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蕉鵑科

鎖定
蕉鵑科(學名:Musophagidae)有6屬23種。該科鳥類一般為中等體型,體長35~75釐米,體重230~950克。體色或者大致呈綠色,翼和尾綠色、藍色或紫色;或者全身大部分為青紫色或灰色。通常有漂亮的羽冠和長尾巴。該鳥具半對趾足,第四趾能夠隨意向前、向後旋轉。第二、三趾總指向前方。
分佈於非洲中南部。棲息於常青林和林谷,極少數棲息於大草原。有些山地品種則可能分佈在非洲最高的幾座山上。食物以果實為主,也吃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昆蟲(特別是在繁殖季節)。蕉鵑為樹棲性鳥類,不善飛行,但在樹冠上奔跑迅速。
人們對蕉鵑一度知之甚少,以致一直稱它為“食大蕉的鳥”(plantain-eaters),即蕉鵑科“Musophagidae”一詞的字面意思。不過,在瞭解了這種體型中等、尾長、翅短而圓的鳥極少或從來不食大蕉和香蕉後,便用 “turaco”一詞取代了原來不當的叫法。事實上,在非洲,靠食大蕉生存下去根本不可能,因為人們將大蕉引入非洲大陸只是晚期的事。
(概述圖片來源 [1] 
拉丁學名
Musophag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蕉鵑目
蕉鵑科
6屬
23種
分佈區域
撒哈拉以南非洲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中文名
蕉鵑科
命名人及年代
Lesson,1828
外文名
Turaco

蕉鵑科物種學史

蕉鵑科是僅見於非洲的一個大科,曾被認為與杜鵑科有親緣關係,主要是因為兩者均為對趾結構。而另一方面,有關羽毛寄生蟲的研究認為,它與獵禽類(雞形目)有某種親緣關係。DNA分析則重新界定了蕉鵑和杜鵑的關係,表明它們應當被歸入2個不同的目,而不僅僅是2個不同的科。 [2] 

蕉鵑科形態特徵

體長40~75釐米。大部分蕉鵑體型中等,具長尾和短而圓的雙翅。唯一的例外是大藍蕉鵑,體長達75釐米,體重超過1公斤。灰蕉鵑屬(Crinifer)和暗灰蕉鵑屬(Criniferinae)的成員主要為灰白色;其他屬的蕉鵑顏色靚麗,通常為藍色,綠或紫色。 [3] 
蕉鵑科
蕉鵑不同於其他所有現存鳥類的一大特點是,它們擁有2種鮮豔的羽色素(均為銅的化合物):綠色素和紅色素。綠色素為14個種類的體羽提供豐富的綠色,而且是蕉鵑所獨有的綠色素(絕大多數鳥類通過特化的羽毛結構對七色光進行折射,從而使羽毛呈綠色)。紅色素則負責將大部分蕉鵑翅膀和頭部的羽飾染為深紅色。雛鳥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才能擁有和成鳥一樣的羽色,原因也許就是色素生成所需的銅相對比較稀少,很難獲得。據估算,一隻蕉鵑需要攝入20千克果實,才能得到足夠的銅來為羽毛着色。 [2] 
蕉鵑足趾的構造獨特,第四趾可翻轉至腳背,幾乎觸碰到第一趾,或者翻轉至第二、三趾附近。除靈活轉動外,四趾通常保持與足軸的正確角度。 [3] 
兩性之間的高度相似性在單配製鳥類中具有代表性。兩性唯一的差別似乎僅為喙色不同。 [2] 

蕉鵑科棲息環境

蕉鵑見於多種林地棲息地, 諸如山地森林、叢林、大草原、郊區花園等。 [4] 

蕉鵑科生活習性

蕉鵑科鳥類
蕉鵑科鳥類(39張)
數十隻蕉鵑可結羣在植被中覓食,主要擷取各種果實,包括某些對人類而言為劇毒的漿果。它們消化的果實中的種子有80%被排放到母樹之外的地方,這表明蕉鵑對種子的擴散分佈起着重要作用。有少數研究表明,親鳥給雛鳥喂的食物中,雖然偶爾也含有一些無脊椎動物,尤其是蝸牛,但基本上還是以果實為主。這在陸棲鳥類的雛鳥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在從孵化到獨立覓食這段生長髮育的高峯期內,一般都被喂以富含無脊椎動物等的高蛋白食物。 [2] 
羣居性鳥類,不遷徙,通常結成家族羣活動。 [4]  飛行能力不佳,但善於攀爬,能在樹枝上和植被間敏捷穿行。 [3] 
蕉鵑性活潑吵鬧。暗灰蕉鵑會發出尖鋭的警報聲,以此提醒其他鳥羣,捕獵者或掠食者就在附近。 [4]  該科鳥類鳴聲為單音節或雙音節的吠聲,帶有某些延長的嗚咽聲。 [2] 

