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薹草屬

(莎草科下的一個屬)

鎖定
薹草屬(拉丁學名:Carex L.)是禾本目、莎草科下的一個屬,該屬物種均為具地下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稈為直立三稜形叢生(或散生)且中生或側生;葉為基生或兼具稈生葉,平張,條形或線形,基部通常具鞘;花為單性,由1朵雌花或1朵雄花組成1個支小穗;有果囊,果囊內有的具退化小穗軸;果實為果囊三稜形、平凸狀或雙凸狀,具或長或短的喙。
薹草屬植物在世界範圍內分佈約有2000多種。中國約 500 種, 全國廣佈。 [5] 
根據環境條件選擇適宜薹草,使其在水土保持、公路綠化、堤壩綠化、機場綠化,尤其在城市園林綠化和運動場草坪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6] 
中文名
薹草屬
拉丁學名
Carex L.
別    名
苔草屬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禾本目
莎草科
薹草屬
亞    綱
百合亞綱
分佈區域
世界範圍內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4] 
拼    音
tái cǎo shǔ

薹草屬植物學史

林奈於1754年創立了該屬,Kukenthal在全球進行該屬的分類學調查,把薹草屬分為原始苔草亞屬、復序苔草亞屬、苔草亞屬和二柱苔草亞屬4個亞屬;而Reznicekfs認為原始薹草亞屬並非原始類羣,是薹草亞屬和二柱薹草亞屬中不同組的進化類型的組合,因此,該屬包括薹草亞屬、復序薹草亞屬和二柱薹草亞屬3個亞屬。近年來,一些學者根據莎草科花序結構的差異性和植物化學的某些特徵,將莎草科內的苔草屬獨立為嵩草科,並認為嵩草科同禾本科的親緣關係比其它同莎草科其它類羣的關係更近。但鄧德山通過對莎草科植物硅酸體的研究,認為莎草科為一個自然類羣,將莎草科進一步分為2個科的處理是不合適的。 [5] 

薹草屬形態特徵

薹草屬
薹草屬(5張)
多年生草本,具地下根狀莖。稈叢生或散生,中生或側生,直立,三稜形,基部常具無葉片的鞘。葉基生或兼具稈生葉,平張,少數邊緣捲曲,條形或線形,少數為披針形,基部通常具鞘。苞片葉狀,少數鱗片狀或剛毛狀,具苞鞘或無苞鞘。
花單性,由1朵雌花或1朵雄花組成1個支小穗,雌性支小穗外面包以邊緣完全合生的先出葉,即果囊,果囊內有的具退化小穗軸,基部具1枚鱗片;小穗由多數支小穗組成,單性或兩性,兩性小穗雄雌順序或雌雄順序,通常雌雄同株,少數雌雄異株,具柄或無柄,小穗柄基部具枝先出葉或無,鞘狀或囊狀,小穗1至多數,單一頂生或多數時排列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雄花具3枚雄蕊,少數2枚,花絲分離;雌花具1個雌蕊,花柱稍細長,有時基部增粗,柱頭2-3個;果囊三稜形、平凸狀或雙凸狀,具或長或短的喙。小堅果較緊或較松地包於果囊內,三稜形或平凸狀。 [1] 

薹草屬生長環境

薹草屬
薹草屬(4張)
薹草屬植物大多數生長在泥濘、酸質的草地上。山區、平原的陰坡疏林密林、陽坡地林地,山谷路旁,沙地、荒 坡地、草地、濕地等各種類型的生境中,松山、黃草梁、雲蒙山100~2000m海撥高度上均有薹草屬植物分佈。 [6] 

薹草屬分佈範圍

本屬全世界約有2000多種,中國有近500種,分佈於全國各省區,浙江100餘種,温州55種2亞種1變種。 [1]  [10] 
薹草屬植物 薹草屬植物 [7]

