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鎖定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流行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是蘇州道教音樂的代表,屬於正一派道樂,歷史可追溯至西晉,它繼承了古代音樂的傳統,吸取了廟堂音樂等成分,還受到堂名音樂、江南絲竹崑曲吳歌等吳地音樂藝術形式的影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與齋醮法事的演道過程是渾為一體的整體藝術,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 [2] 
2006年5月20日,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8。 [3] 
中文名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江蘇省蘇州市
遺產編號
Ⅱ-68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歷史淵源

漢魏時期,道教初創,吳郡一帶即有活動,隨後建成大量道教宮觀,蘇州成為道教活動歷史悠久而興盛的地區。玄妙觀建於西晉咸寧二年(276年),是正一派在江南的重要宮觀,被稱為“正一叢林”。
吳地民間的原始宗教和荊楚巫俗,對蘇州道教音樂都有很大的影響。至南北朝,寇謙之道士為使道教“取悦於上,近俗於眾”,創制《雲中音誦》,將經文改寫為韻文,將直頌改變為音誦,開始有了比較規範的音樂化的韻腔和器樂伴奏。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明代,正一派進入鼎盛時期,它重齋醮,近民俗,正一派齋醮音樂隨之產生。它既繼承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的傳統,又吸取了廟堂儀典、民族祀禮音樂的成分,逐漸形成了以表達神仙信仰為主的的宗教音樂,而玄妙觀的“文班”更以擅長音樂著稱。
明末清初,玄妙觀道士施亮生真人輯成《齋天》《懺悔》《全表》《全符》《施食》等科書。清嘉慶四年(1799年),吳縣道士曹希聖根據吳縣道士吾定庵所輯曲本重訂了《鈞天妙樂》(俗稱“曹譜”)。這些科書成為玄妙觀從事齋醮法事音樂的規範。 [4] 
清末民初,蘇州道教趨於衰落,玄妙觀的一些宮宇開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謀生,但道教音樂在民眾中的影響仍相當廣泛和深入。 [1] 
20世紀20年代後,蘇州道教音樂活動逐漸衰微,“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完全停頓。
20世紀80年代以來,蘇州道教音樂開始復甦並有一定的市場,玄妙觀恢復了日常功課和某些經懺醮壇法事,但醮事儀式的水平在表演內容、規模、時間、技巧等方面都難以企及歷史水平。 [4]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基本特徵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綜述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屬於正一派道樂,它繼承古代音樂的傳統,吸取廟堂音樂等成分,還受到堂名音樂、江南絲竹、崑曲、吳歌等吳地音樂藝術形式的影響,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5]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既有濃郁的地方民間音樂特色,又不同於其它地方道曲的風格。它在醮事活動中對音樂運用的靈活性處理、獨特的大鼓獨奏、三絃獨奏上的傾向性引路作用和一曲四吹等方面,都有標新立異之處。 [6]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法事之前有序曲,法事終了有尾聲,法事進行中有歌有舞,有獨唱、齊唱、獨奏、齊奏等。 [7]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形式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器樂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兩者連綴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樂”等。聲樂為道教的經韻,有旋律的為“韻腔”,包括“贊”“頌”“偈”“誥”“咒”“符”等諸種形式。 [5] 
“笛曲”包含《鈞天妙樂》42首、《古韻成規》27首、《霓裳雅韻》27首和《迎仙客》等其他流行笛曲幾十首。“鼓段”有《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等。“套曲”有發擂吹打、頭套吹打、二套吹打、夜式吹打和凡鼓段。還有一些沒有鼓段的套曲,流傳下來的還有近20套。
蘇州道教音樂演唱方式有以下幾種:詠唱式(韻律最美、唱腔最多的部分,多用於“贊”“頌”)、念唱式(用於“誥”)、誦唸式(用於“咒”“符”)。“偈”“表”則是類似戲曲中的韻白,沒有旋律。 [4]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樂器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所用樂器稱為“法器”,其中吹奏類樂器有曲笛、笙、簫等,拉彈類樂器有曲弦、雙清、提琴等,打擊類樂器有同鼓、單皮鼓、手鼓、大小翁鈸、鐃鈸、鐋鑼等,近代又增加了大小嗩吶、長尖、號筒、二胡、南方板胡等。 [4]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代表作品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代表作品有《碧桃花》《步步嬌》《步虛》《香贊》《散花》等。 [7]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傳承保護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傳承價值

