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虎頭海雕

(鷹科動物)

鎖定
虎頭海雕是隼形目鷹科海雕屬鳥類,別名虎頭雕、羌鷺、海雕。體型碩大。嘴特大,黃色;體羽大都黑褐色,具灰褐色縱紋;額、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均為白色;下體濃褐色,胸羽有淡色縱紋;尾楔形;尾羽有14枚;虹膜、蠟膜、跗蹠和趾均為黃色;爪黑色。 [8] 
虎頭海雕分佈於俄羅斯東部、朝鮮、韓國、日本。在中國僅東北、華北有相關記錄。主要棲息於海岸及河谷地帶,有時也沿河流進入離海較遠的內陸地區。以大馬哈魚、鮭魚和鱒魚等魚類為食,偶爾捕獵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也吃腐肉。一夫一妻制,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在4—6月份。多在河谷地帶的高大喬木頂部枝杈上或較粗的側枝上築巢。窩卵數1—3枚,2枚較為多見,孵化期38—45天。 [9] 
虎頭海雕的分佈區狹窄,種羣數量稀少,又因棲息地改變、工業污染及過度捕撈魚類,其食物來源收到影響,瀕臨絕滅。 [9]  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0]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1] 
中文名
虎頭海雕 [1] 
拉丁學名
Haliaeetus pelagicus
別    名
虎頭雕
海雕
羌鷲
外文名
Stellers Sea Eagl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鷹科
海雕屬
虎頭海雕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3]  [7] 
同義學名
Aquila pelagica

虎頭海雕動物學史

虎頭海雕分類

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4張)
虎頭海雕是鷹科海雕屬的一個物種。虎頭海雕最初在1811年由普魯士(今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命名為Aquila pelagica。1824年,荷蘭博物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將該物種命名為Falco leucopterus。英國鳥類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在1849年將該物種歸入海雕屬(Haliaeetus)。
虎頭海雕是單型種(即無亞種區分)。早期分佈於朝鮮半島地區的一些種羣因其成體除尾巴外都為黑色,而被命名為虎頭海雕朝鮮亞種(H. p. niger)甚至是獨立種,但後期研究證實虎頭海雕朝鮮亞種的羽色只能代表一種較為罕見的性狀,因此該亞種現已被視為無效亞種。

虎頭海雕系統發育

海雕屬可能是現存鳥類中最古老的屬,該屬在中新世就已經存在。海雕屬可能起源於孟加拉灣地區,當時此處為一片開闊的淺海。在鷹形目(Accipitriformes)中,海雕屬是一個物種較少的屬。海雕屬物種雖然與舊世界禿鷲亞科(Aegypiinae)和雕亞科(Aquilinae)都具有較大的體型與類似的身體比例,但實際上海雕屬與禿鷲亞科與雕亞科關係較遠,其相似的性狀是趨同演化的結果。相反,形態與海雕屬相差較大的鵟亞科(Buteoninae)和齒鷹亞科(Milvinae)與海雕關係較近。海雕屬開始時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單系的,漁雕屬(lchthyophaga)是海雕屬的姐妹羣。但後期分子生物學研究推翻了此觀點,海雕屬被視為並系羣,並且包括漁雕屬作為海雕屬的一個衍生支系。海雕屬在基部分成兩個單系羣:一個熱帶組和一個温帶組。虎頭海雕屬於温帶組這個單系羣。而虎頭海雕支系和白頭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與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構成的支系在300~400萬年前分化。

虎頭海雕形態特徵

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9張)
虎頭海雕頭部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縱紋,看似虎斑,因而得名。體型碩大,特徵為有一黃色的特大鳥喙,它的體羽主要為暗褐色,虹膜、嘴、腳均為黃色,爪黑色。前額、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為白色。朝鮮亞種前額和翅小覆羽不為白色,體色亦較暗。它的尾羽有14枚,比同屬的其他海雕多2枚。飛翔時從上面看,腰部、尾羽和兩翅前緣的白色與黑色的兩翅以及其餘上體呈鮮明的對比;從下面看,白色的翼緣,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與黑色的下體的對比也很強烈。 [2] 
它們鋭利的雙眼、強而準確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現鮮豔的橘黃色,無論凌騰高空,或是停歇於枝頭、海濱,都展現出王者的不凡氣度與神氣。
成鳥虹膜、嘴、蠟膜、跗蹠和趾均黃色,爪黑色。幼鳥虹膜褐色,蠟膜和嘴深黃色,嘴峯藍灰色,跗蹠和趾淡黃色,爪黑褐色。 [2] 
大小量度:體重♂4850克,體長♂1012毫米,♀1045毫米;嘴峯♂68毫米,♀66-72毫米;翅♂575毫米,♀625-643毫米;尾♂337毫米,♀355-410毫米;跗蹠♂100毫米,♀100-111毫米。(注:♂雄性;♀雌性) [2] 

