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爾氏金剛鸚鵡

鎖定
李爾氏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leari):是鳥綱、鸚鵡科的一種大型的全藍色巴西鸚鵡,體長70-75釐米,體重約950克。它是金屬藍色,帶有微弱的,通常幾乎看不見的綠色,面部無羽毛,靠近下顎的地方有半月型黃色裸皮。虹膜深褐色,有橙黃色眼環。喙雖然主要是黑色,但可能有較淺的灰色斑點。腳深灰色。尾極長,屬大型攀禽
棲息於有一定高度的沙岩、溪谷崖壁,或有生長仙人掌、灌木等植物的半乾旱地帶。通常不成對活動,一般是聚8-30只的族羣行動,喜愛棕櫚樹,在樹上進食完畢後,會成對理毛社交一番。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洞裏築巢。壽命最長可達65年。生境侷限於非常狹小的範圍,僅分佈於巴西巴伊亞一帶。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Anodorhynchus leari
別    名
靛藍金剛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金剛鸚鵡族
琉璃金剛鸚鵡屬
李爾氏金剛鸚鵡
亞    種
無亞種 [2]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3] 
中文名
李爾氏金剛鸚鵡
命名者與年代
Bonaparte, 1856
同義學名
Anodorhynchus glaucus leariBonaparte, 1856
外文名
Lear's Macaw、Indigo Macaw

李爾氏金剛鸚鵡物種學史

李爾氏金剛鸚鵡的物種種名來自於英國鳥類畫家和藝術家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他於1830-1832年間出版過許多有關鸚鵡的圖鑑,在他1832年的作品《鸚鵡家族圖集》(《Illustrations of the Family of the Psittacidae, or Parrots》)中就有李爾氏金剛鸚鵡的圖繪(圖中將李爾氏金剛鸚鵡錯誤描述成紫藍金剛鸚鵡);圖鑑出版的20多年後,由拿破崙的侄子呂西安·波拿巴於1858年首次正式描述並發表了此物種(但不是取自標本,而是以李爾的圖繪作為命名的依據),且取李爾的姓氏做為這種鸚鵡的種名。然而,這種鸚鵡在野外的存在仍然難以確定,最終在1978年生物學家赫爾穆特·塞克(Helmut Sick)發現野生種羣時才被接受為獨立的野生物種。 [4-5] 
《鸚鵡家族圖集》(Anodorhynchusleari) 《鸚鵡家族圖集》(Anodorhynchusleari)

李爾氏金剛鸚鵡形態特徵

李爾氏金剛鸚鵡
李爾氏金剛鸚鵡(14張)
李爾氏金剛鸚鵡體長70-75釐米,體重約950克。兩性相似,但雄鳥體型較大,鳥喙也較大。整體為亮麗的深藍色,有金屬光澤。頭部、頸部和下體呈綠藍色,而身體的其餘部分則呈紫羅蘭色或靛藍色。翅膀深藍色,上翼包括飛行羽毛更亮藍,翅膀內側以及尾羽內側為帶點黑色的深藍。長而漸變的尾巴藍色。胸部顯示一些紅褐色色調。 飛行羽毛和底部是深灰色。臉頰的特點是靠近下顎的地方有兩個半月型的裸黃色皮膚。鳥喙為灰黑色。虹膜深褐色,眼部外圈有橙黃色眼環。喙雖然主要是黑色,但可能有較淺的灰色斑點。腳深灰色。
亞成鳥類似於成鳥,但頭部裸露的皮膚較淡,上喙更蒼白,尾巴較短。 [4] 

李爾氏金剛鸚鵡近種區別

在琉璃金剛鸚鵡屬的三種鸚鵡中,李爾氏金剛鸚鵡體型較小,但由於琉璃金剛鸚鵡屬的鳥類體色幾乎相同,因此有人會將李爾氏金剛鸚鵡視為其他種。與紫藍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相比,紫藍金剛鸚鵡的體型較大,體長可達1米,且體色較鮮明,羽毛顏色較深,缺乏綠色色調,再者下顎相鄰的黃色皮膚斑塊形狀不同。。與灰綠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glaucus)相比,雖然淺藍綠金剛鸚鵡體型與李爾氏金剛鸚鵡差不多,通常體長約為70釐米左右,但李爾氏金剛鸚鵡的體色較偏藍色,而灰綠金剛鸚鵡體羽蒼白,頭部更灰。 [4] 
李爾氏金剛鸚鵡 李爾氏金剛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李爾氏金剛鸚鵡產地生境

