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藝(拼音:y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藝的古字寫作“”,“埶”始見於商代 [2]  ,其古字形像一個人雙手持草木,表示種植。“藝”的繁體字“藝”是在“埶”的基礎上繁化而成的。種植草木是一門技術,所以,“藝”又引申為“才能、技能”等義。所謂的有“技能”從根本上説就是掌握了做某事的尺度或標準。所以,“藝”又可引申為“準則、極限”,另外。一定的技藝,如果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都會給人以藝術性的享受,故“藝”有藝術之意。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ANB [3] 
倉    頡
TN [3] 
鄭    碼
EYDA [3] 
筆    順
橫、豎、豎、橫折彎鈎
字    級
一級(0086) [1] 
平水韻
去聲八霽 [4] 
筆畫數
3+1(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    體
埶、㙯、秇、蓺、萟、𡎐
統一碼
基本區-827A [3] 
四角碼
44717
注音字母
ㄧ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古代的“藝”字,既是象形字,也是會意字,還有人説它是形聲兼會意字。“藝”字最初寫作“埶”,商代甲骨文(圖2、3)、金文(圖1)的“埶”字,像一個人雙手捧着一棵樹苗的樣子,本義指種植。西周金文中的“埶”字(圖4),由其甲骨文字形發展而來:人的樣子得到了細化,但是人的雙手加上一豎;苗木下部增添了個“土”字,表示苗木是要種在土壤中的。有一些金文(圖11、12)或戰國楚簡(圖13)人形下部是“女”字,當是由“止(趾)”形上移訛變而成。圖14是楚簡中的簡化字。發展至秦代的小篆(圖6)階段,“埶”字的寫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變成了左右結構:右邊的人字形與獨體“”(讀作jǐ,意為握持)字的小篆字形一致;左邊變成了“坴”——上邊仍是一棵苗木,有葉莖和根,但由於小篆追求圓滑等特點,這些看起來都不是那麼像實物。後來,由於“埶”字的字形既不能很直觀地表達出“苗木”之義,也沒法顯示讀音,所以人們在它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因禾苗是草屬,人們在“埶”上面加上了表示“草”之義的“”部;同時,又在其下加了個“雲”字,來表明此字的讀音。由此誕生了“藝”字。隸書(圖7-10)與楷體中的“藝”字,皆由此發展而來。再後來,由於“藝”字的字形過於複雜,所以人們又將其簡化為“藝”,“藝”是形聲字,“艸”為形旁,表示與花草有關,“乙”為聲旁,表讀音。 [2]  [5-6] 
“藝”的本義是種植。《詩經》中説:“不能藝黍稷。”黍稷,泛指農作物。“藝黍稷”指種植農作物。由於種植莊稼、樹木等,實際上也是一種技術活,只有掌握了相關的技巧,才能夠種植好。所以,“藝”字的引申義又當技藝、本領講。例如,《周禮》中就列舉了周代用來教育貴族子弟的“六藝”的項目,即:“禮、樂、射、御、書、數”,用當代的話來講,這六種教給貴族子弟的技藝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寫字和算術。現代人所説的“藝術”等也是從“藝”字的“才能”“技能”之義引申出來的,屬於遠引申。
同時,所謂的有“技能”,從根本上説就是掌握了做某事的尺度或標準,所以,“藝”又可引申為“準則”“極限”。如《國語·越語》:“用人無藝。”意即:用人沒有固定的標準。而《國語·晉語》:“驕泰奢侈,貪慾無藝。”大意是:驕奢貪婪,沒有限度。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種植。
plant
尚書·禹貢》:“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文言〉區分。

孔子家語·正論》:“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

名詞
技藝;才能。
skill;
craftsmanship
《尚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論語·子罕》:“吾不試,故藝。”
工藝;園藝;多才多藝;十八般武藝
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古代教學科目或儒家經典——六經
artistry;
skill
《禮記·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唐·韓愈《師説》:“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藝術;文學。