虎頭海雕近種區別

虎頭海雕
白尾海雕
白頭海雕
白腹海雕
體重♂4850克,體長♂1012毫米,♀1045毫米
體重♂2800-3780克,♀3750-4600克;體長♂840-850毫米,♀860-910毫米
體長85-110釐米,翼展180-220釐米,雄性體重3500-4000克,雌性體重4500-6000克
體長710-840克
頭部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縱紋,看似虎斑
頭、頸淺黃褐色;上體暗褐色,背具黑褐色點斑;胸、腹褐色,羽緣淺淡;尾羽白色
成年的白頭海雕身體呈棕色,尾部和頭部呈白色,腳趾短,尖端有鈎爪。它的喙、腳和虹膜均呈鮮黃色
飛翔時從下面看,通體除飛羽和尾羽的基部為黑色外,其餘全部為白色,黑白分明,極為醒目
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白頭海雕 白頭海雕
白腹海雕 白腹海雕

虎頭海雕棲息環境

虎頭海雕主要棲息於海岸及河谷地帶,有時也沿着河流進入到離海較遠的內陸地區。海拔高度3600米-3800米。 [2]  [3] 
在沿海和內陸靠近較大的河流(主要在較低的河段)或湖泊附近繁殖,那裏有成熟的樹木。在俄羅斯的馬加丹州,沿海岸成功繁殖的配對似乎比沿河成功繁殖的配對產生更多的雛鳥,並且沿海岸配對的平均育雛規模更大。 在秋天,虎頭海雕在死鮭魚豐富的河流上覓食。在冬季中旬,俄羅斯的虎頭海雕傾向於留在海岸上,除了冬天在堪察加半島沿温泉進入內河和庫里爾斯科耶湖(Kurilskoye)。主要棲居在淡水附近,但約有35%的虎頭海雕遷徙至山區。 [3] 

虎頭海雕生活習性

虎頭海雕遷徙

大部分虎頭海雕在冬季來臨時都會往南遷至日本千島羣島和北海道越冬。 [2] 

虎頭海雕習性

虎頭海雕飛行緩慢,常在空中滑翔、盤旋或者長時間地站在岩石岸邊,喬木樹枝上或者岸邊的沙丘上。冬季成羣活動,時常滑翔、盤旋於天際,行動極為機警。冬季成羣活動,是海灣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目光機警,隨時注意獵物的動向,行動敏捷,往往一擊即中。虎頭海雕在捕食時,會在水面6-7米處盤旋,或在淺水處等待。 [2] 

虎頭海雕食性

主要的食物是魚,尤其是鮭魚和鱒魚,除了魚類外,它們亦有時會捕獵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也吃腐肉。它們也會捕獵年輕的海豹。雖然很少有人對其覓食的習性進行研究,但它們的食物大致跟它們的近親白頭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但不象漁雕、鶚等那樣食性比較專一,也吃野鴨、大雁、天鵝等大中型鳥類和野兔、鼠類、狐等中小型哺乳類,以及甲殼類動物、幼海豹和魚、海獸等動物的屍體等。 [2] 

虎頭海雕叫聲

叫聲深沉而嘶啞,能使人聯想起猛虎的狂嘯;粗啞吠聲kyow-kyow-kyow;爭奪食物或停歇時發出強烈的kra, kra, kra, kra叫聲。 [2] 

