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金剛鸚鵡屬

鎖定
藍金剛鸚鵡屬(學名:Anodorhynchus):是鳥綱、鸚鵡科的一屬,是中型到大型的鸚鵡,共有三個物種:李爾氏金剛鸚鵡風信子金剛鸚鵡和綠松石金剛鸚鵡。這三種鸚鵡外形都很相似。喙很大,長尾巴呈楔形,有尖羽點。尾巴比翅膀長。與金剛鸚鵡屬(Ara)的物種相比,臉頰上有羽毛。具寬大的黃眼圈,下頜處有裸露的半月形黃斑。 該屬物種均有藍色的羽毛。風信子金剛鸚鵡體長約100釐米,是所有鸚鵡中最大的。該屬的其他種類,如李爾金剛鸚鵡和可能滅絕的綠松石金剛鸚鵡的體型明顯較小,體長分別為72釐米和68釐米。
該屬物種棲息於有一定高度的沙岩、溪谷崖壁,或有生長仙人掌、灌木等植物的半乾旱地帶。是非常社會性的鳥類。 通常聚8-30只的族羣行動,喜愛棕櫚樹,以棕櫚果實為食,要求較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在樹上進食完畢後,會成對理毛社交一番。在河岸的樹上和洞裏築巢。壽命最長可達65年。分佈於南美洲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藍金剛鸚鵡屬
拉丁學名
Anodorhynch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金剛鸚鵡族
藍金剛鸚鵡屬
3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Spix, 1824
英文名稱
Blue Macaws
保護級別
易危(VU)1種;瀕危(EN)1種;極危(CR)1種 IUCN標準 [3] 

藍金剛鸚鵡屬形態特徵

李爾氏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leari):
體長70-75釐米,體重約950克。兩性相似,但雄鳥體型較大,鳥喙也較大。整體為亮麗的深藍色,有金屬光澤。頭部、頸部和下體呈綠藍色,而身體的其餘部分則呈紫羅蘭色或靛藍色。翅膀深藍色,上翼包括飛行羽毛更亮藍,翅膀內側以及尾羽內側為帶點黑色的深藍。長而漸變的尾巴藍色。胸部顯示一些紅褐色色調。 飛行羽毛和底部是深灰色。臉頰的特點是靠近下顎的地方有兩個半月型的裸黃色皮膚。鳥喙為灰黑色。虹膜深褐色,眼部外圈有橙黃色眼環。喙雖然主要是黑色,但可能有較淺的灰色斑點。腳深灰色。 [4] 
風信子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是自然界最大的鸚鵡,體長95-100釐米,體重1.2-1.7千克,具美麗鮮豔的鈷藍色羽毛和彎鈎一樣的黑色的巨大鳥喙。足有展開可長達1.3-1.5米的翅膀。風信子金剛鸚鵡的羽毛是深藍色,接近靛藍色,富有光澤。它們的喙呈黑色,下喙的後端及眼周有很鮮明的黃色的裸露皮膚。不像金剛鸚鵡屬內其他的品種,風信子金剛鸚鵡眼睛周圍沒有白色而無羽毛的裸露的皮膚。 [5] 
綠松石金剛鸚鵡 綠松石金剛鸚鵡
綠松石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glaucus):
體長約68-72釐米,是一種藍綠色的大型金剛鸚鵡。頭大而灰白,頭頂部幾乎是藍綠色,鳥體羽毛為綠松石淡藍色,頭部和下部帶有強烈的灰色調。上尾綠藍色。具有黑灰色的鳥喙,虹膜淺藍色,鳥喙為黑色,眼睛外圍有裸露的黃色的眼圈,下頜周圍和下鳥喙邊緣之間具淺黃色新月形裸皮。與李爾氏金剛鸚鵡很胖相似,但後者腦袋較藍,與風信子金剛鸚鵡也很相似,但後者體型更大,具有更大的紫藍色和黃色裸皮沿着下頜骨的底部延伸。 [6] 

藍金剛鸚鵡屬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雨林、沼澤河岸。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裏,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棲息於有一定高度的沙岩、溪谷崖壁,或有生長仙人掌、灌木等植物的半乾旱地帶。需要砂岩懸崖洞穴和附近的大樹棲息和築巢。在海拔30-50米的砂岩溝頂部附近的侵蝕裂縫中形成公共棲息地。 [5] 

