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塞古城

鎖定
蘇塞是突尼斯東部與地中海相鄰的橄欖樹種植區薩赫勒的首府,以其手工藝、節慶活動和熱情好客而聞名。在阿克拉普王朝時代(800-909)就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和軍事港口,是一個典型的古代阿拉伯人聚居城市。
中文名
蘇塞古城
外文名
MedinaofSousse
地理位置
地中海哈馬邁特灣
類    別
文化遺產

蘇塞古城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蘇薩的阿拉伯人聚居區
Medina of Sousse
入選時間:1988(2010年擴展範圍)
遴選依據:(iii)(iv)(v)
地理位置:N35 49 40.008 E10 38 18.996
遺產面積:31.68 ha [1] 
遺產編號:498bis

蘇塞古城自然遺產

突尼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突尼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蘇塞古城(Medina of Sousse)始建於公元前9世紀。有中世紀以來修建的城垣、宗教建築、王公府第、地下陵墓和民居,建築風格多樣。蘇塞博物館藏有突尼斯民族藝術瑰寶——鑲嵌畫,年代最久的作品距今3500年。蘇塞的阿拉伯人聚居區是位於突尼斯東海岸薩赫勒的一顆明珠,是地中海地區3000年曆史的見證,是古往今來的寶庫。蘇薩,在阿克拉普王朝時代(800-909)就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和軍事港口,是一個典型的古代阿拉伯人聚居城市。它的古老土著人聚居區、防禦工事、建有大清真寺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伊斯蘭教修道院、宗教和軍事相結合的建築使蘇薩成為伊斯蘭國家沿海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
198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蘇薩的阿拉伯人聚居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塞古城遺產地位

在阿克拉普王朝時代(公元800-909年)蘇塞就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和軍事港口。在伊斯蘭世界最初形成的幾百年中,蘇塞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城鎮。城內有土民區、防禦工事、阿拉伯人聚居區(並建有大清真寺)、伊斯蘭教修道院和典型的裏巴特(既有軍事功能又有宗教意義的男修道院)。蘇塞是伊斯蘭國家沿海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3] 

蘇塞古城遺產簡介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蘇塞的古老土著人聚居區、防禦工事、建有大清真寺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伊斯蘭教修道院、宗教和軍事相結合的建築使蘇薩成為伊斯蘭國家沿海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基督教時代之前一千年,蘇塞就已經是一個貿易中心和從提爾至西班牙之間的驛站了。腓尼基人將它稱為哈德魯梅,他們在迦太基建立之前的兩個世紀,在那裏建立了一個重要的貿易站。在第二次布若戰爭晚期討伐西庇的戰役中,漢尼拔從意大利乘船來到哈德魯梅,開始利用它的港口並在那裏安營紮寨。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靠肥沃的邊遠地區的農產品發財致富的殖民主義者湧人蘇塞,七世紀,阿拉伯人拜占庭人交戰,將該城夷為平地。隨後,它又從廢墟中拔地而起,並有了這個名字。但兩個世紀後它才在艾格萊卜的統治下重新獲得了某種重要地位,艾格萊卜改造了港口並建立了主要的紀念碑。在12世紀,西西里諾曼人曾將它作為基地,16世紀,西班牙人發動進攻,試圖佔領它。兩個世紀後,它受到法國人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使用了它的港口,1942-1943年冬,港口受到盟軍的嚴重破壞,戰後建設了這個現代城市並悉心修復了阿拉伯人聚居區。
地理氣候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位於非洲北端。北濱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西與阿爾及利亞為鄰;東南與利比亞接壤。面積16415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00千米。北部為山地,全國最高峯為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中西部為台地和低地,有兩個季節性大鹽沼。南部沙漠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最長的河流是邁傑爾達河,長365千米。多鹽沼,最大的鹽沼是西南部的傑裏德鹽沼。沿海平原和北部山區屬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暖濕潤,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8月最熱。礦藏主要有磷酸鹽、鐵、石油、天然氣、鋁、鋅等。有大量栓皮櫟榆樹針葉樹
經濟狀況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0%,農產品有小麥、大麥、橄欖、葡萄、椰棗、柑橘等。橄欖油產量居世界的前列。工業中磷酸鹽和石油開採是最主要的部門,有紡織、製革、陶器、地毯等手工業。旅遊業是外匯的第一來源,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年一度的“沙漠節”。擁有旅館牀位位居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首位。交通運輸業比較發達。鐵路長2190多千米。公路長20000多千米。有兩個船隊和兩個國營航空公司。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盟,法國、意大利、德國名列前三名。實行基礎義務免費教育制,中小學為9年一貫制。有宰敦大學,突尼斯文學、藝術、人文大學,科學技術、醫科大學等6所大學。主要報刊有《復興報》、《自由報》等。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在突尼斯炎熱的夏季,載歌載舞的場面在蘇塞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遊客從突尼斯其他地區和世界各地蜂擁而至,來欣賞八月節期間的各種節奏、色彩和遊戲。色彩豔麗的服裝和遊行活動會使人想起這個大都市悠久歷史的各個篇章,因為它有着豐富的遺產,其中包括基督徒的地下墓窟、羅馬人的鑲嵌工藝品、拜占庭城堡的遺蹟和阿拉伯人聚居區(舊鎮)的壁壘。
周圍城市
凱魯萬:古代著名商港,現為農礦產品輸出港,有鐵路連接礦區。
比塞大:最北端的港市,擁有現代化港口設備,戰略地位重要,有水產加工、榨油等行業。

