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藜豆

鎖定
藜豆是豆科藜豆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2]  莖長6米以上,有稀疏的茸毛;第三片真葉以上葉片為三出複葉;總狀花序,唇形花,花暗紫色,着生在有節的花梗上;莢果上有白色短茸毛,老熟時有縱脊條;每莢有種子,矩形而扁; [3]  花期10月;果期11月。 [4] 
藜豆在中國雲南南部有繁殖,或野生於盈江等地。 [4]  喜温,種子發芽適宜温度為25℃-30℃。喜強光照,在遮蔭處生長時,開花多,結莢少。適宜在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不宜連作。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繁殖。 [5] 
藜豆的種子可入藥,味甘、苦,性温,有小毒。有補中益氣,清熱,涼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腰膝痠痛,震顫性麻痹等症狀。 [6]  藜豆經浸漂或經土法處理,便可去毒性用來作菜,藜豆豆莢還可煮去皮後和辣椒炒。藜豆對環境的適應性頗強,栽植管理簡便,夏秋開花時分,一簇簇蝶形紫花十分熱鬧,故亦可栽於庭院中作觀賞。 [7] 
中文名
藜豆
別    名
拉古爾-芍沙,車日必-芍沙,達古爾-芍沙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豆目

藜豆植物學史

藜豆為豆科藜豆屬中以嫩莢及種子供食用的栽培種羣,屬一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別名虎豆、狗爪豆、八升豆等。可作蔬菜食用的有黃毛藜豆(Stizolobium hassjoo Piper et Tracy)、茸毛黎豆(S.deeringianum Bort.)、藜豆(S.capitatum Kuntze)及白毛藜豆(S.niveum Kuntze)等4 個種。黃毛藜豆又稱毛黃豆,因其莢果有且形似黃豆而得名,由於有人認為它原產於日本而又稱日本藜豆。茸毛藜豆和白毛藜豆因莢果上分別長有黑色或白色絨毛而得名。
藜豆原產於亞洲南部,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洲除外。據吳耕民先生1936年出版的《蔬菜園藝學》記載:“藜豆原產於東亞熱帶地方,野生山中,間有栽培者”,可見當時少有栽培。日本廣為栽培。中國四川、雲南、廣西、貴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有栽培。
本品載於《認藥白晶鑑》。《無誤蒙藥鑑》稱:“莖枝細,葉圓形,開白花,莢果心形,種子具黑色花紋,腎形,邊厚。”上述植物形態及種子形狀與蒙醫所認用的藜豆之形狀特徵基本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藥文獻所載的拉古爾-芍沙即德力温-芍沙(藜豆)。

藜豆形態特徵

藜豆
藜豆(7張)
藜豆是豆科藜豆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2]  莖長6米以上,有稀疏的茸毛;第三片真葉以上葉片為三出複葉;總狀花序,唇形花,花暗紫色,着生在有節的花梗上;莢果上有白色短茸毛,老熟時有縱脊條;每莢有種子,矩形而扁; [3]  花期10月;果期11月。 [4] 

藜豆產地生境

生長環境
生於林邊及肥沃之處,常纏繞於樹上或附於岩石上。
分佈範圍
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藜豆在中國雲南南部有繁殖,或野生於盈江等地。 [4] 

藜豆生長習性

喜温,種子發芽適宜温度為25℃-30℃。喜強光照,在遮蔭處生長時,開花多,結莢少。適宜在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不宜連作。 [5] 

藜豆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繁殖。 [5] 

藜豆主要價值

藜豆藥理作用

藜豆的種子可入藥,味甘、苦,性温,有小毒。有補中益氣,清熱,涼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腰膝痠痛,震顫性麻痹等症狀。
性味:味甘,性平。效膩、燥、輕。
功效:清脾熱,強身,消腫。
主治:主治脾熱,少精,陽痿,遺精,炭疽,奇哈,白脈病。
用法用量: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附方
治腎絞痛 蓽茇、藜豆各等量。製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金光註釋集》蓽茇藜豆湯)
採收加工
9~10月來收成熟果實,曬乾,取出種子即可。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種子呈緊形,兩面中間稍內凹,表面深棕色至黑色,具光澤,長2.5~3cm,厚約0.58cm,種臍條狀半包種子。質堅硬,種皮厚,種六兩片,類白色。氣微,味甘。
化學成分
種子含L-多巴(Ldopa)[1]。

藜豆食用價值

藜豆經浸漂或經土法處理,便可去毒性用來作菜,藜豆豆莢還可煮去皮後和辣椒炒。 [7]  藜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可以採收嫩莢果或種子供蔬食。但藜豆有微毒,烹調前需先煮熟,除去莢皮和絨毛,用清水充分浸透,然後漂洗到不現黑色為止再烹炒食用,或加工製成豆腐、豆醬等。 [1] 

藜豆觀賞價值

藜豆對環境的適應性頗強,栽植管理簡便,夏秋開花時分,一簇簇蝶形紫花十分熱鬧,故亦可栽於庭院中作觀賞。 [7] 
參考資料
  • 1.    張德純.蔬菜史話·藜豆[J].中國蔬菜,2009(19):36
  • 2.    《作物雜誌》編輯部編,百項高效種植新技術 第2輯,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07,第154頁
  • 3.    王久興,賀桂欣編著,特菜栽培手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09,第173頁
  • 4.    朱兆雲主編,雲南天然藥物圖鑑 第9卷,雲南科技出版社,2015.12,第503頁
  • 5.    王久興,賀桂欣編著,特菜栽培手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09,第173-174頁
  • 6.    朱兆雲主編,雲南天然藥物圖鑑 第9卷,雲南科技出版社,2015.12,第503頁
  • 7.    劉國強,劉瀅編著,野菜實用技術,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05,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