薹草屬繁殖方法

薹草屬植物種子具有普遍的深休眠、低萌發率現象,研究其種子發芽特性,可打破該屬植物的開發利用在繁殖方面的限制。Schmid報道C.f lava種子在不利的生長環境中,可在土壤中休眠6a而保持活力,Haggas等指出光暗交替對高山薹草(C .paysonis)的萌發有利,可使其萌發率由1.2%提高到22.8%。另外,機械處理、酸處理、鹼處理、有機溶劑浸種、激素處理、温度和光處理、層積處理、温水浸泡等對薹草屬植物種子的發芽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5] 

薹草屬下級分類

寶華山薹草 Carex baohuashanica Tang et Wang ex L. K. Dai
卷柱頭薹草 Carex bostrychostigma Maxim.
啓無薹草 Carex chiwuana Wang et Tang ex P. C. Li
扁囊薹草 Carex coriophora Fisch. et C. A. Mey. ex Kunth
擬穿孔薹草 Carex foraminatiformis Y. C. Tang et S. Y. Liang
茶色薹草 Carex fulvorubescens Hayata
東喜馬拉雅薹草 Carex himalaica T. Koyama
古城薹草 Carex kuchunensis Tang et Wang ex S. Y. Liang
窄葉薹草 Carex montis-everestii Kükenth.
五台山薹草 Carex montis-wutaii T. Koyama
南川薹草 Carex nanchuanensis Chu ex S. Y. Liang
紅棕薹草 Carex przewalskii Eqorova
漂筏薹草 Carex pseudo-curaica Fr. Schmidt
似莎薹草 Carex pseudo-cyperus Linn.
彌勒山薹草 Carex pseudo-laticeps T. Tang et F. T. Wang ex S. Yun Liang
假長嘴薹草 Carex pseudo-longerostrata Y. L. Chang et Y. L. Yang
薹草屬
薹草屬(5張)
紫鞘薹草 Carex purplevaginalis Q. S. Wang
紫鱗薹草 Carex purpureo-squamata L. K. Dai
華疏花薹草 Carex sino-dissitiflora Tang et Wang ex L. K. Dai
準噶爾薹草 Carex songorica Kar. et Kir.
類霹靂薹草 Carex subperakensis L. K. Ling et Y. Z. Huang
阿里山宿柱薹 Carex transalpina Hayata
薹草亞屬 Subgen. Carex
復序薹草亞屬 Subgen. Indocarex Baill.
二柱薹草亞屬 Subgen. Vignea (P. Beauv. ex Lestib.) Kukenth. [1] 
以下簡單介紹兩種薹草。

薹草屬主要價值

薹草屬植物覆蓋度好, 根系發達, 生長快, 適應性強, 分佈廣,在園林應用方面, 既可作為單一的草坪, 還可與其它草種混合形成複合草坪。薹草屬植物還有望在河湖岸美化、水體淨化、水土保持以及堤壩綠化等方面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5] 

薹草屬作為地被

作為草坪草
薹草屬植物生長持續時間長、葉片纖細、柔軟、密集,且色澤好、耐踐踏、耐瘠薄,具有明顯的作為草坪地被植物的優勢。吳欣明、楊秀雲等均認為寸薹草、異穗薹草、尖嘴薹草、無脈薹草、白穎薹草等適合北方地區作為草坪草開發利用。蕭運峯等認為青綠薹草也極適合草坪的建設。寸薹草株叢低矮,水分蒸滕量少,可經濟地涵養;且根系發達,還可用於固土、護坡、固沙草坪的優良草種。
作為林下植被
王軍利等發現秦嶺薹草耐蔭性尤其顯著,林下生長健壯,在林下陰濕地具有其獨特的開發前景。澇峪薹草因其較好的耐蔭性,適宜城市立交橋下、建築物背蔭處、林下綠化。

