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鎖定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文: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11]  ,縮寫:THAAD,音譯:薩德)是美國導彈防禦局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一般簡稱為薩德反導系統
“薩德”系統的承包商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一套“薩德”系統通常由指揮車、火控雷達、6部8聯裝發射裝置和48枚攔截彈組成,其技戰術性能有着諸多與眾不同的特點。
中文名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外文名
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
研製單位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
服役時間
2008年5月
國    家
美國
簡    稱
薩德
單位造價
7.5億美元(2009年幣值)
數    量
已部署24套(2013年)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發展沿革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研製背景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前身是歷經多次失敗而告終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美國陸軍於2004年對該系統進行重新設計,並重新命名為現名,類似於海軍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由指管通情指揮系統,攔截系統,發射系統和雷達及其支援設備組成。2007年10月,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在美國太平洋導彈靶場成功完成大氣層外的攔截試驗。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作為專門用於對付大規模彈道導彈襲擊的防禦系統,其獨特優勢是在防禦大規模導彈威脅的同時, 為作戰部隊提供更加靈活的使用選擇。其目的不是取代而是補充MIM-104防空導彈以及海軍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陸基中段防禦系統和美國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預警雷達與傳感器,從而使美軍具備多層彈道導彈防禦能力。2016年7月8日美國和韓國正式宣佈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韓國國內巨大爭議以及本地區國家強烈不滿。
MIM-104“愛國者”防空導彈 MIM-104“愛國者”防空導彈
海灣戰爭後,由於美國在戰爭中使用的MIM-104防空導彈屬於低層防空導彈,最大射高只有約20公里,主要用於保護小型重要目標,防禦面積較小,攔截也不是在足夠高的空間進行,而且攔截造成的導彈碎片經常落在己方或友方領土上,同樣會對地面人員和資產造成破壞。如果敵方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核彈頭和化學彈頭,像這樣的低層攔截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此,開發一種能在更遠距離、更大高度上攔截來襲彈道導彈的高科技術就變得十分必要。1987年,美國陸軍空間與戰略防禦司令部提出了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的高空防禦技術開發計劃。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研製歷程

聯合戰區彈道導彈防禦計劃 聯合戰區彈道導彈防禦計劃
1989年美國防部正式公開此項計劃,1990年當時的戰略防禦計劃局(即彈道導彈防禦局)將合同進行公開招標,1992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贏得了演示/驗證合同,合同的目標是對大氣層內/外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所需全部技術進行集成。199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將這一開發計劃正式稱之為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語: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該系統在1999年8月前共進行了11次飛行試驗, 其中前3次為非攔截試驗,2次成功、1次失敗;後8次為攔截試驗, 6次失敗、 2次成功。 1999年8月2日進行最後一次攔截試驗,也以失敗告終,遭受重大挫折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在此後五年多時間裏再沒有進行攔截試驗。
薩德攔截彈發射試驗 薩德攔截彈發射試驗
美國陸軍於2004年對該系統進行重新設計,並重新命名為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由於“戰區”和“末段” 的英文單詞都是以 “T” 開頭, 所以縮寫仍為THAAD) 。從此,薩德系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調整後的 THAAD 系統於2005年11月恢復飛行試驗,部署前共計劃進行14次試驗。2006年10月,薩德系統從白沙導彈靶場移至位於夏威夷考艾島的太平洋導彈靶場。2007年1月,薩德系統首次在太平洋導彈靶場進行飛行試驗。2007年4月,薩德系統進行同樣的試驗,再次成功。2007年6月,薩德攔截彈成功完成低空飛行試驗。2007年10月,薩德系統在太平洋導彈靶場成功完成大氣層外的攔截試驗。
2019年8月30日,美軍在太平洋馬歇爾羣島附近海域進行了“薩德”反導防禦訓練。 [5] 
2022年8月,韓國國防部啓動普通環評,9月啓動保障人員、物資地面運輸等工作。
2023年6月21日,韓國環境部稱,該部批准國防部旗下國防設施本部於5月11日提交的“薩德”(THAAD,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基地環評報告。由此,自“薩德”系統2017年在韓國臨時部署以來,基地建設所需的行政程序在六年之後已經全部結束,今後基地內的基建工作將全面啓動。 [10]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技術特點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基本設計

薩德系統組合 薩德系統組合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由攜帶8枚攔截彈的發射裝置、AN/TPY-2X波段雷達、火控通信系統(TFCC) 及作戰管理系統組成。 洛克希德·馬丁空間防務(Lockheed Martin Space Systems)、卡特彼勒防務(Caterpillar Defense )和噴氣飛機公司(Aerojet)是該系統發射裝置及攔截彈的主承包商,雷聲公司(Raytheon)是AN/TPY-2雷達的主承包商,波音、霍尼韋爾(Honeywell)和洛克達電子(Rocketdyne)則作為管理與指揮系統的承包商。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發射系統

