中國挑戰蘇聯地位,成為國際共產陣營的領導者。
在該書中,沈志華指出,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利益關係,他們之間存在一種掌握“馬克思主義”正統性的是非之爭,簡言之,“真理只有一個,誰掌握了真理,誰就有能力和資格取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毛澤東深知,儘管中共在理論上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蘇共,但在經濟實力上面中國還是非常薄弱,加上蘇聯人造衞星上空和15年超過美國的口號,都極大刺激了毛澤東要在經濟建設上面大幹一場的決心,但他是一個對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所知不多,他所能做的自然就是大搞羣眾運動的建設模式,這為後來他主導“大躍進”運動埋下了伏筆。 [1]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作品評價

這本書的標題起得非常好,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是1956年到1957年,中國處在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第二個,當時的國際背景——東歐和蘇聯,也處在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第三,讀者讀這本書時會發現,中共黨內從1955年一直到1957年,也處在一個分歧狀態,當時中央高層領導分為兩派,兩種觀點在那時也是出於選擇的狀態。(《炎黃春秋》副總編輯徐慶全評) [5]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出版信息

2013年2月,《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由廣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8]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2013年2月
廣東人民出版社
978-7-218-08481-7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作者簡介

沈志華,男,漢,1950年生,曾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專業。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兼任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研究專長:冷戰史。研究方向為中蘇關係。 [6]  著有《斯大林和鐵托——蘇南衝突的起因及其結果》《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問題研究1917-1991》等。 [7] 
沈志華 沈志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