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工作總隊

鎖定
藝術工作總隊簡稱藝工隊,是台灣軍方的一支演出單位,其主要任務就是到台灣各地進行勞軍、賑災等演出。藝工隊裏面的成員包括隊長、副隊長、輔導長以及其他37位士官和士兵,大部分成員都是由志願役軍職人員所組成。
中文名
藝術工作總隊
簡    稱
藝工隊
實    質
台灣軍方的一支演出單位
主要任務
到台灣各地進行勞軍、賑災等演出

藝術工作總隊形成與發展

1949年,抗戰時期成立的軍中演劇隊第二隊、第三隊和其他康樂團隊隨國民黨敗走至台灣。
1950年4月,台灣防務部門將這些團隊改編成“國軍康樂總隊”,下轄兩支話劇隊、兩支巡迴康樂車隊、七支電影隊、一支雜技隊。
1958年再整編,因應徵召的台籍士兵漸成為國軍基層主力,康樂總隊成立了一支歌仔戲隊(歌仔戲為台灣的地方戲)。話劇、雜技、電影和音樂隊一併保留。
1965年,“康樂總隊”改稱“藝術工作總隊”,再增設美工隊、歌劇隊、國光合唱團,並改編綜藝隊、電視輔導隊等組織。此後組織逐漸穩定,軍方所有藝術宣傳工作,都由藝工總隊負責規劃和監督。
1985年,藝工總隊裁撤歌劇隊,縮編話劇隊,增設學生大隊、藝工隊及勤務隊,負責北部地區勞軍活動及康樂演出。
2000年7月,台灣防務部門再裁撤了藝術工作總隊部,改編成藝宣中心“藝術工作隊”,改隸政治作戰總隊。
2004年,台灣防務部門裁撤藝工隊編制,整合為防務部門政治作戰總隊藝宣中心,轄有戲劇、美術、編導、技術等約60人。
2012年3月10日,台灣防務部門取消原定於該年11月1日正式裁撤的藝工隊的規劃,延後一年再評估藝工隊的存廢。

藝術工作總隊分類

藝術工作總隊在全盛時期,曾分為甲種、乙種藝工隊:
甲種藝工隊屬軍種總部層級,包括陸軍陸光藝工隊、海軍海光藝工隊、空軍藍天藝工隊、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白雪藝工隊、軍管區司令部白雪藝工隊、後備司令部白雪藝工隊等;
乙種藝工隊屬軍團層級,曾有陸軍六軍團大宛藝工隊、陸軍八軍團干城藝工隊、陸軍十軍團龍吟藝工隊、陸軍後勤司令部火牛藝工隊、金門防衞司令部金城藝工隊、海軍陸戰隊陸戰藝工隊、空軍防炮司令部九三藝工隊、憲兵司令部憲光藝工隊等。

藝術工作總隊主要任務

1、執行國軍各級部隊大型勞軍晚會及外島、離島、演訓部隊小型康樂巡迴演出任務。
2、執行本部及台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及“行政機構”各部會大型專案任務暨全民防務軍民聯歡演出任務。
台灣軍方對演出場次規定了最低限度,一般來説是每月演出不得低於15場,全年不得低於180場,一場演出為60分鐘,大型演出為90分鐘。每次有藝工隊外出勞軍,官兵們的反應都很熱烈,因此藝工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台軍官兵的難忘記憶。 [1] 

藝術工作總隊演出內容

藝工隊演出的內容,不外乎忠孝、保防、軍紀、愛民等觀念,隨着國際局勢的改變、兩岸形勢的轉化,藝工隊的表演內容也時刻在變化中。
20世紀70年代以前,藝工隊特別愛演抗戰故事的舞台劇,選唱“台灣好”之類的“反共”歌曲,鼓吹軍民繼承1945年光復台灣的精神“光復大陸國土”。
20世紀70年代,受到退出聯合國及台日、台美“斷交”的刺激,台灣社會創作了一首接一首的“愛國歌曲”,諸如《梅花》、《龍的傳人》等等,由藝工隊四處傳唱。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台灣逐漸走上富裕的小康社會,流行文化也漸趨開放,藝工隊逐漸擯棄了教條式的僵化演出,轉而替之以勵志歌曲和輕快的舞步。

藝術工作總隊作用

從1965年到1985年的20年間,軍方藝工隊對台灣軍內和軍外都發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在早年電視不普及或者軍方多管制的時代,軍人在營區內,除了看藝工隊表演,幾乎沒有其他娛樂。 [2] 

藝術工作總隊台灣明星的搖籃

劉文正:台灣第一代“超級偶像”。20歲時進入藝工隊服役,期間結識“音樂鬼才”劉家昌,被介紹到唱片行。在劉家昌的調教下,劉文正開啓了演藝之路。3年後,他的第一張專輯《諾言》一炮打紅,成為台灣男性“偶像歌手”鼻祖。
費玉清:入伍前一個月到台北狄斯角西餐廳駐唱,考取藝工隊之後入伍服兵役。
張雨生:1989年6月於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後,8月進入藝工隊服役。入伍的第二年,他入圍第二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台灣《中國時報》連載漫畫《張雨生大兵日記》。張雨生曾前往金門勞軍,參加過軍事題材影視劇演出。
林志穎:1994年在最紅之際暫別舞台,進入藝工隊服役。入伍時數千歌迷前往送行。
其他演藝圈明星還有:20世紀70年代瓊瑤電影裏的英俊小生秦漢,綜藝節目大哥大胡瓜、張菲,相聲演員馮翊綱、宋少卿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