薩德攔截彈發射車 薩德攔截彈發射車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八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安裝在一輛奧什科什公司(Oshkosh)的10×10重型擴展機動戰術卡車上,該車裝有自動裝彈系統。 雖然該系統的很多組件都可以用一架C-130運輸機空運, 但是其發射裝置卻需要使用C-17運輸機C-5運輸機空運。該系統的攔截彈由一級固體助推火箭和作為彈頭的KKV(動能殺傷飛行器)組成。全彈長6.17米,起飛重量約 600公斤。KKV主要由用於捕獲和跟蹤目標的中波紅外導引頭、信號處理機、數字處理機、採用激光陀螺的慣性測量裝置和用於機動飛行的軌控與姿控推進系統等組成。紅外導引頭通過向彈載計算機傳輸目標導彈戰鬥部的紅外成像進行制導。整個KKV(包括保護罩)長2.325米,底部直徑370毫米,重量約60公斤,飛行速度為2000米/秒。 [6]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雷達系統

AN/TPY-2雷達系統組成 AN/TPY-2雷達系統組成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標準雷達配置是一台AN/TPY-2 X波段固體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是世界上性能最強的陸基機動反導探測雷達之一。該雷達警戒距離遠,兼顧戰略與戰術,天線陣面積為9.2平方米,安裝有30464個天線單元,方位角機械轉動範圍-178°~+178°,俯仰角機械轉動範圍0°~90°,但天線的電掃範圍,俯仰角及方位角均為0°~50°。該雷達對反射面積(RCS)為1平方米(典型彈道導彈彈頭的反射面積)的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約1200千米。採用模塊化設計,有很強的地面機動性,可採用艦船、火車或拖車進行點對點運輸,還可根據作戰需要由C-5或C-17運輸機空運至指定地點。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作戰系統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組成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組成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BM/C3I)系統由一個戰術作戰站和一個發射車控制站組成。發射車控制站也即通信中繼車。為確保與陸軍和聯合部隊相互配合作戰的能力,BM/C3I系統能夠支持各類通信協議。BM/C3I網絡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主要通信線路是“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在這個網絡上,探測器與BM/C3I系統各組成部分能夠相互報告跟蹤數據和其它關鍵的戰場信息,也能向其它防空系統報告跟蹤數據和其它重要的戰場信息。其負責全面的任務規劃,協調並執行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並與其它防空系統接口,以便實施聯合作戰。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系統性能

運行示意圖 運行示意圖
一是導彈射程遠,防護區域大
“薩德”的射程達到300千米,可防衞半徑200千米的區域,而“愛國者-2”和“愛國者-3”的反導射程僅分別為15千米和30千米。因此,“愛國者”被歸為“點防禦系統”,“薩德”則為“面防禦系統”,主要用於保護較大的戰略性地區和目標。這一特點很受日本、以色列等領土面積不大的國家歡迎,因為數套“薩德”即可將其全境覆蓋,起到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作用。美軍方曾聲稱,4套“薩德”加上7套“愛國者”系統即可覆蓋韓國全境。
二是攔截高度和摧毀概率較高
“薩德”攔截高度為40至18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而這個攔截高度區間正好是射程3500千米以上的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飛行末段,以及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導彈的飛行中段,故號稱“當今世界還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反導系統”。較大的攔截高度為“薩德”提供了實施多次攔截的充足反應時間和作戰空間。因此,“薩德”被設計為“射擊-評估-再射擊”的作戰方式,具有二次攔截和二次毀傷評定的能力,還可為“愛國者”等低層末段攔截系統提供目標指示信息。 [7] 
三是採用“動能殺傷技術”,破壞威力大
示意圖 示意圖
美軍此前的防空和反導導彈一般都採用“高能炸藥破片全向飛散”的殺傷方式,往往只能實現所謂的“任務破壞”而非“導彈破壞”,即僅使來襲導彈偏離原定軌道,目標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地面造成損傷。“薩德”系統攔截彈的破壞機理則是“碰撞-殺傷”,以高速撞擊來引爆目標彈頭,其間產生的高熱可使生化戰劑失效。“動能殺傷”的難度不亞於“子彈打子彈”,對末制導和空間機動的矢量技術要求很高,卻也大幅減少了“薩德”攔截彈的戰鬥部質量,使其增加攔截高度成為可能。
四是機動能力和系統生存性較強
每輛“薩德”發射車全重(含10枚所攜攔截彈)約40噸,可快速空運至所需戰區,並通過公路機動變換陣地躲避打擊。發射車從裝彈到完成發射準備不超過30分鐘,待命中的攔截彈接到命令後幾秒鐘便能發射。
五是數據兼容性強,系統應用廣泛
“薩德”設計之初就把系統兼容性確定為技術重點,並在試驗中解決了與海軍的鏈接互通問題,從而易於同“地基中段攔截”“愛國者”和海軍“宙斯盾”等系統隨機構成各種形式的多層反導體系,做到情報資源共享和協同作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目標識別能力強大
X波段雷達 X波段雷達
THAAD部署韓國真正問題在於雷達。X波段雷達,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美軍方宣稱其探測距離為500千米。由於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的雷達截面積密切相關,故該型雷達對於彈體尚未分離的上升段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探測距離應在2000千米以上。該型雷達可在870千米距離探測到雷達截面積較小的隱形目標,故具備相當的反隱型戰機能力。該型雷達使用的窄波束,則能在580千米左右的距離精確評估目標彈頭的預計位置,並識別假彈頭。
在東北亞特定地緣環境下,“薩德”在韓國實施“前沿部署”後,其雷達監控範圍可深入覆蓋東北亞腹地,平時可攝取該地區國家諸多情報、積累目標特徵數據,戰時則充當早期識別與跟蹤工具、提升導彈攔截概率。這就使“薩德”不侷限於充當單純的被動防衞性“盾牌”,還具備了相當的攻勢防禦能力,從而遠遠超出了朝鮮半島防衞的需求,極大危害到東北亞地區國家的戰略安全利益。
美國要向韓國引入的這套“薩德”系統,不單純是一套反導攔截裝置,而是帶有一部“AN/TPY-2”X波段火控雷達的反導系統。這套雷達系統的影響絕不僅限於該系統配備的區區數十枚攔截彈,其監測範圍遠遠超出半島自身防衞需求,深入亞洲大陸腹地,將大幅提高美國對中國戰略導彈發射試驗的監測精度,進而提高其攔截中國戰略導彈的能力。
一旦薩德落户韓國,美國便在東北亞地區擁有了完整的導彈防禦系統,從此該地區的攻防戰略平衡或將被徹底打破,而美日韓也將成為東北亞的小北約。這對中國的安全環境來説,是個極大的威脅。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服役動態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列裝服役