蕉鵑科分佈範圍

原產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5] 
蕉鵑科鳥類分佈 蕉鵑科鳥類分佈

蕉鵑科繁殖方式

蕉鵑配對
蕉鵑配對(2張)
人們常常認為,既然蕉鵑成羣覓食,那可能就意味着它們像其他某些熱帶鳥類一樣為羣居繁殖,整個羣體組織起來,孵卵、看雛和為飢餓的雛鳥餵食等營巢事務由其他個體,而非親鳥來負責。然而,就對蕉鵑繁殖習性有限的瞭解來看,此種模式僅限於一個種類。普遍的現象似乎為單配製的配偶在它們所極力捍衞的領域內進行繁殖。而求偶則通常集中於雨季來臨時。 [2] 
蕉鵑的巢為平而小的樹枝結構,築於樹上或低矮灌木中。在產卵前幾周,雌鳥會受到雄鳥的特別照顧——喂以漿果。窩卵數在大草原種類中為2~3枚,其他種類通常為2枚。卵通常為富有光澤的白色、淺藍或淺綠色;重20~45克。一旦真正的繁殖行為開始後,兩性共同擔負孵卵、育雛、喂雛任務。孵卵期約17~30天。它們的雛鳥覆有柔軟的絨毛,色彩和疏密依種類各不相同。雛鳥飢餓時會張大橘紅色的嘴巴,親鳥則將由果實和昆蟲形成的混合物直接回吐到雛鳥的咽喉裏。與其他一些鳥類不同的是,這個過程很安靜,或許是在它們的森林棲息地中食肉動物太密集的緣故。
孵化的雛鳥在由親鳥餵食數頓後力量有所增長,這時便表現出頗有幾分像古怪的麝雉。毛茸茸的雛鳥在翼關節長有小爪,加上配套的足部結構,它們能夠爬出巢,坐在相連的樹枝邊上,或乾脆坐在樹枝上。事實上,雛鳥在長到2~3周左右(雛鳥留巢期10~12天),即在會飛前1~2周,就永遠地離巢而去。而親鳥完全斷絕對雛鳥的餵食在有些種類中似乎是在6周左右,不過藍蕉鵑的雛鳥會受到親鳥3個月的餵養。 [2] 
野生蕉鵑的壽命未知,圈養環境下的壽命一般為30年。科茨沃爾德野生動物園的圈養品種存活了37年。 [3] 

蕉鵑科該科種類

蕉鵑科(6屬,23種)
序號
屬名
種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藍蕉鵑屬
——
Corythaeola
Heine,1860
01
——
Corythaeola cristata
Vieillot,1816
冠蕉鵑屬
——
Tauraco
Kluk,1779
02
——
Tauraco persa
Linnaeus,1758
03
——
Tauraco livingstonii
Gray,1864
04
——
Tauraco schalowi
Reichenow,1891
05
——
尼斯那冠蕉鵑
Tauraco corythaix
Wagler,1827
06
——
Tauraco schuettii
Cabanis,1879
07
——
Tauraco fischeri
Reichenow,1878
08
——
Tauraco macrorhynchus
Fraser,1839
09
——
Tauraco leucolophus
Heuglin,1855
10
——
班氏冠蕉鵑
Tauraco bannermani
Bates,1923
11
——
Tauraco erythrolophus
Vieillot,1819
12
——
Tauraco hartlaubi
Fischer & Reichenow,1884
13
——
Tauraco leucotis
Rüppell,1835
14
——
Tauraco ruspolii
Salvadori,1896
15
——
Tauraco porphyreolophus
Vigors,1831
紅胸蕉鵑屬
——
Ruwenzorornis
Neumann,1903
16
——
Ruwenzorornis johnstoni
Sharpe,1901
——
Musophaga
Isert,1788
17
——
Musophaga violacea
Isert,1788
18
——
Musophaga rossae
Gould,1852
暗灰蕉鵑屬
——
Corythaixoides
Smith,1833
19
——
Corythaixoides concolor
Smith,1833
20
——
Corythaixoides personatus
Rüppell,1842
21
——
Corythaixoides leucogaster
Rüppell,1842
灰蕉鵑屬
——
Crinifer
Reichenow,1897
22
——
西非灰蕉鵑
Crinifer piscator
Boddaert,1783
23
——
東非灰蕉鵑
Crinifer zonurus
Rüppell,1835
注: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6-7] 

蕉鵑科種羣現狀

蕉鵑有2個種類身處險境。班氏蕉鵑僅限於喀麥隆的高地地區,數量不足1萬隻,集中在方圓不到500平方千米的山地林中。其中最大的一塊森林基拉姆——伊傑姆受到了由當地居民發起的一項保護行動的保護。當地人以“他們的”蕉鵑為榮。 另一個受脅種類為王子蕉鵑,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分佈範圍同樣非常有限,並且棲息地喪失情況嚴重。 [2] 

蕉鵑科保護級別

蕉鵑科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其中班氏蕉鵑(Tauraco bannermani)為瀕危物種(EN),王子蕉鵑(Tauraco ruspolii)為易危物種(VU),費氏蕉鵑(Tauraco fischeri)為近危物種。其餘20種屬無危物種(LC)。 [5]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8] 
參考資料