通常棲息於有一定高度的沙岩、溪谷崖壁,或有生長仙人掌、灌木等植物的半乾旱地帶。生活在乾燥的土地上,具有卡汀珈羣落的棘荊叢林的抗性植被,特別是在具有西雅棕(Syagrus coronata)的棕櫚樹的地區。需要砂岩懸崖棲息和築巢。在海拔30-50米的砂岩溝頂部附近的侵蝕裂縫中形成公共棲息地。許多鳥類棲息在較大的洞中,而其他鳥類則棲息在岩石上或在檐口中休息。生境侷限於非常狹小的範圍,僅分佈於巴西巴伊亞一帶。 [5] 

李爾氏金剛鸚鵡生活習性

李爾氏金剛鸚鵡是一種合羣的物種,聚集在懸崖峭壁的公共棲息地。在黎明前離開棲息地並分成小羣散居到它們的取食區,在日落之後返回懸崖。它們大聲呼叫着同時飛行,飛行穩定,強烈拍擊着翅膀。首先棲息在附近的樹木中,並且只在黑暗中更換棲息地。
通常不成對活動,一般聚8-30只的小羣集體行動,喜愛棕櫚樹,在樹上進食完畢後,會成對理毛社交一番。在棕櫚樹中進食時會有3-4只鳥在一處,相距約5-30米。有些鸚鵡在鳥羣進食時扮演“哨兵”的角色,也會經常交替角色。會發出呱呱叫聲和尖叫聲,但不如紫藍金剛鸚鵡那麼喧鬧。
鍾愛棕櫚樹的果實,主要以小冠巴西棕櫚(Syagrus coronata)的堅果為食,吃龍舌蘭花、黑黃檀種子,偶爾啄食玉米作物,也以其它樹上的水果、堅果、灌木叢的漿果、蔬菜為食。 [4] 

李爾氏金剛鸚鵡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發生在12月至來年5月,2- 4月達到高峯。在岩石峭壁的裂縫或縫隙中築巢。鳥兒用唾液軟化砂岩,然後用喙挖出一個小縫隙,同時用腳颳去灰塵。雌雄鳥都會保衞巢址。雌鳥每窩產2枚卵,孵化期至少持續28天。幼鳥2-4歲時性成熟。 [4] 

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護現狀

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3]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3] 

李爾氏金剛鸚鵡種羣現狀

李爾氏金剛鸚鵡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嚴重威脅,特別是通過牲畜放牧減少了餵養的棕櫚樹。 儘管這種威脅已經減少,但這種物種很容易受到誘捕,這些仍在繼續。這些鳥類在玉米作物田覓食時有時會遭受迫害,它們也可能遭受狩獵壓力。
該物種是一個限制在特定範圍的物種,只有兩個主要的繁殖地,但已經發現了一些新的較小的種羣。物種數量估計為1,263只,亞成鳥佔很大比例。成熟個體大致估計為228只。該物種的全球大約在250-999成熟個體中。由於採取了密集的保護措施,李爾金剛鸚鵡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它仍被列為瀕危物種。 [3] 

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護措施

該物種受巴西法律保護。在巴西被認為是全國瀕臨滅絕物種。 2006年發佈了一項行動計劃,使交易網絡的滲透和對繁殖區的監督得到改善,打擊偷獵者、走私者和收集者。該物種範圍內有兩個保護單位,其中有更多的保護單位正在被認可。當地政府收購了1,450公頃的土地作為生物站後,Toca Velha-Serra Branca懸崖受到保護,並計劃種植和圍護50,000棵棕櫚幼苗。正在進行全面監測,並開展教育和宣傳計劃。 [3] 
正在進行健康調查,通過抽取雛鳥來確定鳥羣中已知鸚鵡病原體的攜帶者,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穩定的宿主——病原體系統。《鸚鵡國際聯盟》(Parrots International)和《利明頓基金會》(Lymington Foundation)於2007年開始為農民提供玉米替代計劃。該計劃施試玉米補貼項目的十年中,李爾氏金剛鸚鵡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以上,超過1300只,並且已經從“極度瀕危”降至“瀕危”。 [6] 
有74只鳥的圈養種羣(A. Roos in litt.2012),但沒有協調的育種計劃。 [3] 
確保對所有已知鳥羣的事實上的保護。繼續與當地人聯絡,尋找更多的李爾氏金剛鸚鵡。研究築巢生態學以估計繁殖成功率,確定家庭範圍並考慮雙重抓地力。增強現有的巢址以防止雛雞過早成熟。繼續補償農民的作物損失。制定種植和保護棕櫚樹免受山羊和牛的踐踏和。實施法律措施,特別是通過當地巡邏來防止捕捉陷阱。沒收所有來自貿易的鳥類,並將其納入育種計劃。評估在歷史範圍內釋放被沒收和捕獲的繁殖鳥類的潛在地點,可能包括巴西南部已滅絕的李爾氏金剛鸚鵡的歷史範圍,等待遺傳研究,這可能表明兩者是同種的。建立協調的育種計劃,以支持未來的放生和數量補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