薩德導彈測試進度 薩德導彈測試進度
2007年1月,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正式進入生產與部署階段。2008年5月28日, 首批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正式裝備美國陸軍,部署在第32陸軍防空反導司令部第11防空炮兵旅第4防空炮兵團阿爾法連, 包括24枚攔截彈、3輛發射車、1套火控系統和1部AN/TPY-2雷達。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部署以及初始作戰能力和互操作能力的驗證和提高,使美國軍方至少在理論上具備了從彈道導彈飛行中段到末段無空隙的強大的防禦體系網絡。美國軍方的近期目標是使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具有攔截近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遠期目標為具備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 [8] 
2012年10月馬紹爾梅克島發射試驗 2012年10月馬紹爾梅克島發射試驗
2016年伊始, 朝鮮的武器發展就動作頻頻, 先是1月6日進行了自稱的 “第一次氫彈” 試驗, 隨後於2月7日又成功發射了 “光明星-4”人造地球衞星, 韓日美等國認為此次發射是變相的遠程火箭試驗。 為了應對朝鮮的威脅, 韓國總統朴槿惠表示將盡一切努力尋求一切外交途徑制裁朝鮮,同時更是考慮要引進美國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隨後,韓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已啓動美國在韓部署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潛在可能性的論證, 將重點考察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威脅,以及韓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 同時也會考慮對中國的影響。 [8] 
在韓薩德作戰距離 在韓薩德作戰距離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就美韓可能在韓部署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表明嚴正立場, 指出此舉不利於緩和當前緊張局勢,不利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 中方對此嚴重關切並明確反對, 希望有關方慎重處理。2016年7月8日美國和韓國正式宣佈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韓國國內巨大爭議以及本地區國家強烈不滿,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17日在黃海和渤海海域組織12個機型,41架戰機展開對海對地打擊演習。這是中國首次在與黃海鄰近的地方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 [9]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入韓事件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5張)
2017年3月7日上午,韓國國防部發布消息,薩德系統的部分裝備,前一日(3月6日)已經通過軍用運輸機運抵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韓國防部表示將盡快經過相應程序陸續將薩德系統部署在星州基地。針對此事,外交部發言人迴應將堅決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美韓承擔。
2017年4月26日,薩德反導系統的2輛發射車、X波段雷達開始在韓國投入運行。美國國防部表示,後續會不斷地對入駐韓國的薩德系統進行升級。 [1-2] 
2017年7月29日,韓國總統文在寅下達指令,將立即與美國協商關於韓美間戰略遏制力的強化方案,其中包括追加部署剩餘的4輛“薩德”發射車。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