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聯國際兒童院

鎖定
蘇聯曾先後在瓦斯基諾、伊萬諾沃、莫尼諾建立過三所國際兒童院。前後三所國際兒童院雖然實行了不同的院內生活學習與院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但是按照蘇聯10年一貫制的教育制度實施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它們為孩子們各方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礎,產生了終生的影響。
中文名
蘇聯國際兒童院
外文名
Soviet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homes

蘇聯國際兒童院創辦背景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勝利。1919年3月,共產國際建立。為支持各國的革命運動,保護、撫養和教育各國共產黨和革命者的後代,蘇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準備發起創辦國際兒童院。
1926年,瑞士女共產黨員曼託娜·莫澤爾將其父親——著名的莫澤爾鐘錶公司經理留下的遺產,捐獻給蘇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以資創建國際兒童院。在共產國際及蘇共中央領導人之一、蘇聯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主席斯塔索娃的組織籌劃下,1929年8月1日,國際兒童院在莫斯科南郊的瓦斯基諾落成。這一天正好是世界各國勞動者在共產國際的紅色旗幟下,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的紀念日,因而瓦斯基諾兒童院亦稱“國際紅日兒童院”、“國際八一兒童院”。這個兒童院最初可接收六七十個孩子,後來隨着人數的不斷增多,斯塔索娃倡議在距莫斯科以東300公里著名的紡織工業城市——伊萬諾沃建立新的國際兒童院,得到伊萬諾沃市老布爾什維克協會的熱烈呼應。

蘇聯國際兒童院歷史發展

1929年8月20日,數萬名伊萬諾沃工人在紀念1905年革命的集會上,號召為建立新的國際兒童院募集資金,隨即開始了堅持幾年的星期六、星期日義務勞動。伊萬諾沃市工人羣眾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各地做出了榜樣。很快,莫斯科、列寧格勒、哈爾科夫及其他城市的羣眾,也以同樣的形式為建設兒童院捐款。1931年,由巴爾胡洛夫設計的兒童院開始施工。1933年5月1日,一所規模大、設備全的兒童院竣工。為表彰斯塔索娃,兒童院被命名為伊萬諾沃斯塔索娃國際兒童院,又稱國際第一兒童院,當年夏,瓦斯基諾國際兒童院的孩子全部遷移至此。1937年,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又在莫斯科市郊莫尼諾建立國際第二兒童院。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共產國際為了支持中國抗戰,決定將莫尼諾國際兒童院定為專門接收中國孩子用。1941年,由於中國國內局勢的變化和世界戰爭的影響,莫尼諾國際兒童院關閉,孩子們又重返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由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領導的兒童院劃歸蘇聯紅十字會管理。幾十年來,國際兒童院共培養近30個國家,70多個民族的2000多名兒童。還有300多名亞非拉等地的兒童在那裏學習。校名已改為“國際住宿學校”。
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後,大批革命者遭到屠殺,許多人被迫隱姓埋名,轉入“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一批烈士的遺孤和革命者後代流離失所,陷入極其悲慘的生活境地。
為了保護和撫養這一批孩子,黨組織決定,將流落在各地的孩子,陸續送到蘇聯國際兒童院。其中極少數孩子從法國轉道蘇聯或從大連、東北到達蘇聯外,絕大多數經由新疆赴蘇。新疆軍閥盛世才阻斷這條國際通路後,被送往蘇聯去的孩子也大大減少。1941年,最後一批中國孩子到達蘇聯。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近百名中國孩子(其中有20多人出生於蘇聯)在國際兒童院受到教育,不斷成長。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時時關心着這批在蘇聯生活的孩子。1946年1月8日,毛澤東給蔡博同學的信中寫道:“希望你們一天一天成長,壯健,愉快,進步;並望你們團結一切留蘇的中國青年朋友,大家努力學習,將來回國服務。”這一切使孩子們深受鼓舞。
1950年中國與蘇聯政治局達成協議:凡在18歲以下的孩子都送回中國;18歲以上的青年由他們自己決定是否回國。孩子們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懷抱,在這塊父母生長又為之戰鬥灑過熱血的土地上默默辛勤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