虎頭海雕分佈範圍

非繁殖地: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韓國。
留鳥:俄羅斯聯邦(東亞區)。
非繁殖地(遊蕩):美國。 [3]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朝鮮及庫頁島、阿穆爾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島越冬於日本北海道、琉球羣島,阿留申羣島、科迪亞克島和朝鮮。中國產於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台灣。本種在黑龍江洪河沼澤自然保護區有分佈,但無繁殖確證。其餘大部地區均為旅鳥,偶在台灣越冬。 [2] 
中國僅有指名亞種,極為罕見,僅記錄於河北灤南、山西榆次、遼寧大連和營口、吉林琿春、黑龍江撫遠,以及台灣新竹和嘉義等地。除台灣為迷鳥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況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遼寧可能為夏候鳥,河北可能為冬候鳥,山西可能為旅鳥 [2] 
虎頭海雕分佈圖 虎頭海雕分佈圖

虎頭海雕繁殖方式

虎頭海雕的求偶季節為2-3月間,是標準的一夫一妻制,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為4月-6月,在繁殖期,虎頭海雕營巢於河谷地帶,偶爾在海岸岩石上營巢,巢多置於高大喬木頂部枝杈上或較粗的側枝上,較為固定,一般多年使用,它們會不斷輪流使用這些巢。但每年都要進行修理和補充新的巢材,巢也逐漸變得越來越龐大。鳥巢高度一般約為150釐米,直徑最多可達250釐米,形狀為盤狀,主要由枯枝構成。
虎頭海雕每窩產卵1-3枚,通常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稍微綴以綠色。孵化期為38-45天。雛鳥為晚成性,每年5-6月幼鳥孵出,其絨羽呈灰色或白色。在成長期間,絨羽會轉為棕色的羽毛。大約經過70天后生出羽翼,離巢期8至9個月。在約4到5歲時,幼鳥才正式開始踏入性成熟的階段。到了8至10歲時,小虎頭海雕才正式長出成鳥的羽毛,此時亦正式踏入成鳥的階段。野外虎頭海雕的壽命為20-25年。 [2] 

虎頭海雕亞種分化

虎頭海雕(2亞種)

中文學名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虎頭海雕朝鮮亞種
Haliaeetus pelagicus niger
Heude, 1887
2
虎頭海雕指名亞種
Haliaeetus pelagicus pelagicus
Pallas, 1811
[4] 

虎頭海雕保護現狀

虎頭海雕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3]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5]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6] 

虎頭海雕種羣現狀

2012年虎頭海雕的全球種羣數量估計約為4600~5100只,其中包括1830~1900對繁殖個體,相當於3600~3800只成熟個體。2014年虎頭海雕全球種羣數量估計為6000~7000只,大致相當於4000~4670只成熟個體。虎頭海雕的種羣數量仍在持續下降,種羣可能處於中度衰退狀態。在對鄂霍次克海北部、日本北部北海道越冬、薩哈林島以及俄羅斯阿穆爾州的調查顯示虎頭海雕的繁殖能力與種羣數量都在下降,且部分地區下降趨勢明顯。

虎頭海雕致危因素

在俄羅斯,虎頭海雕受到水力發電項目開發,擬議中的石油化工行業大規模在沿海和離岸地區開發,以及木材採伐造成的環境污染與棲息地退化的威脅。靠近水源的工業污染和高水平的DDT(有機氯類殺蟲劑)/DDE(二氯二苯二氯乙烯),多氯聯苯和重金屬是對該物種進一步的威脅。日本與俄羅斯的過度捕撈會導致虎頭海雕為了尋找食物而更多地進入內陸地區,撿食獵人留下的梅花鹿遺骸,並可能因進食過程中攝取鉛彈而導致鉛中毒。在薩哈林島,棕熊對雛鳥的捕食、惡劣天氣、過度捕撈導致的食物短缺、棲息地退化、人類活動對其築巢行為的干擾,以及疾病寄生蟲都會對虎頭海雕生存構成威脅。一些地區對虎頭海雕的直接狩獵也對其構成威脅。

虎頭海雕保護措施

虎頭海雕在俄羅斯、日本、中國和韓國受到法律保護。虎頭海雕在俄羅斯的幾個保護區受到監測,包括馬加丹國家自然保護區、克羅諾茨基國家保護區、克羅諾茨科亞湖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卡瓦野生動物保護區、奧列爾和烏迪爾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朱古德、珊塔爾斯基與科姆索莫爾斯基自然保護區、波羅奈斯基、庫里爾斯基保護區。

虎頭海雕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大的雕:世界上最大的雕是虎頭海雕,重5-9公斤,翼展2.2-2.45米。(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