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蘆花叢裏一扁舟

鎖定
《蘆花叢裏一扁舟》由吳用編寫,出自《水滸傳》第六十一回,是“智賺玉麒麟”的重要一步。
作品名稱
蘆花叢裏一扁舟
作    者
吳用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文學體裁
七言韻詩

蘆花叢裏一扁舟作品內容

花叢裏一扁舟,
傑俄從此地遊。
士若能知此理,
躬逃難可無憂。

蘆花叢裏一扁舟註釋

扁piān舟:小船。
俄:俄而,不久。
躬:自身。

蘆花叢裏一扁舟譯文

蘆花從中有一隻小船,俊士不久將要從這裏划船遊過。倘若你知道這裏面的暗藏的道理,反過來自己逃走,就可以沒有憂慮了。

蘆花叢裏一扁舟賞析

這是施耐庵的《水滸》六十一回中的一首藏頭詩。所謂藏頭詩,即將各句詩的頭一個字連讀,又合成一意。該詩藏“盧俊義反”四字。
盧俊義,渾號玉麒麟,原是位員外。他智勇雙全,且仗義疎財,梁山要請他去聚義,因此吳用假扮算命先生去打動他的心,並在牆上寫下了這首藏頭詩。盧俊義中計上了梁山。三阮來接,又唱起了這四句詩。
詩的機趣在於藏的“盧俊義反”四字與四句詩的內容相吻合,在巧作安排上二顯示了心裁別出。
“蘆花叢中一扁舟”,“蘆花叢”,突出了水泊梁山的地帶特色;“一扁舟”,小船在浪裏飄蕩,説明有人來接應投奔梁山的英雄。“俊傑俄從此地遊”,指豪傑即將要被迎到山寨一遊。這兩句詩,寫的正是盧俊義初上梁山的實事。
“義士若能知此理”,這裏的“理”,即“替天行道”之理。梁山打出的這面旗號,上叛朝廷,下撫百姓,打擊貪官污吏,求得國泰民安。凡有識之士必定擁護這種義舉,悟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若”,這個假設詞,帶有對義士的期待之意,如果能夠曉明“此理”,便會當機立斷,到梁山與宋江等好漢共圖大業,於是結語“反躬逃難可無憂”,就是敦促從速行動起來,不再去猶疑不決。“反躬”,反身自省。這兩句詩,寫盧俊義官司吃緊,勸他清醒過來,認清世道的昏暗,擺脱精神上的羈絆,快快“反了!反了!”這裏的“逃難”是“造反”的同義語,“無憂”就是説這樣可以結束惶惶不安的日子,撲向新的天地。
全詩的主旨分明是:“盧俊義反”。它不僅有具體的記述,而且在四句詩的頭一個字裏串連標出,從形式到內容達到了有機的統一,令人看不出造作之痕,且語言舒暢自如,可誦可唱。 [1] 

蘆花叢裏一扁舟創作背景

盧俊義,綽號“玉麒麟”,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善使槍。原為北京大名府員外,浪子燕青是其家僕,如書中所言“盧俊義生於北京,長在豪富之家;祖宗無犯法之男,親族無再婚之女;更兼俊義作事謹慎,非理不為,非財不取”,其人家世清白,為人謹慎,世居大名府。江慕其名,為壯大梁山聲勢,欲將其誆上山。軍師吳用與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與啞童子,前往盧府為其算命。聞其生於“甲子年,乙丑月, 丙寅日,丁卯時”,吳用大驚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內,必有血光之災:傢俬不能保守,死於刀劍之下”,勸其前往東南千里之外躲避此災,並在牆上題下“蘆花叢裏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的藏頭反詩。

蘆花叢裏一扁舟相關爭議

吳用反詩”是嵌字詩藏頭詩,吳用題寫的這首詩是一首嵌字詩。中國雜體詩詞曲研究第一人、北京工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主任兼文學研究所所長饒少平教授在剛剛出版的專著《雜體詩歌概論》中撰文認為,“很多人包括《辭海》的編纂者都認為這是一首藏頭詩。這首詩將‘蘆俊義反’四個特定的字按順序嵌在不同句子裏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不是藏頭詩,而是嵌字詩。” “嵌字體又名嵌字格。”饒少平在該專著中還詳細介紹説,嵌字格必須具備3個條件:第一,所嵌之字是幾個特定的字。第二,必須按這幾個特定字的先後順序來嵌。第三,必須將這幾個特定的字嵌在不同句子裏相同的位置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