藍金剛鸚鵡屬生活習性

藍金剛鸚鵡屬的鳥類是非常社會性的鳥類,聚集在懸崖峭壁的公共棲息地。在黎明前離開棲息地並分成小羣散居到它們的取食區,在日落之後返回懸崖,回到住處棲息在樹上並在那裏過夜。它們大聲呼叫着同時飛行,飛行穩定,強烈拍擊着翅膀。首先棲息在附近的樹木中,並且只在黑暗中更換棲息地。該屬物種的家庭範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食物來源的位置。有些選擇不要偏離住處太遠,有些則每天都要到有食物的林區遠行。長途覓食通常聚大羣的方式飛行。 [4-5] 
藍金剛鸚鵡具有大型而強硬的鳥喙,用來打開堅果殼。 這些堅果通常很硬,所以此鳥首先用喙尖找到殼體厚度的合適位置,然後將它整齊地打破一半。與其他金剛鸚鵡相比,它們的大鈎鳥喙效率顯著。它們的食性較為特殊,在野生條件下,它們以幾種不同的棕櫚果實為食,要求較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偶爾會吃龍舌蘭花、黑黃檀種子、玉米作物,也以其它樹上的水果、堅果、灌木叢的漿果、蔬菜為食,也吃小種子,棕櫚芽和蝸牛。雖然金剛鸚鵡利用攀爬的能力從樹上的叢中摘取棕櫚堅果,但大部分的進食都發生在地面上。 [4-5] 
在樹上進食完畢後,會成對理毛社交一番。有些鸚鵡在鳥羣進食時扮演“哨兵”的角色,也會經常交替角色。會發出呱呱叫聲和尖叫聲。 [4] 

藍金剛鸚鵡屬分佈範圍

分佈於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 [3] 
藍金剛鸚鵡屬分佈圖 藍金剛鸚鵡屬分佈圖

藍金剛鸚鵡屬繁殖方式

李爾氏金剛鸚鵡的繁殖季節發生在12月至來年5月,2- 4月達到高峯。在岩石峭壁的裂縫或縫隙中築巢。鳥兒用唾液軟化砂岩,然後用喙挖出一個小縫隙,同時用腳颳去灰塵。雌雄鳥都會保衞巢址。雌鳥每窩產2枚卵,孵化期至少持續28天。幼鳥2-4歲時性成熟。 [4] 
風信子金剛鸚鵡全年繁殖,通常在一生中只與一個伴侶在一起。在居住地築巢,通常在距離地面4-14米的樹洞中築巢。儘管全年可以發生交配,但巢期通常選在赤道以南的雨季,從11月到來年的4月。每隔兩天產一枚卵,每窩產1-2枚卵。孵化期為25-28天。在此期間,雌鳥花費大約70%的時間孵卵並由雄鳥餵食。儘管鳥卵有時會被鴉類和臭鼬等捕食,但孵化率達到90%。雛鳥在13周內可離巢飛行,但雛鳥與雌鳥仍保持約18個月相處,才獨立生活。它們在6-10年內達到性成熟。 [5] 

藍金剛鸚鵡屬下級物種

藍金剛鸚鵡屬(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綠松石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glaucusVieillot, 1816
2風信子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Latham, 1790
3李爾氏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leariBonaparte, 1856
[2] 

藍金剛鸚鵡屬保護現狀

藍金剛鸚鵡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
易危(VU)——1種;瀕危(EN)——1種;極危(CR)——1種。 [3] 

藍金剛鸚鵡屬種羣現狀

風信子金剛鸚鵡的保育工作,由於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介入,在2003年估計總數上升至6,500只左右。2013年之前風信子金剛鸚鵡列入(IUCN)瀕危物種,2014年已經降為易危。 [3] 
李爾氏金剛鸚鵡是一個限制在特定範圍的物種,只有兩個主要的繁殖地,但已經發現了一些新的較小的種羣。物種數量估計為1,263只,亞成鳥佔很大比例。成熟個體大致估計為228只。該物種的全球大約在250-999成熟個體中。由於採取了密集的保護措施,李爾氏金剛鸚鵡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它仍被列為瀕危物種。 [3] 
綠松石金剛鸚鵡在19世紀因為捕捉活動及生境被破壞,變得非常稀有。於20世紀,只錄得2個可信的野外發現紀錄。1990年代,鳥類學家前往巴拉圭南部考察,但沒有發現任何物種依然存在的證據。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