  • 綜述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結構完整、對比強烈、表現力豐富,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 [1] 
  • 藝術價值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的演奏(唱)與科儀過程是一個整體藝術。法事以其功能之不同分“清事”(對象是神仙和道家本身,如祈福禳災、祝國迎祥、慶壽謝恩等)和“亡事”(對象是鬼魂及世人,如超度亡靈、攝召魂魄、鍊度賑濟等)。不同場合選用不同音樂,造成不同氛圍。整個法事結構的完整性、強弱和濃淡的對比性、表現力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音樂語彙和風格的民族性、典型性與統一性,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在繼承“巫以歌舞降神”的古代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十番鑼鼓、十番吹打、江南絲竹、崑曲、吳歌等藝術的薰陶,具有吳音典雅、委婉、細膩、飄逸的韻味,形成了全國道教音樂中獨樹一幟的風格。 [4] 
  • 歷史價值
在宗教嚴格儀規的要求下,受心授口傳的限制,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中仍可領略到明清時期民族民間音樂的遺韻和古典音樂的信息。 [4] 
  • 社會價值
明清以來,玄妙觀的重大醮事活動是蘇州羣眾從事經濟、文化、娛樂等活動的盛大節日。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台地區慕名而來的香客日益頻繁,成為展示中國宗教政策的窗口。 [4]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傳承現狀

隨着道教活動的衰微、外來文化的衝擊、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民俗在生活中的淡化和觀念的變化,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技藝青黃不接,傳承主體缺失,造成人才斷層,其搶救、保護工作形勢嚴峻。 [2]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傳承人物

薛桂元,男,漢族,1917年生,江蘇蘇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蘇州玄妙觀道士。1925年起在水仙廟學道,1932年至1936年在安齊王廟拜吳子明學習道教齋醮科儀,8年後授籙,1984年後任玄妙觀高功法師,致力於道教齋醮科儀的收集、整理及傳承工作,曾參加北京佛道音樂周、《霓裳雅韻》錄製、新加坡第三屆道教節等活動。 [8] 
毛良善,男,漢族,1928年生,江蘇蘇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蘇州玄妙觀道士。1938年至1945年隨祖父趙子琴、父親趙厚福學習道教齋醮科儀和飛鈸技藝,熟練掌握了笛子、三絃、鼓等演奏技巧,尤以飛鈸技藝為絕,多次赴英國、比利時、港澳台等地,在國內外道教音樂節演出。 [9]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保護措施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20世紀20年代,曹冠鼎、戴嘯霞,趙子琴、許吟梅等分4處教授道徒和奔赴應子弟學習樂器。
20世紀30年代,蘇州有道教國樂研究會、守玄禊集廬、霄晁音樂會、雲笈社、崇玄同研社等傳授道教音樂。
1952年冬,蘇州市道教音樂研究組成立,首先整理道教音樂,將100只道教樂曲工尺譜譯成簡譜,並向堂名藝人學習十番鑼鼓。
1953年,金中英將家藏的蘇州僅存的1部“曹譜”獻給國家,現保存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
1956年8月,蘇州市配合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吳曉邦拍攝道教藝術文獻記錄片,記錄了齋醮儀式的全過程,同時餘尚清、金中英合編《蘇州道教藝術集》,其中音樂方面又稱“正一雅韻”。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民族廣播樂團先後將蘇州道教音樂曲譜《滿洲偷詩》改編成《百花園》,《罵玉郎》改編為《水仙子》,連同《將軍令》《山坡羊》等,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表演
1979年冬,在蘇州市文化局與蘇州市文聯支持下,以金中英為首的一批道教樂師,進行回憶、演奏和錄音工作。一年間編印《蘇州吹打曲牌集》和《蘇州堂鼓鼓段選集》,其後又將金中英編集的贊偈部分印入《蘇州道教音樂選》。 [5] 
蘇州道教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蘇州道教協會及玄妙觀為保護道教音樂有一定投入和措施:成立“蘇州道教醮儀音樂保護工作組”,統一指導和協調全市各宮觀對醮儀音樂的保護、研究、繼承和弘揚工作;加強歷史資料的搶救、保護工作;加緊做好老道長的音像資料攝錄工作,為培養後繼人才做好前期準備;積極恢復、完善道教宮觀設施及道教醮儀程式;招收年輕道士,擴大隊伍;組建“姑蘇仙樂團”。積極利用道教宮觀旅遊場所的資源,開展演示活動,增加實踐機會。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蘇州市道教協會評估合格。 [11]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1957年,蘇州市組織蘇州民間樂隊赴京,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處演奏蘇州道教音樂,獲得好評。 [5] 
1984年10月,蘇州古典樂團訪問意大利時,以周祖馥為主擊鼓演奏十番鼓套曲《碧桃花》《百花園》,以及吹打樂曲《將軍令》《普天樂》等,均獲得較高評價。 [5] 
2018年6月,中東歐16國作曲家交流團一行29人到蘇州玄妙觀參觀交流,觀看姑蘇仙樂團的道教音樂表演,瞭解地域民俗音樂,採集藝術創作靈感。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