蘇塞古城大清真寺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蘇塞阿拉伯人聚居區的露天市場熱鬧非凡,該區是突尼斯最引人注目的舊城區之一。它面向港口,滿載鹽和石油的貨船在那裏等待起錨。它為壁壘所圍繞,壁壘上有好幾個大門,但主要入口是在東北部靠近法爾哈特哈謝德廣場的地方,盟軍1943年的轟炸在那裏打開了一個大缺口。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在一個鋪着粗糙石塊的曠地的右翼通往阿拉伯人聚居區的入口處,坐落着一個大清真寺,它的歷史可追溯到九世紀,經過悉心修復,現已恢復原貌。主庭院的周圍是三個拱形門廊,門廊矮墩墩的柱子和高大的拱門簡樸而實用。南面的門廊(1675年進行過修建,1965年恢復原貌)作了較多的修飾,它通向祈禱廳,祈禱廳中有13箇中堂,每個中堂有六個架間,這些中堂雖建於不同的時期,但卻風格相近。米哈拉布(牆上面向麥加的祭壇)的第四個架間上面是一個拱頂,由幾個殼形小拱門作支撐。架間的較低部分裝飾着高度風格化的植物圖案、框有圓花飾的正方形雕刻和用庫法體書寫的精緻銘文。華麗的敏拜爾(宣教台)頗似木製網狀物,與清真寺的肅穆結構形成鮮明對照。

蘇塞古城勇士堡壘

走出大清真寺後,遊客可沿阿拉伯人聚居區兩側白堊粉房屋的狹窄街道徜徉,拾階而上,進入神秘的通道,爾後來到樸素而美麗的裏巴特
這是一座堡壘式的清真寺,歷史可追溯到八世紀末期。裏巴特是從亞歷山大到庫塔,形成伊斯蘭國家抗擊拜占庭艦隊的防禦線的沿海城堡之一。牆上的繫泊環表明這裏的牆曾受到海浪的衝擊。裏巴特一名取自murabitin,他們都是些虔城的勇士,駐紮在那裏保衞城市免受敵人的入侵。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裏巴特近來也已得到修復,看上去就像若干世紀前一樣。古老的石柱和柱頭排列在入口的兩側,入口由一個吊門保護,頂部的天窗可設崗哨騷擾進攻者。murabitin使用的低矮、陰暗的警衞室位於入口大廳的兩側,其屋頂由相互交叉的拱門支撐。中央庭院四周的房舍供虔誠的士兵作沐浴儀式之用,走廊內則隱藏着無窗密室。在第一層,密室只佔據這個四方形院子的三面:南翼有一個祈禱廳,由沉重的十字形石柱分成兩個大小不等的架間。面向麥加的內牆上鑿有小孔,反映了建築物宗教與軍事相結合的特點。nador既是瞭望塔,又是寺院的光塔,站在它的頂部,蘇薩及其周圍鄉村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

蘇塞古城工藝傑作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從西門走出阿拉伯人聚居區後,沿城堡緩步而行,就到了卡斯巴,建於859年的哈萊夫塔高高地矗立在那裏。卡斯巴與整個城市結構渾然一體,設在那裏的市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在蘇塞及其周圍地區發現的羅馬鑲嵌工藝品而聞名,出自最佳鑲嵌工藝品製造商之手的傑作擺滿了院子的四壁。二到三世紀生活在突尼斯薩赫勒的羅馬人奢侈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了工匠們的主要主題。除了對海神,狂舞的巴克斯阿波羅繆斯,梳妝打扮的維納斯和安撫猛獸的奧爾甫斯的描繪引人注目外,還描繪了許許多多的日常生活場景:打獵、捕魚和賽馬,以及魚、水果和包括開屏孔雀在內的鳥類。
蘇塞古城 蘇塞古城
卡斯巴博物館中還藏有迦太基、羅馬和拜占庭的喪葬用品和製作精美的石柱,它們是在蘇塞周圍的地下墓地被發現的,陳列館由於滲水倒塌後,它們才被拿到這裏重新排列。地下墓地是二世紀和五世紀時使用,於上世紀末被發現,內有15,000座異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墳墓。它們長達五公里以上,牆上壁龕成行,用瓷磚或厚厚的大理石板封頂。
到了蘇塞,若不去布雅法爾海灘旁蜿蜒曲折的濱海大道走上一遭,實屬憾事。海洋一望無際,濤聲陣陣,似在祝福旅人永遠幸福,一生平安。同突尼斯基他許多沿海城鎮一樣,蘇塞也鼓勵旅遊。旅遊區位於埃爾坎塔維遊艇港的後面,從那裏往北延伸,旁邊則是度假村。度假村的房屋沿海灣而建,隨地形而變化。這些優美的建築無損於蘇薩的文化遺產。相反,它們證實了蘇薩還是過去的蘇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城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