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喉蜂虎

鎖定
藍喉蜂是蜂虎科蜂虎屬鳥類。體長26-28釐米,嘴長而彎曲,有明顯細長的中央尾羽。頭部、頸部和背部為巧克力色,有黑色眼紋。喉部、腰部和尾羽為藍色。腹部和兩翼為綠色。幼鳥外觀似成鳥,頭部、頸部和背部為綠色,沒有細長的中央尾羽。雌雄無明顯差異。 [10] 
藍喉蜂虎原產於文萊、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 [1]  中國繁殖於湖北及長江以南地區, [11]  喜近海低窪處的開闊原野及林地,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多在上空飛翔覓食,休息時多停在樹上或電線上。主要以各種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繁殖期5-7月,營巢於地洞中,每窩產卵4枚。 [12] 
藍喉蜂虎以藍喉為特徵,極具觀賞價值,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鳥”。 [13]  2000年8月1日,藍喉蜂虎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2014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物種(LC)。 [1]  2021年2月5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8] 
中文名
藍喉蜂虎
拉丁學名
Merops viridis
別    名
紅頭吃蜂鳥
外文名
Blue-throated bee-eat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佛法僧目
蜂虎科
蜂虎屬
藍喉蜂虎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9] 

藍喉蜂虎形態特徵

藍喉蜂虎
藍喉蜂虎(12張)
前額頭頂、枕、後頸和上背深栗色,下背藍綠色,腰天藍色,尾藍色,中央尾羽延長,突出約65毫米;肩和翅綠色,內側飛羽藍色,貫眼紋黑色,到眼後變寬。頦、喉和頸側藍色,胸和上腹綠色,腹淡綠色,尾下覆羽淡藍色。 [2] 
幼鳥似成鳥,但頭頂、枕和上背為暗綠色,中央尾羽不延長。
虹膜紅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5克,♀32克;體長♂273毫米,♀267毫米;嘴峯♂38.5毫米,♀35毫米;翅♂113毫米,♀109毫米;尾♂130毫米,♀123毫米;跗蹠♂11毫米,♀12.5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藍喉蜂虎棲息環境

棲息於林緣疏林、灌叢、草坡等開闊地方,也出現於農田、海岸、河谷和果園等地。 [2]  尤喜近海低窪處的開闊原野及林地 [3] 

藍喉蜂虎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多在上空飛翔覓食,休息時多停在樹上或電線上。 [2] 
遷徙:遷徙時間在春季4~5月,秋季在9~10月。
食性:主要以各種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喜呆於棲木上等待過往昆蟲;偶從水面或地面拾食昆蟲。 [2]  [4] 
叫聲:飛行時發出kerik-kerik-kerik的快速顫音 [4] 

藍喉蜂虎分佈範圍

原產地: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1]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雲南東南部(留鳥)、廣西南部、廣東、海南島(留鳥)、福建、台灣(迷鳥)和香港(迷鳥)等南部地區,有時向北延伸至湖南、江西,直至河南南部。 [2] 
2023年6月5日,戴雲山保護區新一輪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正式啓動,截至2023年9月,已發現新記錄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藍喉蜂虎。 [14] 

藍喉蜂虎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羣鳥聚於多沙地帶,營巢於地洞中,每窩產卵4枚,卵的大小為21.5~24.6毫米×19~20.5毫米。 [2] 

藍喉蜂虎亞種分化

藍喉蜂虎(2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Merops viridis viridis
Linnaeus,1758
02
藍喉蜂虎菲律賓亞種
Merops viridis americanus
P. L. S. Müller,1776 [5] 

藍喉蜂虎保護現狀

藍喉蜂虎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4年評估。 [1]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第273項 藍喉峯虎)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8]  )二級。 [7] 

藍喉蜂虎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分佈廣泛,屬常見物種(del Hoyoet al. 2001)。中國少於10,000繁殖對(Brazil 2009),局部地區數量較豐富。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