三國魏·嵇康《琴賦》:“良質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
姚瑩《復楊君論詩文書》:“詩文者,藝也。”
文藝;曲藝;藝苑
〈文言〉射擊的目標。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弦矢分,藝殪僕。”

〈文言〉準則;限度。
limits
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
薛福成《應詔陳言疏》:“取之無藝,用之愈奢。”

(Yì)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下】【丮部】魚祭切(yì)
(埶)種也。從坴、丮。持亟種之。《書》曰:“我埶黍稷。”
〖註釋〗①坴(lù):大土塊。②《書》:當依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作《詩》。指《小雅·楚茨》。埶,今本作“藝”或“蓺”。 [10] 

説文解字注

“(埶)穜(種)也”注:《齊風》毛傳曰:蓺猶樹也。樹種義同。
“從𠃨(丮)坴”注:會意。土部曰:坴,土塊坴坴也,𠃨字今補。
“𠃨持穜之”注:説從𠃨(丮)之意。魚祭切。十五部。唐人樹埶字作蓺,六埶字作藝,説見經典釋文。然蓺、藝字皆不見於《説文》。周時六藝字蓋亦作埶,儒者之於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埶也。又《説文》無勢字,蓋古用埶為之,如《禮運》在埶者去是也。
“《詩》曰:‘我埶黍稷’”注:《小雅》文。 [11] 

廣韻

魚祭切,去祭疑 ‖埶聲祭2部(yì)
藝,才能也。靜也。常也。準也。又姓,出《姓苑》。魚祭切。八。 [12]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藝;部外筆畫:15
古文:秇
《唐韻》魚祭切。《韻會》:倪祭切,竝音蓺。才能也。《禮·禮運》: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注:藝猶才也。
又《周禮·天官·宮正》:會其什伍,而敎之道藝。注: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又《書·舜典》:歸,格於藝祖。傳:告至文祖之廟。藝,文也。
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觀藝於魯。注:六經也。
又《左傳·文六年》:陳之藝極。注:藝,準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藝殪僕。注:所射準的為藝。
又《家語》: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注:藝,分別貢獻之事也。
又《晉語》:貪慾無藝。注:藝,極也。又姓。《通志·氏族略》:有藝氏。
又與蓺通。《韻會》:種也。《書·禹貢》:蒙羽其藝。傳:兩山巳可種藝。《孟子》:樹藝五穀。
又《韻補》五結切,叶音臬。丘遲《思賢賦》:備百行之高致,談九流之洪藝。諒可雜而非染,跡每同而常別。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827A;下排:U+85DD) 字形對比(上排:U+827A;下排:U+85DD)

書寫提示

藝字書寫筆順 藝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艹”3畫,首筆是長橫。
【寫法】❶“艹”略寬,“乙”略窄。❷“艹”居上居中。❸“乙”的橫段在橫中線,行筆至田字格中心折向左下,彎肚窄於“艹”橫筆左端,再右行至右下格鈎出,寬度窄於“艹”。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三祭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祭切
ŋjæi
集韻
去聲
十三祭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倪祭切
ŋjæi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應計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次濁
倪制切
ȵie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1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ad
王力系統
ŋ
ǐat
周法高系統
ŋ
jiar
李方桂系統
ŋ
jiadh
西漢



東漢





jiad


ji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祭霽

jiɑd
北魏後期北齊
祭霽

jiɑd
齊梁陳北周隋
祭霽

jiæ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ŋ
i̯ɛi
王力系統

ŋ
ǐɛi
董同龢系統

ŋ
jæi
周法高系統

ŋ
iæi
李方桂系統

ng
jiäi
陳新雄系統
ŋ
ǐɛi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ȵi
13
去聲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13
去聲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ȵ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ȵ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ȵ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ȵ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ȵiĩ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ȵ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ŋɐ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ŋɐi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ge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gue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goi
11
陽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ie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ŋi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1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3]
  • 4.    平水韻 八霽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04]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96
  • 6.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08:128-129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9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0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4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3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06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452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7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65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4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07]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04]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