薹草屬水體美化淨化

不少薹草自身極適應在水環境下生長,且不乏觀賞性強的種,適合開發為濱水綠化植物,如條穗薹草可在湖邊、堤壩、河邊等進行片植,或與水生、濕生花卉混植形成美麗的景觀,或與石頭配景。劉振乾等發現毛果薹草生態系統不同組分對N、P有很好的淨化能力。彎囊薹草能有效的去除水體中的總氮含量(TN)、氨氮含量(NH3-N)、總磷含量(TP)、化學需氧量(CODCr),特別是對水體中的TP和NH3-N的去除率可達90%以上,可以作為一種水體修復工程中淺水區域的淨化植物。

薹草屬鹽鹼地綠化

蕭運峯等發現,寸薹草不僅是一種優良的草坪草,而且對鹽鹼地也有很強的抗性。廣佈於沿海地區的砂鑽薹草耐乾旱瘠薄,抗海風海霧,適應海霧中夾雜的鹽分脅迫和短期海潮造成的海浸,是治理我國土壤沙化的首選優良植物。

薹草屬寶華山薹草

根狀莖短,木質。稈叢生,高50-60釐米,較細,扁三稜形,平滑,基部具紅棕色無葉片的鞘。葉短於稈,寬3-4毫米,平張,上端邊緣粗糙,具鞘,基部的葉鞘常開裂,下面的葉鞘最長可達6釐米。苞片下面的葉狀,上面的鑽形,一般短於小穗,具苞鞘,鞘長1-3釐米。小穗3-4個,單生於苞片鞘內,小穗間距長,頂生小穗為雄小穗,長圓柱形,長約3釐米;側生小穗為雌小穗,長1.8-3.5釐米,具4-6朵疏生的雌花,具纖細的小穗柄,最下面長達6.5釐米,上面的長1-2釐米。雄花鱗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頂端急尖或鈍,膜質,黃褐色,中間灰綠色,具1條中脈;雌花鱗片卵形,長約5毫米,頂端漸尖,膜質,白色半透明,有的稍帶淡黃色,中間灰綠色,具1條中脈。果囊近於直立,長於鱗片,倒卵形,三稜形,長約7毫米,紙質,棕色,具多條脈,無毛,基部急狹成短柄,頂端急狹成長喙,喙口斜截形。小堅果為果囊所緊包,倒卵形,三稜形,長約3毫米,黃色,頂端具宿存的花柱基部,花柱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3-4月。
產於江蘇,生於山谷。模式標本採自江蘇寶華山。 [2] 
寶華山薹草 寶華山薹草 [8]

薹草屬卷柱頭薹草

根狀莖長,木質,外被分裂成纖維狀的黑褐色老葉鞘。稈密叢生,高20-50釐米,稍細弱,鈍三稜形,平滑。葉短於稈或有的幾與稈等長,寬3-4毫米,平張,上面兩側脈,背面中脈及邊緣均粗糙,具鞘,鞘口下部常為幹膜質。苞片下面的1-2個為葉狀,上面的呈剛毛狀,稍粗糙,具鞘。小穗5-8個,單生於苞片鞘內,頂生小穗為雄小穗,線狀圓柱形,長2-4釐米,具細的小穗柄;側生小穗為雌小穗,間距長可達6釐米,近頂端較短,狹圓柱形,長2-4釐米,具多數疏生的花,小穗柄細而較短,常包於苞片鞘內。雄花鱗片披針狀長圓形,頂端鈍圓或急尖,長5-5.5毫米,膜質,淡黃色,具寬的白色半透明的邊,背面具1條中脈;雌花鱗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長4.5-5毫米,膜質,淡褐黃色,具寬的白色半透明的邊,背面具3條脈,兩側脈不很明顯,中脈上粗糙。果囊近於直立,長於鱗片,狹披針形,三稜形,長約7毫米,膜質,淡黃綠色,基部漸狹,上部漸狹成長喙,喙口斜截形,邊緣幹膜質,有時具兩短齒。小堅果緊包於果囊內,狹長圓形,三稜形,長約3.5毫米,黃褐色,具很短的柄;柱頭3個,較果囊長得多。花果期5-7月。
產于吉林、遼寧、浙江、陝西;生於沼澤地、水溝邊、路邊濕地,海拔220-1000米。分佈於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